资源简介 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一、单选题1.松毛虫鲜艳的花纹是一种警戒色,是一种巧妙的适应,大多数鸟怕吃松毛虫,而杜鹃却爱吃松毛虫。因此,松毛虫的颜色、花纹反而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该实例可以说明(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C.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2.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两位科学家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认为鼹鼠的眼睛退化是在黑暗环境选择作用下长期不用的结果B.“因使用而使器官发达这一性状能传给子代”符合拉马克理论C.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D.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缺点之一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B.达尔文指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是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是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D.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且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下列关于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树叶,能完全免于天敌的捕食B.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是一种适应,但遇到暖冬没有下雪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C.食蚁兽的舌头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D.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诱导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5.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D.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6.中国科学家在广西获得了一块距今2.4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存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且大熊猫与熊类有共同的远古祖先。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石证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为大熊猫进化提供更可靠的证据B.造成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突变C.从古大熊猫到现代大熊猫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适应性的产生过程D.该研究对获得大熊猫和熊类远古父系祖先的相关信息有直接帮助7.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能留下后代8.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B.鼹鼠嗅觉发达有利于其穴居生活C.鼹鼠适应黑暗环境只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9.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食不同类型的食物(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喙的形态 凿状 尖而长 粗而尖 细而长取食类型 取食果实 取食仙人掌 取食种子 取食昆虫A.据表中内容可推测,喙的形态的改变可能与取食类型有关B.地雀的喙在形态上的适应性特征可通过逐代积累而形成C.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D.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环境的定向选择10.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二、多选题11.海蜘蛛是一种在深海中生存了5亿年的节肢动物,其视觉器官高度退化,身体透明不易被发现,且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在海洋中不存在天敌,偶尔会进入淡水水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淡水环境条件会使海蜘蛛产生定向变异,从而加快其进化速度B.深海无光的环境导致海蜘蛛产生了视觉器官退化的变异并遗传给后代C.海蜘蛛进入淡水水域时,由于淡水的渗透压较低,可能会减少或停止饮水以防止细胞过度吸水D.海蜘蛛化石是研究海蜘蛛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1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三、非选择题13.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应是 的结果。14.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处理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3)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15.某种果蝇是家禽的毁灭性寄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 ,能 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 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 的后代。(3)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这种现象称为 ,其原因主要发生了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 ,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松毛虫的体色本来是对环境的适应,但却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说明适应是相对的。2.【答案】A【解析】 A 、 达尔文认为鼹鼠的眼睛退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黑暗环境选择作用下长期不用的结果,A错误;B 、 “因使用而使器官发达这一性状能传给子代”符合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B正确;C、 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C正确;D 、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缺点之一,D正确。故选A。3.【答案】C【解析】A、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共同由来学说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基础,A错误;B、现代生物进化论指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C、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是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这就导致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一般要晚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造成适应相对性的主要原因,C正确;D、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C。4.【答案】B【解析】A、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树叶,不能完全免于天敌的捕食,只能降低被天敌捕食的概率,A错误;B、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也具有相对性;如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是一种适应,但遇到暖冬没有下雪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B正确;C、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 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C错误;D、农田害虫具有多个不同的性状,在有毒农药长期的作用下,筛选出来了抗药性的害虫,这是属于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B。5.【答案】C【解析】A、金合欢的尖刺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尖齿的存在也可以抵御动物的啃食,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也是为了生存,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A正确;B、适应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适应的形成离不开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积累与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B正确;C、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现型,该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拥有尖刺的金合欢能适应非洲干旱环境,C错误;D、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因此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正确。故选C。6.【答案】D【解析】A、线粒体DNA的测序结果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化石证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为大熊猫进化提供更可靠的证据,A正确;B、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造成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突变,B正确;C、从古大熊猫到现代大熊猫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适应性的产生过程,C正确;D、子代线粒体DNA来源于母亲,故该研究对获得大熊猫和熊类远古父系祖先的相关信息没有直接帮助,D错误。故选D。7.【答案】D【解析】A、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A正确;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C、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于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C正确;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是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同理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也可能留下后代,D错误。故选D。8.【答案】C【解析】A、鼹鼠眼睛退化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A正确;B、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有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正确;C、鼹鼠眼睛退化变小,嗅觉发达,能使鼹鼠更好地适应黑暗条件,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C。9.【答案】D【解析】A、据表中信息可知,喙的形态与取食类型有关,即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A正确;B、地雀的进化表明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能够保存并遗传给下一代,B正确;C、地雀的喙在形态上的适应性特征可通过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而形成,C正确;D、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为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D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B、根据题意,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C、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D、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故选B。二、多选题11.【答案】AB【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是选择并保存适应性强的个体,A错误;B、视觉器官退化在自然选择之前就已存在,深海无光的环境只是选择并保存了适应性强的个体,B错误;C、在从海水环境移动到淡水环境时,外界环境渗透压降低,为了维持水盐平衡,海蜘蛛会减少或停止饮水,C正确;D、化石能够确定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特征,海蜘蛛化石是研究海蜘蛛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正确。故选AB。12.【答案】BD【解析】A、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错误;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正确;C、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D、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因此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正确。故选BD。三、非选择题13.【答案】(1) 不定向的 (2) 自然选择(3)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解析】(1)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有长有短,这表明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自然选择。(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4.【答案】 (1)25 (2) 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选择 定向(3) 适应新环境的变异【解析】(1)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说明水蚤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体现了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温度属于环境的范畴,而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可见,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的选择作用。(3)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缺少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15.【答案】(1)B(2) 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3) 变异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4) 农药污染【解析】(1)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大大降低种群出生率,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B曲线。(2)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抗药性,能够适应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自然选择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抗药性个体,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量回升。(3)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这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用电离辐射导致的雄性不育属于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4)电离辐射引起的雄性不育,引起了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属于生物防治的内容,这种方法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农药污染,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