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来鹄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山馆书情来鹄①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蜀魄②啼来春寂寞,楚魂③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注】①来鹄:生卒年不详。豫章(江西南昌市)人,家在徐孺子亭边,家贫,累举进士不中,曾到宜州入幕。②蜀魄:鸟名,指杜鹃。③楚魂:鸟名,传说为楚怀王死后所化。1.结合全诗,分析“每经时节恨飘蓬”句中的“恨”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本诗颔联备受后世推崇传唱,请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宛陵①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来鹄②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浪生湓浦③千层雪,云起炉峰④一炷烟。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注释:①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②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③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长江。④炉峰,庐山香炉峰。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如幽深的画境。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3.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重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首句中“竟”字,一字铿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表达效果,试做简析。2.诗的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夜·其六宋代·方岳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岁堂堂去谁能守,睡到明朝又是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是说一年来福也好,祸也好,都已经过去,自己只剩下相思。B.来诗第三句中的“愁”指思念之愁,诗人渴望与亲人团圆,彻夜未眠。C.方诗首句“新”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展现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D.方诗第三句写诗人在堂中守岁,却发现时光难以守住,于是无奈离堂。6.两首诗同为除夜之作,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有异。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句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晚蝉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①孤愁减昔围②。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闻蝉来鹄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①轸:此处意为拨弄。②围:腰围。1.诗人各用哪个字概括了蝉的特点 蝉声分别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方式的特色。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鹭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鹭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8.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9.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①!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苎麻?【注】①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为什么。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晓夕”和“不闲身”都点明了采桑叶的时间之长,突出了蚕妇劳动的艰苦。B.杜诗写蚕妇的美貌不因贫穷而减色,表达了对她们在美好年华却远离美好的惋惜。C.杜诗与北宋诗人张俞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D.两首诗对于造成蚕妇悲苦命运的原因,都未直接说出,因而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11.两诗的后两句主旨相近,写法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 1.(1)孤独寂寞之感,首联第一句中“独把”表现了诗人孤独冷落的处境。(2)羁旗鱼旅思家之情,“蜀魄”即杜鹃,叫声为“不如归去”,尾联“还家梦”体现思家之怡。(3)科举仕途的失意,注解中的累举进士不中,可见仕途不顺。2.(1)景中寓情:通过写草、梨花被风雨摧残表现诗人伤感之情。(2)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青翠娇美,梨花洁白如雪,作者感到的却是草色迷蒙,梨花委地,心情感伤,人生失意。解析: 1.本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注释中的“累举进士不中”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独”“寂寞”“还家”作答。2.注意分析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分析情景之间的关系。重点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2.答案: D解析: D.“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与诗意无据。诗人虽生活不够如意,但也不至于“困顿愁苦”。“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一句,可见诗人喜爱隐居生活。“家贫已用卖琴钱”是诗人叮嘱友人,若家贫就卖掉琴,并非“友人生计难以维系”,这是对友人为官清廉的赞美。故选D。3.答案: 隐居田园的恬淡闲适之情;对为官清廉的李明府的钦羡之意;依依惜别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屡试不第的遗憾;解析: 首联“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菊花”“晚雁”“离殇”,让人联想陶渊明的隐逸之趣。因此可以归纳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留恋。颔联“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从友人的角度出发,劝慰友人,罢任之后可以找人钓钓鱼,没钱了就去卖掉琴啊。可见对友人的关心,反面写出友人做官清廉,诗人表示钦佩。颈联“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借眼前景与想象之景,用“千层雪”“一炷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尾联“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寄言友人,若你见到咱们以前的知己,就告诉他我还是无官无职,有点憔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综上分析,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的思想情感:对朋友将要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为官清廉的钦羡之意;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喜爱恬淡闲适之情,还有屡试不第的遗憾之情。4.答案: 1.“竟”是副词,有“最终、竟然”之意,一个“竟”字,既含有诗人对“云”的流动最终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有诗人感到被“云”作弄之后的一腔愤慨,一个“竟”字,有力地揭示了本诗的主旨。2.三、四两句运用对比(对照)、象征、拟人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表现了诗人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的抨击。解析:5.答案: D解析: D.“于是无奈离堂”错。“岁堂堂去谁能守”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年岁已逝,谁能留住时间的痕迹呢?这句话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抵挡的力量。故选D。6.答案: (1)来诗结句是说“我”又要带着这份愁情进入新的一年了。“憔悴”写出了诗人愁苦的状态,“又”字写出了思亲之情的深重,“春风”指新的一年,反衬了“我”的愁情,表达了前途未卜、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2)方诗结句是说睡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又是一年生机勃勃的春天。“又”字写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春”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心理。解析: 《除夜》一诗的主要围绕着除夜这个时刻展开,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情。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意味着一切忧愁与喜悦已不再重要,无法感受到。接着,“万里相思一夜中”,诗人独自一人,在除夜之夜思念远方的人,感受到了深深的相思之情。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似乎变得更加强烈。第三句“愁到晓鸡声绝后”,经历了漫长的黑夜,凌晨时分,诗人的愁绪仍未散去,仿佛与晓鸡的鸣叫声相互呼应。最后一句“又将憔悴见春风”,表达了诗人期待迎接春天的心情,他希望在春风的吹拂下能够走出阴霾和痛苦。整首诗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揭示除夜时刻的冷寂与诗人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春天的渴望,表达了一种孤独、伤感和希望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紧密连接,给人以共鸣和思考。《除夜·其六》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第一句“尽处生机衮衮新”描绘了岁末的景象,生机勃勃的氛围让人感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第二句“花情柳思已精神”通过花和柳树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气息和植物的生机。这里的“花情”和“柳思”表达了植物的思绪和情感,使整首诗词更具人性化的色彩。第三句“岁堂堂去谁能守”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年岁已逝,谁能留住时间的痕迹呢?这句话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抵挡的力量。最后一句“睡到明朝又是春”则意味着作者希望能够安然入睡,等到第二天醒来,春天就会到来。这句话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对春天的向往。它的诗意深邃而含蓄,给人以希望和鼓舞,让人在岁末年终感受到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7.答案: 1.晚、新。感慨:《晚蝉》,羁旅之愁;《闻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2.《晚蝉》:抒情和描写相结合,怨蝉声惹人愁,无理而有情。《闻蝉》:以议论人入诗;力翻陈案,出人意表。解析:8.答案: D解析:9.答案: 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解析:10.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美貌不因贫穷而减色,表达了对她们在美好年华却远离美好的惋惜”错,“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意思是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写脸色蜡黄,贫穷而饥饿,因饥饿而减色,为下文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做铺垫,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穷困处境,表达了诗人对贫苦劳动农民的同情。故选B。11.答案: 主旨之近;均揭示了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法之异;来诗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教蚕妇们也学会享受奢华的生活,那么富贵人家女子就会因没有华美衣裳穿而冻死,用感叹语气对剥削者予以警示;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陈述自己织蚕丝却只能穿芒麻,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蚕妇们对不平等现象的困惑。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可先确定大的答题角度,然后细析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差异。根据分值,一般应答出三点。这三点可以根据两个文本的具体表述形式来确定,比较典型且有明确差异的主要是表述口吻、句式运用、手法三大方面。考生可从中梳理对应性的差异,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当然,也要适当结合原文中的词句。“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用反问句,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比,直接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剥夺蚕妇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陈述自己织蚕丝却只能穿芒麻,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蚕妇们对不平等现象的困惑。“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用感叹句。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上层阶级依赖劳动人民养活的不满。来诗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教蚕妇们也学会享受奢华的生活,那么富贵人家女子就会因没有华美衣裳穿而冻死,用感叹语气对剥削者予以警示;这两首诗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表述方式同中有异,主旨之近;均揭示了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