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贾至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①贾至银烛朝天紫陌②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③,百啭流莺绕建章④。剑珮声随玉墀⑤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⑥里,朝朝染翰⑦侍君王。【注】①贾至(718-772),唐代诗人,时任中书舍人(皇帝的文秘人员,负责起草诏令,参议政事和中书省管理)。两省:指门下省和中书省。②紫陌:通往皇宫的大道。③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④建章:汉代宫名,这里指大明宫。⑤玉墀:宫殿前的台阶。⑥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⑦染翰:写文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殿前杨柳低垂,流莺婉转啼鸣,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B.银烛照着昏暗的京城大道,诗人走到大殿时天色已亮,足见紫陌之长。C.大臣们走在玉石台阶之上,佩剑和佩玉发出声响,反衬出早朝的肃静。D.第六句从嗅觉角度表现早朝场景,华服染香,给早朝增添庄重的色彩。2.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价这首诗的特点是“格高气畅”,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诗歌阅读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3.下列四首诗与《春思》体裁相近的是( )A.《春望》B.《月下独酌》C.《夜雨寄北》D.《观沧海》4.(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体现出怎样的特点?(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朝大明宫①贾至银烛朝天②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③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④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和贾舍人早朝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⑤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注】①这是一首奉皇帝命令所作的“应制诗”,题或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大明宫:皇宫殿名。国家大典,皇帝朝见百官多在此举行。②朝天:有版本也作“熏天”。③玉墀:宫殿前台阶上的空地,也指台阶,亦借指朝廷。④凤池:即凤凰池,后为中书省的别称。⑤世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诗首联紧扣一个“早”字。大臣出发去朝见皇帝的时候,长街烛灯通明;进到宫城内,才是黎明。B.贾诗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上,随时间的推进,从视觉和听觉入手,为人们描绘了宫苑里的明媚春色。C.杜诗颔联描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景观,渲染了早朝时的威武壮观,歌颂了开明时代的祥和景象。D.杜诗是奉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而作的,但构思上自有特色。贾诗多写早朝时和散朝后的情况,杜诗多写早朝前的景色。6.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①(其三)贾至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李白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潮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芒苎②,不知霜露入秋衣。(注)①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但附逆之罪未除,他徘徊岳州,等待朝廷重新诏用。同年秋,贾至贬谪岳州。②《白苎曲》:其辞是感慨韶华易逝,劝人及时行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写江边枫叶经历风霜,岛上菊花已经枯黄,点明深秋时令,营造苍凉的意境。B.第一首诗人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寄托深而寓意长,“三湘五湖”被赋予绵绵情意。C.第二首写洞庭湖壮阔,秋月西悬,鸿雁高飞,诗人携友畅游其中,直至夜半时分散去。D.第二首中“不知”写出船中醉客纵情高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袋而未能察觉的状态。2.两首诗同写洞庭泛游,表达的情感却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送贾侍御使江外岑参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首句写送别的情景,其中“新”“复”写出贾侍御外出之时意气风发的状态。B.贾诗首句写天气,“雪”“北风”突出气候的寒冷,烘托离别时感伤悲凉的氛围。C.贾诗中“明朝相忆”不是从一方设想,而是相互怀念,更显情意绵长,触动人心。D.两首诗多用朴素之辞,质朴自然而情溢纸墨,都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难的担忧。9.两首诗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非常相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有误,此处描写大明宫的建筑,肃穆中透出春天的生机,但还没有写到百官朝见皇上的场面。2.答案: ①银烛朝天,作者已经早早赶往朝廷,体现出恪尽职守的精神。②剑珮声响,御香薰衣,走在大殿的台阶上,暗含朝廷官员的自豪之意。③勉励两省僚友,共沐皇恩,为朝廷建言献策,体现积极治国的情怀。解析:3.答案: C解析:4.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解析:5.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贾诗多写早朝时和散朝后的情况,杜诗多写早朝前的景色”错,应该是“贾诗多写早朝前的景色,杜诗多写早朝时和散朝后的情况”。故选D。6.答案: ①贾诗表达自己效忠君王的决心。贾诗尾联写受到皇帝恩宠而在凤凰池上的臣子们,天天写文章侍奉皇帝的情景。诗人联系自己来抒发蒙恩图报,愿意以文章终身侍奉君王的耿耿忠心。②杜诗赞扬贾至的才华。杜诗颈联赞扬贾至才思敏捷,能写出珠玉般的诗文;尾联称颂贾至的家学渊源,如今贾至这样优秀的人才又供职于凤池,高度赞扬贾至继承了父亲的才华。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贾至诗,“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表达的是对皇帝的感恩效忠。杜甫诗,“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运用典故,因为贾家父子历任两朝的中书舍人,后有一日贾至供职的肃宗对贾至说,“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主要意思是赞扬贾至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能做出像父亲一样的政绩,实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话。“池上于今有凤毛”里的凤毛并非简单的凤毛麟角的凤毛,也不时简单说贾至的才华出众,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见。而是用了一个典故: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想说谢超宗终归继承了父亲谢凤特有的风格和才华。这两句进一步称颂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两代执掌朝廷起草诏命职务的荣耀。杜甫表达的是对贾至文章才华的赞美。7.答案: 1.C; 2.同:两首诗都与被贬的人生经历有关,所以都有怀才不遇、年华逝去的抑郁忧伤之感。贾诗以“霜叶”“黄菊”营造苍凉萧索的意境,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李诗以“秋月”“早鸿”寄托漂泊之苦。异:贾诗后两句游兴未尽,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李诗中满船醉客,放情高歌,感慨韶华易逝,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不同于前诗的乐而忘返。其中劝人及时行乐的曲子,流露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迟暮的感伤。解析: C项,“直到夜半时分散去”错误,从“霜露”和“西悬的秋月”等可以看出时间已经是“拂晓”,夜半时分还没有散去。8.答案: D解析: 选项A描述了岑诗首句的情景,与原文相符,正确。选项B描述了贾诗首句的天气和氛围,与原文相符,正确。选项C解释了贾诗中“明朝相忆”的含义,与原文相符,正确。选项D中“都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难的担忧”这一表述有误。岑诗中更多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未来的相思而贾诗中并未明显表达对友人旅途的担忧,因此D选项不正确。9.答案: ①劝酒惜别。岑诗劝慰友人不要吝惜衣衫上会留下酒痕,只管尽情饮酒,以酒寄情;贾诗同样劝友人在离别时尽情醉酒,以表达对友人离开的不舍。②设想未来。岑诗想象友人离开后和自己相隔甚远,抒发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贾诗直接表达了离别后相互之间的不尽思念,凸显二人情谊之深,离别时的难舍。解析: 两首诗在表达惜别之情时都采用了相似的方式,主要包括劝酒和设想未来。岑诗通过劝慰友人不要吝惜衣衫上的酒痕,只管尽情饮酒,以此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贾诗则同样劝友人在离别时尽情醉酒,以加深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在设想未来方面,岑诗想象友人离开后与自己相隔甚远,抒发了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而贾诗则直接表达了离别后对友人的不尽思念,凸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