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人教版2024 七年级地理下册《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日前,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通知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5年春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前 言目 录第一部分《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结构比对第二部分《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第三部分《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第四部分《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整体重要变化第五部分《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变化要点解读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2012年版教材 2024年版教材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第二节 人文环境【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 第二节 东南亚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俄罗斯 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 日本第二节 东南亚第三节 印度第四节 俄罗斯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中东 第二节 欧洲西部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 西亚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巴西 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 美国第二节 巴西【跨学科主题学习】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第十章 极地地区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删除的目录位置和范围中东新增的目录人文环境西亚【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跨学科主题学习】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人文环境(人口最多的大洲、经济发展快 地区差异大)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世界能源大国 西密东疏的铁路和管道运输线热带草原广布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与畜牧业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二节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第三节新增的内容删除的内容位置和范围(雄踞东方的大洲)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热带旅游胜地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第六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人口老龄化社会 对外依赖的经济第七章第三节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自然资源丰富 重工业发达 发达的交通第七章第四节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混血种人为主的社会 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冰雪覆盖的地区 保护极地环境第八章第四节第十一章第十章第二节新增的内容删除的内容多元的文化黑种人的故乡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第八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三节第八章第四节第十章第一节农业地区专门化 资源消耗大国第九章第一节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第十章独特的自然环境章节体例结构的变化2012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思与学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2024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阅读材料活动总体目标能够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能够认识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促使不同区域之间产生联系能够初步形成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选区原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认识世界”部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至少选择一个大洲、三个地区和四个国家作为必学内容。教材选择地区和国家基于以下原则:(1)重视我国所在的区域(2)重视与我国相邻的区域(3)重视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区域(4)重视世界上重要的区域(5)重视世界上的热点区域选择的具体区域大洲地区国家亚洲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必学)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随着课标在对知识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本着不改变整体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围绕着课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整,有继承也有创新。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雄踞东方的大洲世界第一大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世界第一大洲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多样的气候第二节 自然环境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复杂的气候第二节 人文环境人口最多的大洲经济发展快 地区差异大章节知识调整的说明12年版教材24年版教材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新增了人文环境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埋特征。将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进行了整合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东南亚俄罗斯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与我国邻近的地区新增日本——人口老龄化社会俄罗斯——世界能源大国删去了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印度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世界主要区域新增“热带草原广布”的内容。主要区域由“中东”替换为“西亚”。欧洲西部主题稍作了变化为: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畜牧业。澳大利亚标题由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替换为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删去了西亚——多元的文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种人的故乡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删掉了美国——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增加了美国-资源消耗大国内容。美国第二标题农业地区专业化替换为农业地区专门化,图10.3美国农业带进行了更新。巴西第二标题发展中的工农业替换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体现了巴西经济实力综合水平提升,且在世界中的大国地位。世界主要国家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替换为冰雪覆盖的地区更新了我国主要科考站科学考察的宝地保护极地环境第三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基础2024年新版教材的教学原则落实的重要前提,就是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意图,才能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标准,掌握基础性地理知识信息,提高最基本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形成有利学生成长的有价值的地理核心素养。应用利用地理教材素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认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实现知识的连贯性,通过课堂的地理知识,以及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去解决以后各阶段的不同区域的学习问题。进阶实现与高中阶段知识、经验、技能的贯通,初中阶段是高中的基础,储存知识,形成经验。提升教材的设计,既体现了学习的基础性,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个人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实现地理能力的成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综合思维人文环境教学建议:亚洲作为第一个地理区域,学生学习中,要注意区域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区域学习的前后逻辑关系,特别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区域认知亚洲是学习其他区域的基础,这一课重点体现了学习区域的过程和方法第七章 亚洲是区域学习的第一个大的地理区域,需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给学生初步建立区域的知识框架和思路。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议:教学上运用图片、视频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特别是运用本节核心地图——图8.1,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组成,描述日本地理位置,总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概括日本是一个多优良港口的岛国。运用本节核心地图8.7,总结日本的人口特点。运用核心地图8.12、8.14、8.15,归纳日本的经济特点。对于日本的自然环境可以进行简单补充,不易复杂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建立日本区域学习的知识框架。第一节 日本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建议:结合东南亚的景观图片和课本核心地图8.16,引导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回顾亚洲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聚焦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结合农作物的习性特点,教会学生分析农业发展与气候的关系。第二节 东南亚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具有典型性,是河流与城市分布相互关系的具体呈现,要在分析具体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河流与城市分布的一般方法。重点理清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河流与城市这两组要素的关系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建议:印度是人口大国,与我国很相近,对于印度的学习,要让学生利用七年级上学所学人口内容,学会分析人口大国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结合图8.29归纳人口分布特点。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与东南亚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结合水稻和小麦的习性,自主规划它们的分布,然后对照课本纠正,也可以结合活动部分,让学生梳理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式。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重点给学生讲清楚“服务外包”的定义,归纳印度发展外包产业的优势。第三节 印度对于国家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以所学国家为例,学会分析各个国家如何结合本国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建议:利用一些重大事件新闻,或者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影像资料等导入;教材围绕课标设计三部分: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能源大国、西密东疏的铁路和管道运输线。在内容上这三部分按照由自然到人文,以步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围绕俄罗斯的气候、地形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展开,重点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第二部分围绕俄罗斯能源的开发以及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能源合作展开;第三部分突出俄罗斯的铁路和管道交通,分析两种交通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第四节 俄罗斯俄罗斯这一国家,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国家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个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经济,以及区域合作。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建议 通过阅读图8.1,找出西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知道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地图和统计资料,概括西亚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输出地区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重点突出石油资源作为非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根据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总结西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说出西亚地区河流名称及分布,引导学生从气候和河流角度分析西亚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要突出图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用图教、用图学,用图归纳总结。第一节 西亚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建议 结合图9.11,说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读图9.12认识欧洲西部的主要发达国家,并结合活动题目,引导学生知道这些国家的分布以及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运用课本提供的气候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欧洲西部人们饮食特点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由位置——气候和地形—— 产业(畜牧业)发展——人们饮食的知识框架和分析某区域发展农业的思维框架。结合图文资料,知道欧洲西部的主要景点,分析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农业)发展的教学,主要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建议 结合图9.21和9.22,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要结合思与学和活动,学会分析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属于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地理区域,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本区域人口、粮食、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时应从气候开始,利于学生梳理关系。对于区域的学习,始终遵循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大致学习过程,但是不同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侧重点不同,例如本区域地理位置侧重于纬度位置,自然环境侧重于地形和气候,人文环境侧重于人地协调发展。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建议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节的核心地图9.36,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中重点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在位置和环境影响下的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长和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阅读课本,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及依据降水,澳大利亚如何因地制宜规划不同牧羊带,对于牧羊带不需要过多记忆。结合地图9.44,知道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发展了采矿业,并将矿产资源大量出口,引导学生利用活动和思与学,归纳澳大利亚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对于澳大利亚的学习,要充分利用之前所学区域进行对比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不同区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建议 对于美国第一部分——移民国家的学习,重在让学生透过美国人口及问题,认识美国的历史。围绕教材图10.1 10.3 10.4来认识美国的地形和降水特点,及其美国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专门化,这一部分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农业带发展的条件。第三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美国经济的特点,结合图文和统计资料,知道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工业的发展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重点是让学生理清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节 美国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要利用实例来讲解分析知识内容,尽量理性知识感性化,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节 巴西建议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图10.9以及活动资料,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了解巴西的发展历史、人种组成及文化活动巴西属于热带的国家,依靠自身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教师以活动中大豆的种植,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农业发展,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巴西的工业发展。教师要以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的经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全球环境问题。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建议 通过一些视频、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描述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让学生对比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共性及差异。对于极地的考察,教师尽量搜寻一些我国在极地地区科考的视频,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了解我国目前在极地地区的科考前沿知识,并知道极地科考的意义和价值。另外,极地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需要识记的知识不多,学习目标的完成依靠具体的活动设置来完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第四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新版教材突出了育人价值,从中华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国际交往到大国智慧与担当,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认识大洲、区域、国家等不同区域,让学生了解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突出地理素养培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技能、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全面落实课标要求,教材的调整与课标相适应,课标的调整与教材内容相协调。教材的编排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五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新版教材把育人功能放在了重要位置,素材的选用坚持了政治方向,无论是课文对知识的阐述、思与学素材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的编排侧重培养学生们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1.育人价值2.地理素养培养新版教材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放在了核心地位,教材的编排设计和素材的选用坚持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地理实践力”,另外教材在设计上还兼顾了学生动手制作和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灵活解决地理问题的应用能力等。3.以课标为中心新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要求完全以课标为中心,全面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这就为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进行各项地理活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教学不能偏离课标的内容规定,编排体系基本上按着课标的主题顺序。4.利于开展教与学新版教材的课文通俗易懂,而且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增加了情境设计,思与学及活动开放性强,教材的难度设计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有的活动设计非常有弹性,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第五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感谢观看,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