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义务教育新教材内容解读地理 ·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演讲人:时间:2025.09.01前 言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已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2025年秋季学期八年级新教材继续投入使用。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5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01目录结构对比02整体重要变化03变化要点解读04各章节具体变化05各章节教学安排第一部分目录结构对比目录结构对比2012年版教材 2024年版教材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二节 人口 第三节 民族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疆域第二节 人口第三节 民族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河流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第二节 气候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第二节 水资源第三节 矿产资源第四节 海洋资源【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工业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业第二节 工业第三节 交通运输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删除的目录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新增的目录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建设美丽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二部分整体重要变化整体重要变化新版教材突出了育人价值,从中华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国际交往到大国智慧与担当,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认识大洲、区域、国家等不同区域,让学生了解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突出地理素养培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技能、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全面落实课标要求,教材的调整与课标相适应,课标的调整与教材内容相协调。教材的编排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部分变化要点解读变化要点解读新版教材把育人功能放在了重要位置,素材的选用坚持了政治方向,无论是课文对知识的阐述、思与学素材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的编排侧重培养学生们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1.育人价值2.地理素养培养新版教材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放在了核心地位,教材的编排设计和素材的选用坚持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地理实践力”,另外教材在设计上还兼顾了学生动手制作和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灵活解决地理问题的应用能力等。变化要点解读3.以课标为中心新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要求完全以课标为中心,全面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这就为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进行各项地理活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教学不能偏离课标的内容规定,编排体系基本上按着课标的主题顺序。4.利于开展教与学新版教材的课文通俗易懂,而且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增加了情境设计,思与学及活动开放性强,教材的难度设计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有的活动设计非常有弹性,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编修的四个考量全书始终贯穿和彰显美丽中国的建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美丽中国区域视角是地理学观察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初中地理课程的传统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区域视角而非部门地理视角,重在抓区域地理特征以区域为载体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区域视角把全国看成一个整体,认识中国地理整体特征从全国视野即站在全国尺度上编排和选材体现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宏观图景的意蕴国家尺度地理要素间、区域间、前后章节知识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地理联系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始终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七年级八年级上册下册上册下册融入“认识全球”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系统观念、区域协调等角度建设美丽中国融入中国不同区域的知识学习中,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零散呈现密集呈现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国土与人民美丽中国之气象万千与大好河山美丽中国之地大物博美丽中国之经济腾飞美丽中国之除害兴利与环境保护第四部分各章节具体变化各章节具体变化地形(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河流与湖泊(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气候(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类型多样 影响因素复杂)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三节删除的内容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章第二节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第二章第三节新增的内容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产消量大,进口量多)第三章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第一节海洋资源(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第三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 )第二章第四节各章节具体变化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 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除害兴利并举 自救互救)环境保护与发展(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走向生态文明)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删除的内容工业(工业及其重要性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第四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三节交通运输(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 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 )新增的内容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第四章第一节农业(农业及其重要性)第四章第二节章节体例结构的变化2012年版教材2024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阅读材料活动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思与学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2024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思与学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自学可拓展为案例设置在标题末可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可增设情境,改用其他情境可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调整顺序(课时)需要组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课前组织—课堂活动—课后总结地图的反复使用附录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疆域人口民族疆域中标题“海陆兼备的大国”改为“海阔陆广的大国”。新增“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等内容。删去民族中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新增地形中新增“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气候中新增“季风气候显著”(涵盖气温差异和干湿差异的内容),“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和干湿区合并到此部分),“影响因素复杂”等内容。河流与湖泊中新增了“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两条河流依然是长江与黄河,调整为“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河流与湖泊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删除气候中删去了“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河流与湖泊中删去了“以外流河为主”、“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了更改。地形气候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河流与湖泊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中标题“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改为“总量大,种类全”。水资源中“时空分布不均”调整为“总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新增第三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产消量大,进口量多),第四节海洋资源(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删去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节土地资源水资源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农业中新增“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原“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替换“走科技强农之路”)。工业中新增“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替换原“我国工业的分布”),“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交通运输中新增“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删去了农业中“农业及其重要性”删去了工业中“工业及其重要性”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删去了交通运输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发发展本章为新增章节新增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救互救)新增环境保护与发展(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走向生态文明)与2012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一节相比,本章第一节删去了“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改为”自然灾害严重、“防灾减灾”改为“除害兴利并举”第五部分各章节教学安排认识中国全貌,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学习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认识中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化国家领土主权、国土安全意识能够使用地理工具简要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一定的能力八年级上册教材学习目标识全貌强意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美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爱家乡增能力14352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国家版图意识。 在读图教学时强调1.中国版图的完整,包括领土主权不可侵犯;2.单独强调海洋权益意识;3.维护中国版图的尊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图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表示和使用中国示意地图,不要漏绘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熟悉中国疆域的内容,也要熟悉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这些邻国所处的方位;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强化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记34个省级行政区,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用中国菜系的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如中国传统八大菜系,或者采用34个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地域菜系;也可以通过有名的戏曲剧种,如京剧、秦腔、川剧、越剧、沪剧等来帮助记忆。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疆域在教学中应注意1.可以通过计算不同省份人口密度获得对人口分布不均的感性认识,从数量上形成对“稠密”和“稀疏”的理解;2.对于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可稍加拓展,引导学生发现人口分布与我国自然环境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看待我国的人口数量,要从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来分析。为适应我国已经进入老领化社会的现实,国家不断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从独生子女政策,调整为现在的三孩政策。对我国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不必要对“多”这一角度深入分析,了解事实即可。关于人口分布及变化,学生需要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能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即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信息来学习。七年级在世界地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在教学中应注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相关内容必须关注的重点。从民族分布的特点可以引申到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需要强调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归纳: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解了民族的相关知识,课堂上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读图和资料,基本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占全国人口91.11%的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占全国人口8.89%的少数民族,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 民族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工具,也是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加练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给学生创造从图表资料中和已有生活经验中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包括两点:类型复杂多样,山脉众多起伏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024版教材与2012版教材相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减少学生记忆大量地形名称的学习负担,利于学生对中国地形全貌和特征进行整体认识。在七年级“陆地和海洋”部分,有关于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的学习,在本节学习时,需要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加深理解。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在教学中应注意:本节综合性较强,应突出几个主要自然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并关注其因果关系,如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季风气候显著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季风气候为已有知识,在这里需要知识迁移。学习气候类型多样内容时,要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进行简要归纳,能建立我国气候分布的整体观念即可。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有多种,此阶段学生主要要了解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包括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不要求深度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深层原理和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学生能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过程即可。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在教学中应注意:由于课时的限制,长江、黄河只能以讲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主,容易缺失大江大河生动有趣的方面,可开设跨历史、生物学、艺术等学科的主题学习,利用纪录片等优质影像资源,融入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大江大河形成立体的、生动的感知。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中国河湖特征主要从数量、面积、分布、类型等方面表述。河流和湖泊特征主要指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但是新教材没有出现“水文特征”这个概念,学生能够了解水文特征所含的具体方面,如流量、流速、含沙量等即可。长江、黄河的特点。两条河流各自的特点不同,长江的重点是河流的流量、水位,黄河的重点是河流的含沙量。长江、黄河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长江、黄河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在教学中应注意:贯穿人地协调观是本节的教学主线,充分利用地理工具理解土地资源特征,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责任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土地资源的特征可以从土地资源的构成和分布两方面描述。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的矛盾。结合图表理解“类型全但耕地紧缺”的特点。对比图3.4-3.6,归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规律;设计学生小组讨论山区修梯田的生态意义与经济价值;理解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土地利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研析案例“西北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方案”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的学习属于开放性内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一定的行动,如在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内节约水资源。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水资源的特征可以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两个方面描述。其空间和时间差异是由中国的位置、疆域、地形和气候等特点综合决定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和地图分析的方法理解我国水资源特征。以京津冀为案例,分析水资源短缺原因,进一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短缺带来的不便。结合案例,利用资料和已学知识,小组讨论对水资源的保护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利用活动制订家庭节水计划,通过计算家庭年用水量和节水量对比数据,家庭用水习惯调查,制定节水计划。强化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 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认识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不仅要立足本国的矿产资源禀赋,也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理解我国矿产资源对世界矿产资源市场的依赖性。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矿产资源的特征可以从种类齐全丰富和分布两个方面描述。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重点指出几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及其战略地位;矿产资源的分布,可以以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等为重点,说出它们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引导学生运用图表资料描述矿产资料总量大,人均少,品质低的落差。利用“活动”+补充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学生讨论资源枯竭的成因,理解其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性。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 矿产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可与疆域一节相联系,进一步强化国土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海洋资源可以从种类和丰富性两个方面描述。学生通过读图和数据对比得出海洋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关联,以及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型。案例探究沿海盐场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晒盐需要降水少,蒸发强的有利气候条件。活动“认识我国港口国际地位的提升”,通过我国海港在世界排名的变化,认识我国港口的快速发展。活动“海水养殖”+辩论,引导学生通过观点的对比,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节 海洋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在教学时注意区分与高中地理课程中农业的内容,初中阶段是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宏观了解和大致分布。如教学时需要拓展某个案例,可以稍加引申。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此内容的学习可以与前面的中国自然环境环境和自然资源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其相互关系,不同的环境适宜的农业类型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此部分内容有很大的开放性,不需要全面覆盖,能举出一两具实例说明即可。例子要体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要有前后的比较。如,说明农业科技对增加农作物产量或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巨大作用时,要有农作物产量或品质的前后对比。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业在教学中应注意:中国工业发展取得的很多成就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内容,材料的补充需要有相关知识的支撑,帮助学生对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中的地位形成具象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结合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从1949年到2010年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取得的成就。补充资料说明“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国家”的意义。中国工业生产活动的分布比较复杂,规律性不明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工业在哪里分布比较集中,多以哪些生产活动为主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归纳。通过人口分布图,资源分布图,“东数西算”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分布不均的合理性。结合教材案例并适当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促进工业生产提升效率直接减少碳排放。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 工业在教学中应注意:可以联系已学的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工农业分布等知识,从中国区域整体上去理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得出符合年龄和生活经历的结论。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形态和区域差异等方面归纳,教学中不要求机械记忆交通运输线路的纵横数量,只要能够了解其大致分布状况,用适当的方式描述即可。根据相关图文资料进行归纳分布特征。可设计让学生绘制中国高铁线路图为主题的小组活动,结合地方文化,区域差异等内容完成。交通运输因其特殊性:不仅有自己的业务活动,还是联结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纽带。因此可以进一步设计单元教学,如春运变迁与交通的联系,从最初父母一代人“绿皮车回家”,至当今的广大市民“反向春运度假”,以春运方式和目的的变化展现我国交通发展之中。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 交通运输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初中学生来说,只描述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它们主要的致灾因素和灾情即可。提出自然灾害合理建议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要求,重在对学生学习、思考过程的引导,使用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不强求有一致的结论。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学生生活的自然灾害可结合乡土地理学习。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建议可以从“防”和“治”两方面提出。学生学习一些防御自然灾害的成功经验即可,不要求全面和系统。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掌握一定的灾中自救办法。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在教学时可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辩证来看,如台风可能带带来灾害,也会带来丰沛的降水。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在教学中应注意: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用”三北防护林“等案例说明中国对全球荒漠化治理的贡献,突出中国智慧。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建议:积极应对环境问题。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一般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教师应选择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环境问题。运用图文资料认识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结合图5.11和图5.12,小组讨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治环境问题。设计“校园碳足迹”方案了解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包括哪些方面,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有更多的行动选择。活动“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区域面临的发展问题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路径。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感谢观看义务教育新教材内容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