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B.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2.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可归纳为
①实施实验 ②明确探究目的 ③设计实验方案 ④获取证据 ⑤形成结论 ⑥分析推理
A.②③①④⑥⑤ B.③⑥⑤②①④
C.③⑥②①⑤④ D.①⑤④⑥②③
3.下图关于胆矾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样 B.加固体
C.加热 D.熄灭
4.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A.试管架 B.长劲漏斗
C.坩锅针 D.椎形瓶
5.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药品 B.倒澄清石灰水
C.固定试管 D.熄灭酒精灯
6.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量筒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C.药匙用于取用固体药品 D.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7.小红同学利用U形管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创新实验,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
B.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该实验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吹灭蜡烛时会观察到有白雾产生
8.同学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将少量明矾粉末加入浑浊的汾河水中,然后过滤,取滤液加热煮沸”的实验,实验过程中的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明矾 B.进行过滤
C.倾倒滤液 D.煮沸滤液
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取用固体粉末
C.转移蒸发皿 D.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1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等于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
二、非选择题
11.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 取用,即液体 ,固体只需 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12.规范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请回答:
(1)准确量取10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为 ,如果在量取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 10mL(填“>”“<”或“=”)
(2)如图,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在加热水的实验后,发现试管炸裂,可能由下列操作引起的是 。
A.加热前,将试管外壁擦干
B.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C.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D.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
13.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
14.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15.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和放热,许多物质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小李同学认为有发光和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有发光和放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有发光和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有发光和放热的变化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
(1)将干冷的烧杯罩住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水雾;b.迅速倒转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c.手摸烧杯外壁热的感觉;d.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直到熄灭。
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有 ,所以蜡烛燃烧过程主要属于 变化。能量转化形式是 。
(2)观察白炽灯泡(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获得结论):综合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的。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A B A D D C C
1.A
【详解】A、酒精具有可燃性,振荡产生静电易燃烧爆炸,故A做法错误;
B、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知酒精在实验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故B做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进行灭火,故C做法正确;
D、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故D做法正确。
故选A。
2.A
【详解】通常情况下,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可归纳为: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形成结论,正确的顺序为:②③①④⑥⑤。
故选A。
3.B
【详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故A错误;
B、取用粉末状药品时,试管应平拿,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直立起来,故B正确;
C、用酒精灯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图中试管接触了灯芯,加热胆矾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C错误;
D、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该仪器是试管架,符合题意;
B、该仪器是长颈漏斗,不符合题意;
C、该仪器是坩埚钳,不符合题意;
D、该仪器是锥形瓶,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A、取用固体药品先将试管横放,再将固体送入试管底部,再竖直试管使固体进入试管底部,正确;
B、倾倒液体要注意瓶塞倒放、标签冲向手心、试剂瓶口紧贴容器口,错误;
C、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夹持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正确;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量筒只能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用来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玻璃棒可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其中外焰最明亮,该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同时还伴随有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中,可观察到干燥的U形管中有水雾,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吹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而不是白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要倒放,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烧杯口没有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用手去拿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防止烫伤,应用坩埚钳夹取,符合题意;
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在蜡烛火焰上,约1~2s后取出,发现与蜡烛外焰接触的部分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此实验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则会使读数偏大,实质液体体积应偏少,仰视读数则会使读数偏小,实际液体体积应偏多,则开始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液体体积少于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说明实际液体体积多于10mL,则到处液体的体积应小于18mL-10ml=8ml,故选C。
11.(1) 用手直接 凑到容器口 尝
(2) 最少量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即液体的量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2.(1) 量筒、胶头滴管 >
(2)导管口出现气泡
(3)BD
【详解】(1)准确量取10mL的蒸馏水,所需要的仪器为量筒和胶头滴管(定容),如果在量取时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比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则实际液体体积>10mL;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将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出现气泡,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A、加热前,将试管外壁擦干,是正确的操作,不会导致试管炸裂,故A不符合题意;
B、所谓灯芯,就是内焰,内焰温度比外焰低很多,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受热不均匀,导致试管炸裂,故B符合题意;
C、加热水时,试管口不能向下倾斜,加热液体时,试管与桌面呈45°角,故C不符合题意;
D、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造成试管炸裂,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13.(1)a
(2) 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硬度较小
(3)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可燃
【详解】(1)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2)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以得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可燃性。
14.(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15. 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 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物理 一
【详解】收集证据:
(1)将干冷的烧杯罩住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b.迅速倒转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蜡烛燃烧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2)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只是能量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获得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和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一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