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1.3 《微小世界——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教科版)六年级

1.3 《微小世界——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想不想亲自用不同工具,发现身边微小物体的秘密?今天我们就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新知导入
聚集
身边微小物体(如昆虫器官 )肉眼看不清,用不同工具观察会有啥发现?猜猜显微镜下的昆虫会‘长啥样
探究新知
用放大镜看昆虫,能看清大体纹路;显微镜下,触角的细毛、翅膀的鳞片、复眼的小眼等细节会清晰呈现,原本 “小绒毛” 成了密集的 “小树枝”,复眼像布满小镜子,能发现昆虫微观构造的奇妙,感受生命的精细。
① 肉眼观察:用肉眼聚焦昆虫某部位(如触角 ),记录“整体形态、可见细节(如触角分节 )”,绘制简易示意图。
② 放大镜观察:用放大镜(调整倍数 )观察同一部位,记录“新发现的细节(如触角上的小凹点 )”,补充示意图(标注放大细节 )。
③ 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玻片(以昆虫翅膀鳞片为例:撕取鳞片→ 滴清水→ 盖片 ),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级细节(如鳞片纹理、形状 )”,绘制显微示意图,标注工具与发现。
步骤
① “用不同工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最惊奇的微观细节是啥?”( “显微镜下昆虫鳞片的彩色纹理,像天然艺术品”等发现 )
② “对比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有啥不同?工具对探索微小世界有啥价值?”( 结合教材“叶片观察对比图”辅助分析 )
③ “从观察发现,你觉得人类为啥要不断改进观察工具?”( 关联科学史,如显微镜推动细胞发现 )
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
科学研究表明 ,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 , 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 , 研制出 "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 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 不仅可以净化空气, 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同样,这种仪器也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监视瓦斯的浓度 , 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 它就会报警, 以便及时排除险情。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 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 范围内的物体
微小生物的结构给人类啥灵感?说说你对科学源于观察与发现?
课堂练习
1. 观察昆虫触角细节,最适合的工具是( )
A. 肉眼 B. 放大镜 C. 显微镜
2. 对比不同工具观察结果,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图像最大、视野最广
B. 肉眼观察的图像最小、视野最广
C. 放大镜图像大小、视野范围和显微镜一样
3. 制作昆虫鳞片玻片时,盖玻片操作正确的是( )
A. 直接盖下 B. 一侧先接触液滴,缓缓放下( 避免气泡 )
C. 盖玻片倾斜45度盖下
B
C
B
(二)判断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所有微小物体都能直接看到细胞结构。( )
2.不同工具观察同一物体,图像大小差异体现了工具的放大能力。( )
3. 观察微小物体只能用显微镜,放大镜没用。(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用三种工具观察了微小物体,谁能说说不同工具的观察发现?工具升级对探索微小世界有啥用? 肉眼看整体,放大镜看表面细节,显微镜看细胞级结构;工具越厉害,看到的秘密越多,能帮我们发现更多微小世界的奇妙!
板书设计
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 观察工具:肉眼 → 放大镜 → 显微镜
2. 观察发现:细节渐多、图像渐大、视野渐小
3. 工具价值:拓展微小世界认知,推动科学发现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实践探究课。教材依托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如昆虫器官 )的活动,串联观察工具的递进使用,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工具下的微观发现,理解观察工具对探索微小世界的支撑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观察与科学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微小世界”充满好奇,已掌握放大镜、显微镜基本操作(前两课基础 ),但在“精准对比不同工具观察结果”“规范记录微观发现”上存在不足。他们具备一定观察归纳能力,不过对“观察工具与图像细节、视野范围关联”的深度理解需引导,需通过实践探究突破认知。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认识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在观察微小物体时的差异,理解“工具升级拓展微观认知”的科学逻辑,构建“不同工具不同观察层级不同微观发现”的关联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不同工具下的微观图像,锻炼分析、推理能力;基于观察记录进行研讨,提升科学表达与逻辑思维水平,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三)探究实践 经历“用不同工具观察记录发现对比分析”完整探究流程,掌握多工具协同观察方法,提升实践操作与实证记录能力,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微小世界的奇妙,激发对微观探索的持久兴趣;了解昆虫启发的发明,体会科学与生活、自然的关联,增强科学责任感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如昆虫器官 ),清晰记录并描述不同工具下的发现。 2. 理解不同观察工具在“图像大小、视野范围”上的差异,明确工具对微观探索的价值。
教学难点
1. 精准对比不同工具观察结果,规范绘制示意图、用科学语言描述“细节差异”(如昆虫触角在显微镜下的结构 )。 2. 深度理解“观察工具升级与微观认知拓展”的关联,从现象归纳到原理认知的思维跨越。
教具准备
昆虫标本(如蝗虫、瓢虫,含触角、翅、足等可观察部位 )、放大镜(不同倍数 )、显微镜(含玻片制作工具: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 )、观察记录单、PPT(含微观观察示例图、昆虫启发发明资料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肉眼看瓢虫是黑点,放大镜看是斑点,显微镜看是纹理”的对比图,提问:“想不想亲自用不同工具,发现身边微小物体的秘密?今天我们就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图,激发好奇,呼应前课“放大工具”知识,期待实践探究。 设计意图:以直观对比图唤醒前认知,聚焦“多工具观察微小物体”主题,快速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情境图,提问:“身边微小物体(如昆虫器官 )肉眼看不清,用不同工具观察会有啥发现?猜猜显微镜下的昆虫会‘长啥样’”,明确探究任务——多工具对比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围绕“昆虫微观秘密”猜想,如“显微镜下触角有小绒毛”“翅膀有鳞片”等,激发观察期待。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情境,强化“工具需求”与“微观发现”关联,聚焦多工具观察任务,为实践操作铺垫。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材料(昆虫标本、工具、记录单 ),讲解探究步骤: ① 肉眼观察:用肉眼聚焦昆虫某部位(如触角 ),记录“整体形态、可见细节(如触角分节 )”,绘制简易示意图。 ② 放大镜观察:用放大镜(调整倍数 )观察同一部位,记录“新发现的细节(如触角上的小凹点 )”,补充示意图(标注放大细节 )。 ③ 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玻片(以昆虫翅膀鳞片为例:撕取鳞片→ 滴清水→ 盖片 ),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级细节(如鳞片纹理、形状 )”,绘制显微示意图,标注工具与发现。 巡视指导,强调“玻片制作规范(盖片避免气泡 )”“观察时轻拿轻放标本”“记录要‘工具+细节+示意图’对应”,鼓励小组分工(操作、记录、绘图 )。 学生活动: 分组实践:先肉眼看蝗虫触角“分3节,棕褐色”;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触角上有细密小突起”;制作翅膀鳞片玻片,显微镜下看到“鳞片像彩色小瓦片,排列有规律”,按步骤记录、绘图,交流发现。 对比不同工具结果,尝试归纳“工具越精密,看到细节越小、越多”的初步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实践(多工具观察玻片制作规范记录 ),让学生亲历微观探索过程,积累实证素材,突破“精准观察与记录”难点,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汇报观察记录,围绕以下问题研讨: ① “用不同工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最惊奇的微观细节是啥?”( 引导分享“显微镜下昆虫鳞片的彩色纹理,像天然艺术品”等发现 ) ② “对比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有啥不同?工具对探索微小世界有啥价值?”( 结合教材“叶片观察对比图”辅助分析 ) ③ “从观察发现,你觉得人类为啥要不断改进观察工具?”( 关联科学史,如显微镜推动细胞发现 ) 引导学生用“工具+现象+结论”逻辑表达(如“显微镜下,昆虫鳞片像排列整齐的小鳞片,说明工具越精密,看到细节越细” )。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记录单,分享“肉眼看蚂蚁腿是细杆,放大镜看有绒毛,显微镜看绒毛是‘小刺’”等发现,倾听其他组差异,补充完善认知。 对比叶片观察图,归纳“工具越高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但细节越丰富”,理解“工具升级拓展认知边界”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观察发现,深化“工具观察认知”关联,提升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突破“深度理解工具价值”难点。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昆虫启发发明”短视频(如模仿昆虫触角的气味探测器、仿复眼的摄像头 ),提问:“微小生物的结构给人类啥灵感?说说你对‘科学源于观察与发现’的理解”,引导联系观察收获思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惊叹“昆虫微观结构的巧妙”,交流“观察微小世界不仅有趣,还能启发发明”,感受科学与生活、自然的关联。 设计意图:拓展科学视野,深化对微小世界价值的认知,激发创新意识与持续探索热情,呼应单元“微小世界奥秘”主题。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观察昆虫触角细节,最适合的工具是( ) A. 肉眼 B. 放大镜 C. 显微镜 答案:C(解析:触角细微结构需显微镜级观察,放大镜仅能看表面,肉眼更模糊 ) 2. 对比不同工具观察结果,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图像最大、视野最广 B. 肉眼观察的图像最小、视野最广 C. 放大镜图像大小、视野范围和显微镜一样 答案:B(解析:工具越精密,图像越大但视野越小;肉眼反之,视野最广但细节最少 ) 3. 制作昆虫鳞片玻片时,盖玻片操作正确的是( ) A. 直接盖下 B. 一侧先接触液滴,缓缓放下( 避免气泡 ) C. 盖玻片倾斜45度盖下 答案:B(解析:规范操作可减少气泡,保证观察清晰,A易留气泡,C无科学依据 ) 判断题 1. 用显微镜观察时,所有微小物体都能直接看到细胞结构。(× )(解析:需制作合适玻片,且部分微小物体(如昆虫鳞片 )是器官结构,非细胞级,或需更精密仪器 ) 2. 不同工具观察同一物体,图像大小差异体现了工具的放大能力。(√ )(解析:工具放大倍数不同,导致图像大小、细节差异,反映工具价值 ) 3. 观察微小物体只能用显微镜,放大镜没用。(× )(解析:放大镜是显微镜的基础,适合观察“肉眼难看清但无需细胞级”的细节,各有价值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用三种工具观察了微小物体,谁能说说不同工具的观察发现?工具升级对探索微小世界有啥用?” 学生总结:“肉眼看整体,放大镜看表面细节,显微镜看细胞级结构;工具越厉害,看到的秘密越多,能帮我们发现更多微小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多工具观察发现与工具价值,强化“工具观察认知”关联,巩固课堂核心知识。
板书设计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观察工具:肉眼 → 放大镜 → 显微镜 观察发现:细节渐多、图像渐大、视野渐小 工具价值:拓展微小世界认知,推动科学发现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分层实践探究贯穿课堂,学生亲历多工具观察,规范记录与表达能力提升;研讨环节紧扣“工具发现价值”,深化科学观念,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昆虫启发发明”,关联生活与科学创新,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 (2)不足之处 显微镜操作中,部分小组因“玻片气泡”“焦距调整”问题,观察效果不佳,影响结论归纳;观察记录时,部分学生绘图与文字描述不匹配,科学表达需强化。 对“工具升级的科学史(如显微镜发明历程 )”融入不足,知识广度可拓展。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提前演示“玻片制作与显微镜调试”规范操作,提供“无气泡玻片”备用;增加“科学绘图培训”(如线条、标注要求 ),提升记录质量。 补充“显微镜发明故事”短片,关联前课“凸透镜组合”,强化工具发展逻辑,让学生理解“技术迭代推动科学进步”的深层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