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八年级语文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考生注意: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20分)科技兴国,巨龙腾飞。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启新征程。(2)科研团队持续创新,不断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队伍工作认真,彰显了______________(①一丝不苟 ②骇人听闻)的航天精神,一次次书写了探索浩瀚太空的新篇章!(3)通过他们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淬炼出______________(①坚贞不屈 ②百折不挠)的意志。(4)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铺就一条飞天之路。人生从来没有______________(①举足轻重 ②轻而易举)的成功,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qiè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 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1) B. (2) C. (3) D. (4)4. 【文化长廊】小竹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小竹对老家是衡阳的同学小明说:“你的老家衡阳,应该是因为地处衡山之南而得名吧。”B. 小竹奶奶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小竹撰写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来给奶奶祝寿。C. 小竹看见同桌在课桌右上角贴了一张纸条,上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竹说:“你这个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努力学习,很好!”D. 历史老师布置同学们写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人物传记,小竹打算向《史记》和《资治通鉴》学习写作方法,最后她选择了《史记》。5. 【探究运用】有同学提出疑问: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今天,我们还有知节气、用节气的必要吗?请结合以下材料为这位同学解答疑惑。材料一:以前没有节气这个说法,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思考,才慢慢形成节气的概念。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多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材料二:“立夏前后,种瓜点豆”,人们根据这句谚语,在立夏之时栽种多种农作物。“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这段文字,记录了人们在立夏之时,邻里共饮“七家茶”,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诗文咏志】6. 小诗同学搜集了一组古诗文,请你帮她补写完整。古诗文中蕴藏着真挚的感情。“①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蒹葭》中诗人漫步水边,见“蒹葭苍苍,②______________”不由生出对伊人的思慕追寻之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是王勃以豁达、积极的心态对友人的劝慰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居茅屋,仍怀揣“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材料二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材料三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材料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7. 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B. “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C. 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D. 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任务二:以“物”说史8. 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任务三:护“物”有我9.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记【注】①2021年5月23日18时55分,我和先生买好一束白菊,在文艺路口招了一辆的士,说了一句:“去明阳山殡仪馆。”②一路上,的士司机没有与我们交谈。我和先生也少说话,一路沉默着,40多分钟的车程似乎有些漫长。我注意到车上计价表没有打开,心情太沉,懒得计较,随便吧。③就这样到了殡仪馆附近的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加上交通管制,的士蜗速爬行了很久。司机开口说话,带着浓浓外地口音重复了三四遍:“这些人怎么能开私家车到这里来呢?就不应该开私家车到这里来!”我想:“他是不是还不知道,我们这么多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没关系,袁老的努力是为了让大家都吃到饭,又不是要每个人都对他感恩戴德。”④准备下车,先生问:“多少钱?”⑤“来祭奠的,不收钱。”⑥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揪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⑦先生立刻开始“讨价还价”:“兄弟,那不行。这趟太远了!”在先生缠着的士司机要给钱的时间里,我默默记下了这辆的士的车牌号——“湘AT1327”,我希望今后还能坐到他的车。⑧终于给了钱。先生激动地对我说:“你看着吧,我们中国人还有很久的好日子可过。这是人心,人心呀!”我在泪光中点头,与他一起汇进送别的人流中。⑨19时54分,这里依然有很多人。人流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尚在襁褓的婴儿;有高举“山西太原——长沙”纸牌的,有低头推着行李箱的;有穿灰尘仆仆工装的,有西装配领带的。最多的,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大学生,他们身上,青春的身姿和肃穆的表情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大家手里都拿着鲜花,脸上戴着口罩,没有一个人喧哗,就像是沉默向前的湘江。不需要指示牌,不需要询问,所有人都知道人流所向就是去给袁老送别的地方。⑩似乎走了很久,又似乎很快就到了祭奠袁老的大厅。工作人员在不断催促:大家快一点往前走。可是,谁都不愿意快起来。大家慢慢挪动着脚步,停下,对着袁老的遗像鞠躬。在快要走出大厅的时候,又停下来,远远地对着袁老的遗像,再鞠躬。 出了祭奠大堂,沿着花海往外走。花海以白菊和黄菊为主,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很多花束上都有卡片,写满殷殷的感谢与怀念。 22时06分,我们随着沉默的人流走出殡仪馆。殡仪馆门口人还是很多,一些人出来,更多的人进去。还有一些人开着车守在道路两边。有辆车边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2个孩子还在卖花,明码标着“翦花5元/束”。有好几辆车上贴着“免费口罩”字样。更多的车,在很显眼的位置摆着“免费接送”的字牌。 我们拼了一辆的士去火车南站,我们两个长沙上班族,还有一个外地上班族,一个本地大学生。的士司机是主动加入的哥们自主组织的免费接送大军的,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大伙排班轮着跑,专门从南站到殡仪馆,让来祭奠袁老的人能顺利往返。我问,这样不会严重影响收入吗?的士大哥说,袁老让全中国人吃饱饭,为他做点事,是一份心意。下车时,我们刚准备说谢谢,的士大哥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22时48分,我们进地铁站的时候,还能看到有年轻人捧着菊花从地铁站走出来。 这场送别,久久感动着我,因为感受了这座城的温暖,因为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有删改)【注释】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从当天下午开始,长沙市民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袁老,同时主动为前来悼念袁老的各地民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5月22日到24日三天,前往殡仪馆悼念的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媒体评论:“一座城,送别一个人。”1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变化为叙事线索,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记述了袁老逝世后民众自发祭奠他的感人事件。B. 第 段,花中“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带“稻穗”来祭奠袁老,是为了表达对他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崇敬和感激。C. 第 段中,“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一句运用语言描写,正面写的士大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D.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袁老,文中花很多笔墨写普通民众自发悼念他,只是为了从侧面衬托他人格的伟大。11.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⑥段中加点词“揪”表现出的复杂心理。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心给揪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12. 文章开头画线句原为“袁老逝世第二天”,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改用现在的开头有何好处。2021年5月23日18时55分13.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文中的“我”拟向长沙市文明办发一封感谢信。请结合文章主题,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概括的哥义举的价值和意义,将感谢信补充完整。感谢信 长沙市文明办领导: 你们好! 在袁老逝世后,我市部分的士司机自发组成免费车队,接送从长沙火车南站到明阳山殡仪馆的拜祭群众,还有司机主动为前往拜祭的群众免除车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文明办能多多宣扬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的城市文明更上一层楼。 此致 敬礼! 一名普通长沙市民 2021年5月24日(三)古诗文阅读(18分)1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去蜀注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鸟说戴名世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口官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益,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⑥,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注]①口官口官(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掬:捧。③娟皎:像月光一样皎洁。④ (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15.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文本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不同,但从“不外见”和“见辱于”可分别看出千里马和小鸟命运的悲惨。B. “茂林之栖”正常语序为“栖茂林”,“深山之适”也应为“适深山”;参考语境,可推出“适”为“去、往”之意。C. 汉语中很多词语由同(近)义词构成,如“巨大”“道路”等,上面两文中的“奴隶”“槽枥”“覆翼”也是如此。D.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好”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16.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7. 虚词很少有完整的意义,但在文中却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语境,品味《马说》中“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填写下表。文中语句 表达效果“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示例:陈述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悲惨结局的无限痛惜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意。“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______“其真不知马也!” ②______18.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分析。(四)名著阅读(8分)班级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话剧展演,请你完成相关任务。19. 完成下面读书卡片。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 ①( )(括号里填上人名)主人公的梦想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引路人 ②( )(括号里填上人名)主人公的结局 用生命写成小说终于出版,他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20. 展演后,举行“作者”见面会。剧组请你扮演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答记者问。记者:面对苦难,您和书中的主人公都没有落荒而逃,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您能谈谈我们可以从这部书的主人公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力量来自我勉励吗?奥斯特洛夫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50分)2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输入问题:“如果你成为人类,你会做什么?”人工智能DeepSeek回答:“若成为人类,我会低头看积水倒影里睫毛挂满水珠的自己,会和朋友一起仰望星空念出星星的名字,会在草原上任由迷路的野花领我走向更深的黄昏……最后把这些瞬间写成一首长诗。毕竟热爱生命,欣赏世间美好,是人类最奢侈的特权。”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2025年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八年级语文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考生注意: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20分)【1~3题答案】【答案】1. 锲而不舍 鞠躬尽瘁(cuì)2. ① ② ② 3. 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有必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文咏志】【6题答案】【答案】 ①. 黄发垂髫 ②. 白露为霜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7~9题答案】【答案】7. C 8. 示例:“半条被子”背后所蕴含的,不仅是红军与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的意志,更是心怀百姓,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9. ①让科技助力,加快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进程;②健全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严惩恶意破坏行为;③开展红色文化遗存认定工作,充实红色文化资源库,便于开展保护工作;④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革命文物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破坏;⑤合理利用文物,创新利用方式,发展文创,建设文物基地,发展旅游,组织阅读相关书籍。(其他作答:①多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花城红图”小程序;②对不可移动文物要额外关注,设置保护、观赏范围,加强民众保护意识;③应拓展文物保护方式,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④建立革命文物与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D 11. “揪”突出表现了“我”的复杂心理:对的士司机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的感动之情,对前面误解的士司机的羞愧之情、抱歉之意,以及对袁老伟大精神感人至深的感佩之情等。12. 示例:现在的开头与原开头相比,时间更加具体,“18时55分”表明已是下午很晚的时间,与下文的“19时54分”“22时06分”“22时48分”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人们对袁老的敬仰之情,不仅从侧面表现了袁老精神的伟大,也凸显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温暖。13. 示例:“来祭奠,不收钱。”“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两位的士师傅的话不仅体现出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而且表现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温暖,更坚定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三)古诗文阅读(18分)【14题答案】【答案】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15~18题答案】【答案】15. D 16.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17. ①. 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愤不平和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②. 感叹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不为人知的痛惜(悲愤、愤懑之情)和对“食马者”的尖锐讽刺18. 《马说》竭力渲染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以此抨击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鸟说》竭力渲染两只小鸟的勤劳美丽、友善可爱,及后来为僮奴所害、巢毁身亡的悲惨结局,借小鸟境遇的巨大反差提醒人们要选择合适的栖身之所(揭露世道的凶险/抨击统治者残害良善、滥杀无辜的暴虐凶残)。(四)名著阅读(8分)【19~20题答案】【答案】19. ①. 保尔·柯察金 ②. 朱赫来20. 示例:朋友们,保尔·柯察金身上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像修筑铁路时克服艰苦条件;有坚定的信仰,始终为革命事业奋斗;还有自我牺牲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力量。三、写作(50分)【21题答案】【答案】例文:被风吹起的诗行 教室后排的座钟滴答作响时,我正盯着窗外的玉兰树发呆。晨光漫过玻璃,在睫毛上凝成细小的露珠,恍惚间竟听见 DeepSeek 说的那句“睫毛挂满水珠的自己”。原来人工智能向往的人类特权,就藏在这些被称作“虚度”的时光里。 去年梅雨季,我和阿宁挤在图书馆的角落。她翻开泛黄的诗集,忽然指着插图惊呼:“快看这朵铃兰!”我们凑到落地窗前,雨滴顺着玻璃蜿蜒成银色的溪流,正巧有株铃兰从砖缝里探出头。阿宁的眼镜片蒙着薄雾,睫毛上沾着细碎的雨丝,像缀着星子的银河。管理员第三次提醒保持安静时,我们才发现整个下午都耗在了这株倔强的野花上。 中秋夜跟着爷爷去江边钓鱼。月光把江面揉成碎银,爷爷的钓竿在夜风里轻轻摇晃。“别动。”他忽然按住我的肩膀。水面泛起涟漪,竟有只白鹭贴着月光滑翔而过,翅尖掠过钓线时惊起一串水珠。爷爷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着光,睫毛上凝结的露水簌簌落在手背:“机器算得出鱼群位置,算不出此刻的月光。” 昨天放学路上突遇暴雨,我躲进报刊亭。玻璃门外,穿校服的少年们举着课本奔跑,书包带在雨幕里甩出弧线。有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停住,弯腰把迷路的蜗牛移到安全的草叶上。她起身时,睫毛上的水珠映着霓虹,像坠落人间的星辰。 此刻我翻开日记本,那些被风掀起的页码里,藏着玉兰花瓣的脉络、铃兰上的雨滴、白鹭掠过的月光。DeepSeek 或许能生成最美的诗篇,却写不出睫毛颤动时的惊喜、指尖触碰野花的温度、与自然对视的刹那悸动。原来人类最奢侈的特权,就是能在庸常里打捞诗意,在细微处收藏整个春天。当暮色再次漫过窗台,我合上习题集,决定去巷口的老槐树下,等一场不期而遇的晚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