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六回,原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文章以“大圣大闹天宫后,玉帝派二郎神(小圣)捉拿大圣”为背景,详细描写了大圣与二郎神之间“变化斗法”的精彩过程——大圣先后变作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则一一识破并对应变作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原身、二郎爷爷,最终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二郎神擒获大圣。作为单元内极具奇幻色彩的叙事文本,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古典神魔小说的情节魅力,还能通过分析“变化斗法”的细节,学习“悬念设置”“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优质素材。
二、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具体课时分配如下:
第1课时:聚焦“读懂斗法情节”,梳理大圣与二郎神的“变化对应关系”,初步感知双方“机智、善战”的形象特点,积累文中鲜活的动词与奇幻的想象描写;
第2课时:聚焦“品析斗法智慧与主题”,深入分析“变化斗法”中的细节妙处,赏析“悬念设置”“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探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及《西游记》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大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积累“掣(chè)、鹚(cí)、鸨(bǎo)、喙(huì)、淬(cuì)”等重点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大圣慌了手脚”“二郎圆睁凤目”“那大圣就撺出水中”等语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掌握“把”字句、“被”字句在动作描写中的运用;
2. 理清“大圣变→二郎神破→大圣再变→二郎神再破”的“变化斗法”情节脉络,能完整概括“麻雀斗饿鹰”“鱼儿斗鱼鹰”等核心斗法场景的内容;
3. 品读文中“变化描写”与“动作描写”的语句(如“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学习用“精准动词+奇幻想象”刻画激烈场面的写作方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通过梳理大圣与二郎神的“变化对应表”,分析双方变化的“针对性”(如大圣变麻雀,二郎神变饿鹰;大圣变鱼儿,二郎神变鱼鹰),培养逻辑思维与细节推理能力;
2. 结合“大圣变花鸨”“二郎神现原身”“太上老君助擒大圣”等情节,探究“斗法胜负”的关键因素(如变化的合理性、应对的智慧、外部助力),培养辩证思维与深度分析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强敌时,大圣的‘变化应对’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如灵活变通、找准对手弱点),提升问题解决与迁移思考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感受文中“变化斗法”的情节之美——双方变化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大圣每一次变化都被二郎神识破,却又能快速想出新变化),培养对奇幻叙事的审美感知能力;
2. 欣赏“动词精准运用”的语言之美(如“飞、冲、撺、啄、淬”等动词,生动刻画大圣与二郎神的动作),体会简洁语言中的动态画面感,培养对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对比衬托”的手法之美——通过大圣的“灵活变化”与二郎神的“从容破法”对比,突出双方的“智勇”;通过“大圣最终被擒”衬托“正义力量的强大”,学习用对比手法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了解《西游记》的“神魔小说” (类型)特点、吴承恩的创作背景及“大闹天宫”的前情故事(大圣因嫌官小反下天庭),感受明代古典小说的文化魅力,传承中国古典文学文化;
2. 体会文中“二郎神”(正义的执法者)与“大圣”(反抗权威的挑战者)的形象象征意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邪不压正”“天道有序”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文化精神;
3. 从“变化斗法”的精彩描写中,领悟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将动物、器物转化为斗法工具),感受传统文化中“奇幻与现实结合”的思维特质。
(五)社会责任与担当
1. 从二郎神“奉命捉拿大圣,不卑不亢、智勇应对”的行为中,认识到“承担责任时,要沉着冷静、善用智慧”的责任意识;
2. 结合大圣“虽反抗权威,但最终被正义制服”的结局,思考“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如个人自由不能突破规则底线),树立“遵守规则、敬畏秩序”的社会责任观念;
3. 学习文中“双方斗法时的尊重与较量”(二郎神不轻视大圣的变化,大圣也正视二郎神的实力),培养“面对对手时,既敢于挑战又尊重对手”的担当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梳理大圣与二郎神的“变化对应关系”,理清“变化斗法”的情节脉络,能概括核心斗法场景的内容;
2. 结合文本细节,分析大圣“灵活多变、敢于挑战”与二郎神“沉着冷静、善于破局”的形象特点;
3. 赏析文中“精准动词”与“悬念设置”的妙处,体会“变化斗法”的情节魅力与语言魅力。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探究“大圣变花鸨”这一情节的特殊性(为何变作“低贱”的花鸨,二郎神为何“不去拢傍”),理解这一变化背后大圣的“无奈”与二郎神的“不屑”,体会作者设置这一情节的用意;
2. 分析“太上老君助擒大圣”这一外部因素对“斗法结局”的影响,理解“大圣被擒”不仅是因为二郎神的智慧,还因为“正义力量的联合”,深化对“邪不压正”主题的理解;
3. 联系生活实际,将“灵活变通”“遵守规则”的理念转化为面对挑战与规则时的实际行动,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行为指导”的转化。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个性化导入:“神魔变化猜猜看”
创设情景:教师制作“神魔变化”PPT,依次展示三组线索——①线索1:“他能七十二变,会筋斗云,曾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②线索2:“他是玉帝的外甥,额上有第三只眼,擅长识破变化,手持三尖两刃刀”;③线索3:“他们曾展开激烈斗法,一个变麻雀、变鱼儿,一个变饿鹰、变鱼鹰,斗得难分难解”。同时播放《西游记》经典片头曲片段(15秒),营造奇幻的古典神魔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线索和音乐,大家能猜出这两位神魔是谁吗?在你看过的《西游记》影视或动画中,他们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变化”或“斗法”场景?请用1-2句话和同桌分享,稍后我们邀请几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我猜是孙悟空(齐天大圣)和二郎神!我在动画片里看过他们斗法,孙悟空变作房子,尾巴没地方藏,变成了旗杆,被二郎神识破了,特别有趣。
学生2:应该是大圣和二郎神!我妈妈给我讲过“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大圣变鱼儿躲在水里,二郎神变鱼鹰去啄他,大圣又变水蛇,特别灵活。
学生3:我觉得是孙悟空和二郎神!电视剧里二郎神有三只眼,能看穿孙悟空的变化,不管孙悟空变什么,他都能变对应的动物去抓,特别厉害。
教师过渡:大家都猜对了!今天,我们就走进吴承恩的《西游记》,细读“小圣施威降大圣”的精彩片段,看看文中的“变化斗法”有多奇妙,大圣和二郎神又有着怎样的智慧较量。(板书课题:小圣施威降大圣 吴承恩)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角色与影视记忆入手,结合“线索猜谜+音乐”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快速建立“大圣与二郎神”的人物认知,为后续理解“变化斗法”情节做好铺垫;同时,“变化场景分享”也能自然引出课文的核心内容——“双方的变化与较量”。
(二)初读课文:攻克“字词与情节关”
本环节围绕“读准字音—疏通词义—梳理情节”三个步骤展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初步读懂“变化斗法”的过程。
1.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节奏(尤其是描写变化与动作的语句,如“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然后自己大声朗读2遍,读准“掣、鹚、鸨、喙、淬”等字的读音,尝试模仿老师的停顿,读出“斗法”的紧张感。
教师范读:(语速稍快,突出动词的节奏感)“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预设学生情况:学生可能将“鹚(cí)”误读为“zī”,“鸨(bǎo)”误读为“pǎo”,“淬(cuì)”误读为“zú”;停顿方面,可能在“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后断开过短,未体现“变化的完整过程”,应停顿为“变了一座土地庙儿:// 大张着口,似个庙门;// 牙齿变作门扇,// 舌头变作菩萨,// 眼睛变作窗棂”。
教师纠正:针对字音错误,通过“字词卡片领读”(教师出示卡片,学生齐读字音与词义)纠正;针对停顿错误,结合“变化的逻辑顺序”(先变整体,再变局部)解释停顿理由,示范正确停顿后,让学生分组比赛朗读,看哪组读得最有“斗法”的紧张感。
2. 疏通词义,积累基础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文中的重点字词与易错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字词积累表”(表格包含“字词、读音、课下注释、语境义”四列)。梳理完成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互相补充遗漏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词义。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对“生动动词”(如“滚、伏、变、飞、冲、撺”)和“奇幻描写词”(如“窗棂、门扇、菩萨”)的理解,通过“结合动作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词义(如“撺”,结合“那大圣就撺出水中”,联想“鱼儿快速跳出水面”的动作,理解“撺”是“快速窜出”的意思);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如“机会”,古义“时机”,今义“有利的条件”,文中“趁着机会”即“趁着时机”)。
3. 梳理情节,把握脉络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标出大圣的每一次变化,用“○”标出二郎神对应的变化,然后按照“大圣变什么→二郎神变什么→结果如何”的顺序,在导学案中填写“大圣与二郎神变化对应表”,初步梳理“变化斗法”的情节脉络。
预设学生填写情况:
教师核对:展示正确的“变化对应表”,针对学生遗漏的细节(如大圣变土地庙儿时“尾巴变作旗杆,竖在后面”,二郎神变二郎爷爷后“见旗杆立在后面,就知是大圣”)进行补充,强调“每一次变化都有‘大圣主动变’‘二郎神针对性破’‘大圣再应变’的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情节的连贯性与紧张感。
设计意图:通过“读字音—疏词义—理情节”的步骤,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符合七年级学生“从易到难”的阅读规律;“变化对应表”的梳理,能让学生直观把握“斗法”的核心情节,初步感知双方的“灵活与智慧”,为后续分析形象特点做好铺垫,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字词、梳理结构)的核心素养。
(三)再读课文:聚焦“斗法场景的精彩瞬间”
1. 自主选择,精读场景
教师要求:文中的“变化斗法”有多个精彩场景(麻雀斗饿鹰、鱼儿斗鱼鹰、土地庙斗二郎爷爷),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精读对应的段落(如“麻雀斗饿鹰”对应第2段,“鱼儿斗鱼鹰”对应第3段),用“____”画出描写双方动作与变化的语句,思考:这个场景中,哪些细节让你觉得“精彩”?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动词的运用”(如“飞、扑、冲、衔”)和“变化的针对性”(如大圣变小,二郎神变能捕捉小生物的饿鹰;大圣变水中生物,二郎神变水鸟),例如精读“鱼儿斗鱼鹰”时,可引导学生圈出“淬入水内”“飘荡在水面”“撺出水中”等动词,体会动作的敏捷。
2. 小组交流,分享亮点
教师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精读的场景——每组推选1名“场景解说员”,结合画出的语句,说说“这个场景精彩在哪里”(可以从动作、变化、悬念等角度说),其他同学补充不同观点。
预设学生分享情况:
小组1(精读“麻雀斗饿鹰”):我们觉得这个场景精彩在“变化的快速与对应”。大圣“搜的一翅飞起,变作一只麻雀”,“搜的”这个词特别有画面感,像麻雀一下子飞起来;二郎神马上“变作一只饿鹰,抖开翅,飞将去扑”,“抖、飞、扑”三个动词连在一起,写出饿鹰的敏捷,双方一逃一追,特别紧张,不知道大圣能不能躲开。
小组2(精读“鱼儿斗鱼鹰”):我们觉得精彩在“双方的‘水下较量’”。大圣“变作一条鱼儿,淬入水内”,“淬”字写出鱼儿快速钻进水里的样子;二郎神“变作一只鱼鹰儿,飘荡在水面上”,“飘荡”看起来很悠闲,其实在等着鱼儿;后来大圣“撺出水中,变作一条水蛇”,“撺”字写出大圣的突然,让人没想到他会变水蛇,特别有悬念。
小组3(精读“土地庙斗二郎爷爷”):我们觉得精彩在“大圣变土地庙的细节”。大圣把“口变作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连“尾巴变作旗杆”都想到了,特别有想象力;但二郎神变作“二郎爷爷”来“庙门首”,一看“旗杆立在后面”就识破了,因为“哪有庙门旗杆竖在后面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这个细节特别巧妙,既体现了大圣的聪明,又体现了二郎神的细心,让人觉得“原来还能这样识破”!
3. 全班展示,分析妙处
教师提问:刚才每个小组都分享了精彩场景,现在我们聚焦“动词运用”——文中有很多精准的动词,比如“飞、扑、冲、撺、淬”,这些动词对描写“斗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搜的一翅飞起”中的“搜的”是拟声词,配合“飞”字,能让人想到麻雀快速起飞的声音和动作,特别生动;“饿鹰抖开翅,飞将去扑”中的“抖、飞、扑”,三个动词连在一起,写出饿鹰从展开翅膀到飞过去扑击的完整过程,让“追扑”的画面更具体,感受到斗法的紧张。
学生2:“大圣淬入水内”的“淬”,比“跳”或“钻”更好——“淬”有“快速浸入”的意思,能体现鱼儿一下子钻进水里的敏捷,说明大圣想赶紧躲开;“二郎神变鱼鹰飘荡在水面”的“飘荡”,看起来很轻松,但其实是在等待时机,和“淬”的快速形成对比,让场景更有张力,不知道大圣会不会被发现。
学生3:“大圣撺出水中”的“撺”,写出大圣突然从水里窜出来的样子,特别意外;“二郎神变灰鹤伸喙来啄”的“伸”,写出灰鹤快速伸嘴的动作,双方一“撺”一“伸”,动作特别快,让人感觉“斗法节奏特别紧张,大圣差点就被啄到了”。
教师小结:作者用“精准动词+拟声词”,把“变化斗法”的动态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大圣的“快”(搜的、淬、撺)、二郎神的“准”(扑、衔、啄),通过动词完美展现;而“变化的针对性”(变麻雀对饿鹰、变鱼儿对鱼鹰),又让斗法充满“智慧较量”的趣味。这些细节,正是“变化斗法”最精彩的地方。(板书:情节精彩:动词精准、变化对应、悬念迭起)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精读—小组分享—全班分析”的环节,让学生深入感受“斗法场景”的魅力;聚焦“动词运用”,引导学生从语言细节中体会文本的生动性,避免对情节的浅层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表达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动词)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情节美)的核心素养。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攻克了字词难关,梳理了大圣与二郎神的“变化对应关系”,还精读了“斗法”的精彩场景——我们看到了大圣的“灵活多变”,也看到了二郎神的“沉着破局”,更感受到了文言文中“动词精准、想象奇幻”的语言魅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大圣为什么会变作“低贱的花鸨”?二郎神为什么能一次次识破变化?最后大圣被擒,又藏着怎样的道理?
2. 作业布置
必做题:①熟读课文,背诵“大圣变土地庙儿”的段落(“那大圣趁着机会……竖在后面”);②完善“大圣与二郎神变化对应表”,补充每个变化场景中的“关键动词”;③用现代汉语复述“鱼儿斗鱼鹰”的场景(150字左右),要求保留文中的动作细节。
选做题:发挥想象,为“大圣变花鸨,二郎神现原身”的场景画一幅简笔画,在旁边标注对应的文言句子;或仿写一个“变化斗法”片段(如“小明变作蝴蝶,小红变作蜜蜂去追”),运用至少3个精准动词。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明确下节课的探究重点;作业布置兼顾基础巩固(背诵、复述)与能力迁移(绘画、仿写),既能夯实基础,又能通过“仿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下节课的深度分析做好准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变化接龙大挑战”
创设情景:教师制作“变化接龙”PPT,展示“大圣变麻雀→二郎神变____→大圣变____→二郎神变____”的接龙模板,邀请学生上台填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补充。同时播放《西游记》“斗法”片段的背景音乐,营造紧张的挑战氛围。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梳理的“变化对应表”,快速完成接龙,填写时要说出对应的文言依据(如“二郎神变饿鹰,依据是‘二郎看见,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饿鹰’”)。
预设学生接龙情况:
大圣变麻雀→二郎神变饿鹰(依据:“二郎看见,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饿鹰,抖开翅,飞将去扑”);
大圣变大鹚老→二郎神变大海鹤(依据:“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衔”);
大圣变鱼儿→二郎神变鱼鹰(依据:“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水面上”)。
教师过渡:同学们接龙又快又准!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斗法”的精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挖”斗法背后的秘密——看看大圣的“变化”藏着哪些无奈,二郎神的“破法”藏着哪些智慧,最后大圣被擒,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大圣—无奈;二郎神—智慧;主旨—邪不压正)
设计意图:通过“接龙挑战”的趣味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变化对应关系”,快速唤醒学生的学习记忆;“找文言依据”的要求,能让学生回顾文本细节,避免复习的浅层化;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深度分析形象与主旨”的核心内容。
(二)细读课文:解密“斗法背后的智慧与无奈”
本环节围绕“大圣:多变背后的‘无奈’”“二郎神:破法中的‘智慧’”两个小标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分析形象的深层特点。
1. 大圣:多变背后的“无奈”(聚焦第4-5段)
创设情景: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大圣变花鸨”“大圣变土地庙”的插画,配文“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见他变了蛇形,急转身,又变了一只灰鹤,伸着一个长喙,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大圣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圣的“慌乱”。
教师提问:大圣每次变化都很灵活,但有两次变化却藏着“无奈”——变花鸨和变土地庙。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找出描写大圣“无奈”的细节语句,用“____”画出来,思考:这些细节如何体现大圣的“无奈”?
教师要求:先独立思考2分钟,再在小组内交流,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分享时需结合具体语句,比如“我从‘XX’这个词/句子中,看出大圣的XX无奈”。
预设学生回答:
小组1:我们找到的语句是“大圣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慌了手脚”直接写出大圣的慌乱——之前变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都是主动变化,而这次被灰鹤追着吃,“慌了手脚”才变花鸨;“木木樗樗”(呆呆的、不灵活)也体现无奈,花鸨是低贱的鸟,大圣可能不想变,但没办法,只能变这种“没人愿意抓”的鸟,特别无奈。
小组2:我们找到的语句是“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写出大圣的狼狈——之前是“冲天而去”“淬入水内”,动作很敏捷,这次却要“滚”“伏”,说明他已经很累了;“尾巴不好收拾”更是无奈,变土地庙已经很用心了,但尾巴没地方藏,只能变旗杆,还被二郎神识破,特别可惜。
小组3:我们还注意到“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这里体现大圣的“恐惧与无奈”——二郎神变作二郎爷爷要“拆庙”,大圣知道庙的部分是自己的身体,怕被打,只能赶紧逃跑,之前的“从容变化”变成了“慌忙逃跑”,无奈又狼狈。
教师追问:大圣为什么会从“灵活变化”变得“无奈慌乱”?这说明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因为二郎神的变化太“针对性”了——大圣变什么,二郎神就变能克制他的动物(变麻雀对饿鹰、变鱼儿对鱼鹰),大圣一直被追着打,没有休息的机会,慢慢就慌了;这说明“再厉害的人,面对一直克制自己的对手,也会有无奈的时候”,大圣虽然会七十二变,但二郎神的变化正好克制他,所以他越来越被动。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慌了手脚”“木木樗樗”“滚下山崖”等细节,让大圣的形象更立体——他不仅是“灵活多变的齐天大圣”,也是“会慌乱、有无奈的挑战者”。这种“无奈”,既体现了斗法的激烈,也为后文“大圣被擒”埋下伏笔。(板书:大圣的无奈:慌变花鸨、狼狈变庙、慌忙逃跑—被动应战)
2. 二郎神:破法中的“智慧”(聚焦全文)
创设情景:教师播放“二郎神识破大圣变化”的动画片段(20秒),配文“二郎看见,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饿鹰,抖开翅,飞将去扑”“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二郎爷爷道:‘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营造二郎神“从容破法”的氛围。
教师要求:二郎神能一次次识破大圣的变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智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精读全文,完成“二郎神破法智慧分析表”(导学案中提供),然后思考:二郎神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小组关注“行为的针对性”“心理的预判性”“观察的细致性”,例如“破麻雀变”中“变饿鹰”是“针对性克制”,“破鱼儿变”中“暗想大圣定变鱼虾”是“预判对手策略”,“破土地庙变”中“见旗杆竖在后面”是“细致观察细节”。
预设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文中还有一处细节体现二郎神的智慧——他变作“二郎爷爷”去“拆庙”,而不是直接动手打大圣。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智慧?
预设学生回答:
体现“试探与谨慎”的智慧。二郎神知道土地庙是大圣变的,但不确定大圣的具体位置,变作“二郎爷爷”说“拆庙”,是为了试探大圣——如果大圣不躲,就说明不是他变的;如果大圣躲了,就确认是他。而且“拆庙”不会直接伤害大圣,避免把事情闹大,也体现了他“奉命捉拿,不滥用武力”的理智。
教师补充:还有一个细节——二郎神“见大圣变作花鸨,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为什么他不变动物去抓花鸨?
预设学生回答:
因为花鸨是低贱的鸟,二郎神觉得“抓这种鸟掉身份”,体现他的“骄傲与原则”;同时也说明他“不被对手的‘低贱变化’干扰”,知道大圣变花鸨是无奈之举,所以现原身等待大圣再变,体现他的“从容与智慧”——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较量上,专注于最终目标。
教师小结:二郎神的智慧,藏在“针对性变化”“预判策略”“细致观察”“谨慎试探”中——他不仅“能打”,更“会打”,知道如何克制对手、如何识破伪装、如何把握节奏。这种“有勇有谋”的形象,让“小圣施威”更有说服力。(板书:二郎神的智慧:针对性变化、预判策略、细致观察—从容破局)
(三)悟读课文:挖掘“斗法故事里的大道理”
创设情景:教师制作“主旨探究卡”,卡片上写着三个关键词:“邪不压正”“灵活与智慧”“规则与秩序”,分发给每个小组。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全文内容(包括大圣被擒的结局),围绕“主旨探究卡”上的关键词,讨论:从《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你领悟到了哪些道理?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展开分析,稍后进行全班分享。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小组结合“大圣的无奈”“二郎神的智慧”“大圣被擒的原因”分析,避免空泛议论。例如“邪不压正”可结合“大圣反抗权威最终被擒”;“灵活与智慧”可结合“双方的变化与破法”;“规则与秩序”可结合“大圣因破坏天庭秩序被捉拿”。
预设学生回答:
小组1(关键词:邪不压正):从大圣“大闹天宫、反抗权威”(邪),二郎神“奉命捉拿、维护秩序”(正),最终大圣在二郎神和太上老君的联合下被擒,我们领悟到“邪不压正”的道理——不管“邪恶势力”多厉害(大圣会七十二变),只要“正义力量”有智慧、能联合(二郎神的智慧+太上老君的助力),最终一定能战胜邪恶。比如生活中,坏人再狡猾,也会被警察和群众一起制服。
小组2(关键词:灵活与智慧):从大圣“灵活变化应对追捕”(变麻雀、鱼儿等),但最终因为“缺乏智慧”(变花鸨慌乱、变土地庙漏尾巴)失败;二郎神“用智慧破法”(针对性变化、细致观察)成功,我们领悟到“面对挑战,不仅要灵活,更要智慧”的道理——灵活能暂时躲避困难,但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遇到难题时,不能只靠“换方法”,还要像二郎神一样“预判思路、找关键点”。
小组3(关键词:规则与秩序):从大圣“因嫌官小反下天庭,破坏天庭秩序”,最终被“维护秩序的二郎神”捉拿,我们领悟到“遵守规则、敬畏秩序”的道理——个人再厉害,也不能突破规则底线(大圣想自由,但不能破坏天庭秩序);破坏规则的人,终将受到“秩序守护者”的惩罚。比如校园里,不能因为“想自由”就违反纪律,否则会被老师批评,影响班级秩序。
教师补充:作者在写“大圣被擒”时,为什么要加入“太上老君助擒”的情节(“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金箍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后,最终被金刚琢打中天灵盖擒住)?这对“邪不压正”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预设学生回答:
加入“太上老君助擒”的情节,说明“正义力量的联合”——二郎神虽然有智慧,但单靠他一个人可能很难完全制服大圣;太上老君作为“天庭秩序的维护者”,出手相助,让“正义力量更强大”,最终擒住大圣。这进一步体现“邪不压正”——邪恶势力再顽强,也敌不过团结起来的正义力量,让主旨更有说服力。
教师总结:吴承恩写“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斗法故事,不仅是为了展现“七十二变”的奇幻想象,更是为了传递“邪不压正”“灵活需配智慧”“遵守规则秩序”的道理——这就是古典神魔小说“以奇幻故事喻现实道理”的魅力。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能指导我们面对挑战、遵守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板书:主旨:邪不压正、灵活配智慧、遵守规则(以幻喻实))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提炼深层道理,培养合作探究与归纳总结能力;结合“太上老君助擒”的情节深化主旨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古典神魔小说“奇幻外壳下的现实内核”,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四)拓展延伸与课堂总结
1. 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灵活与智慧”“规则与秩序”,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总也解不出来”(类似“大圣遇二郎神”的困境),你会像二郎神一样“用智慧破局”吗?具体会怎么做?请用1-2句话和同桌分享。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我不会一直用一种方法解题,会像大圣“灵活变化”一样换思路——比如数学题用算术法解不出来,就试试方程法;如果还是不会,就像二郎神“找助力”一样,问老师或同学,不会硬撑着。
学生2:我会像二郎神“细致观察”一样,先找难题的“关键点”——比如语文阅读题,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再回到文中找对应段落,而不是盲目读文章;如果遇到思路混乱,就像二郎神“预判策略”一样,先在草稿纸上列解题步骤,慢慢梳理。
教师推荐:课后大家可以阅读《西游记》“大闹天宫”全章节(第四至第七回),了解大圣从“受封弼马温”到“被压五行山”的完整故事,感受大圣“反抗—失败—成长”的形象变化;也可以写一篇短文《我心中的“大圣与二郎神”》,结合今天学到的道理,说说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如“我欣赏二郎神,因为他面对强敌不慌乱,用智慧解决问题”)。
2.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两节课,我们走进了《西游记》的奇幻斗法世界——我们梳理了“大圣与二郎神的变化对应”,感受了“动词精准、想象奇幻”的语言魅力,分析了大圣“多变背后的无奈”与二郎神“破法中的智慧”,更领悟了“邪不压正”“灵活配智慧”“遵守规则”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不仅能爱上古典神魔小说的奇幻,更能把“智慧应对挑战、自觉遵守规则”的理念融入学习与生活,做一个“有智慧、守秩序”的人。
六、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一、叙事脉络(斗法线)
二、形象分析
大圣:灵活多变(变麻雀、鱼儿等)→ 无奈慌乱(慌变花鸨、漏尾巴)→ 反抗权威的挑战者
二郎神:针对性变化(饿鹰、鱼鹰)→ 智慧破局(预判、细察)→ 维护秩序的正义者
三、核心主旨(以幻喻实)
1. 邪不压正:反抗权威的“邪”终被维护秩序的“正”制服
2. 灵活配智慧:仅靠灵活难成事,结合智慧才能破局
3. 遵守规则:个人自由不能突破规则底线,破坏秩序必受罚
四、语言特色
动词精准:飞、扑、冲、撺、淬(刻画动态,画面感强)
想象奇幻:变麻雀、变土地庙(万物皆可变,突破现实)
叙议暗藏:先叙斗法过程,暗含“秩序不可破”的议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