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模拟练习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模拟练习卷

资源简介

北京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模拟练习卷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初中生活如同一首正待pǔ xiě 的青春之歌,每个音符都蕴藏着无限可能。在这个充满(①)的校园里,你们要学会jiàn wēi zhī zhù ,从点滴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挑战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同时,学会给予,用你们的kāng kǎi 和善良去温暖校园的每个角落;勇敢尝试,让bié chū xīn cái 的创意和想法引领你们探索更加(②)的天地……期待你们用勤奋和汗水,共同奏响属于你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1)看拼音写词语。
(2)联系上下文,括号里应填写的词语正确选项是   
A.①时机 ②宽阔
B.①生机 ②广阔
C.①时机 ②广阔
D.①生机 ②宽阔
(3)按顺序,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A.gěi yǐng zòu
B.jǐ yǐng zhòu
C.gěi yǐn zhòu
D.jǐ yǐn zòu
2.同学们在研读古诗时有许多感悟与发现,请根据提示将学习单补充完整。
景物 诗句 我的发现
例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例二:   ,   。 小越:我发现,诗人常常借助“月”这一景物,表达思念之情。
例一:渭城朝雨浥轻尘,   。 例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秀:分别时古人常折柳相送,表达   之情。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一种意象。请简要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全诗作用。
(2)诗中“愁心”二字意蕴丰富,值得细细品味。结合全诗,体会“愁心”二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乙】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④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遽(jù):匆忙。⑤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
C.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抵押)
D.辄以金之半仰酬(酬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4)甄彬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文中事例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①文段选自《   》(书名),作者是   。
②文中的“他”指的是   (人名),他是一个   的人。
6.阅读回答问题。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⑥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1)分别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反义词。
①奢华:近义词   
②扩大:反义词   
(2)文中的“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汉瓦”能广泛运用到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吗?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观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⑥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⑦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⑧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文章回忆了我与孙犁先生交往的一些小事,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①   →②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③   →④   →⑤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3)请简要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带套袖的孙犁先生》为标题。
(4)读了《带套袖的孙犁先生》一文,有同学说“孙犁先生没有必要捡地里别人不要的几颗豆子!”“家里有保姆,用得着他去糊窗缝吗?”“戴套袖不影响他一个大作家的形象吗?”针对这些议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作文。
提起夏天,你首先想到的什么?是一次快乐的旅行?还是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或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请以“那年夏天”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习作中心突出,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习作不少于500字。
1.【答案】(1)谱写 见微知著 慷慨 别出心裁
(2)B
(3)D
2.示例: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客舍青青柳色新(重点字:柳)
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3.(1)渲染了无限悲凉伤感的离别气氛,烘托诗人悲伤的心绪,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担忧和牵挂。
(2)有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不平,也有对朋友的恳切思念和对友人行程的关切与忧虑。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4.【答案】(1)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2)D
(3)①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②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
(4)拾金不昧。主动将藏于苎麻中的五两金子送还给西库,且坚决不收作为酬谢的一半金子。
5.【答案】①朝花夕拾 鲁迅
②范爱农 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6.【答案】(1)①奢侈
②缩小
(2)这种神奇的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有发电的功能,以及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3)分类别。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的种类,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了解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不能。“汉瓦”价格不菲,受价格原因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广泛运用到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7.【答案】(1)①蹲在地里捡豆子做花肥。③裁粉连纸准备糊窗缝。④停下写作招呼客人。⑤收到华笺舍不得用。
(2)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孙犁先生迎接来客并笑着向我们解释他捡别人不要了的豆子的情形,可以看出他的乐观、热情、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特点,可以表现出我初见孙犁先生的敬佩之情。
(3)①标题里的“戴套袖”是本文的线索,串起三次见到孙犁先生的事,他戴着套袖捡豆子、糊窗缝、写作;②标题“戴套袖”以小见大,以平凡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突出孙犁先生爱惜粮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质朴真诚、不拘小节等精神品质。③“套袖”凝结劳动人民的感情,大作家孙犁先生“戴套袖”,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4)我觉得这些人的说法不对,孙犁先生捡地里别人不要的几颗豆子做花肥,可见他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家里有保姆,他还戴着套袖去糊窗缝,可见他是个热爱劳动的人;不管是干活还是写作,他都戴着套袖,是怕弄脏衣服和磨破衣袖,既可以看出他爱干净、不拘小节,更显他的节俭品质,毫不影响他的大作家形象。我赞同他的做法,并且很敬重他。
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