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神经调节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的是( )A.鱼儿游向食物B.葵花向着太阳转C.衣藻由光较弱的地方游向光较强的地方D.用电流刺激带腓肠肌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2.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他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器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④⑥②⑤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3.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认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D.牵涉痛的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4.研究人员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一个箱子中,箱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过程中,大鼠碰上杠杆就会获得一份食物,多次惊喜意外发生后,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题干中的反射活动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食物这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B.题干中的实例说明,所有的非条件反射经过学习和训练后都能形成条件反射C.题干中反射活动的建立能够扩展大鼠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D.若撤销食物可能会使大鼠的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属于反射活动B.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有2个神经元参与C.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D.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组成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有关反射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强度的刺激,即可出现膝跳反射活动B.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几乎是无限的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D.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参与7.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儿童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这属于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在“望梅止渴”的非条件反射中,效应器是唾液腺8.很多同学拿起书本就会犯困,这是长时间在犯困时学习从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犯困本身与学习活动无关,但由于在大脑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而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行,从而勉强支撑。如此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犯困两种本来并不相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学习就困”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一学习就困”的消退过程中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C.“一学习就困”的建立过程中学习逐渐从非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D.应尽量避免在大脑处于劳累的状态下学习9.为了研究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某同学用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脊蛙”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步骤 处理 实验结果① 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后肢趾部皮肤 后肢出现屈腿反射② 剥去后肢趾部部分皮肤,用1%的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去除皮肤的后肢趾部和保留皮肤的后肢趾部 前者不出现屈腿反射,后者出现屈腿反射③ 破坏脊髓,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保留皮肤的后肢趾部 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④ 分离得到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给坐骨神经一个适当强度电刺激 腓肠肌收缩A.步骤②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步骤③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C.步骤④可以证明坐骨神经中有传入神经D.只有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10.某人因交通事故导致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底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底有感觉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底无感觉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底无感觉二、多选题11.渐冻症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患者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B.呼吸衰竭的原因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C.患者的大脑皮层一般不受影响,能够支配交感神经的一系列活动D.患者体内部分条件反射丧失12.为研究神经系统部分结构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动物实验,实验结果中“+”表示能完成,“-”表示不能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手术前 去大脑 两半球 再去 间脑 再去 中脑 再去掉 延髓①条件反射 + - - - -②体温调节 + + - - -③翻正 + + + - -④站立 + + + + -⑤膝跳反射 + + + + +A.该实验中有自身对照,还可增加仅手术但不切除的对照组B.该实验目的是研究表中各项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布位置C.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完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间脑D.中脑和延髓可能都与机体的平衡有关,膝跳反射不需要神经中枢三、非选择题13.科学家在研究反射弧功能时进行了下列实验。将蛙的后肢肌肉E及神经B、D剥离出。当用电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发生收缩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组成的。 (2)若对后肢皮肤A施加一强刺激,后肢肌肉E会发生收缩反应,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反射,若是反射,请用文字写出反射的大体过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 (3)如果B、D完整,C被破坏,再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无收缩反应,说明C的作用是 。 (4)实验研究说明,动物(或人)的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这需要保持 (结构)的完整。 14.2024年巴黎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该行为涉及机体的反射调节,其部分通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该反射过程中兴奋以 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运动员听到枪响能迅速作出起跑的反应,从神经调节的角度判断,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关于“抢跑”规定的生理学依据是。(2)在进行百米赛跑过程中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皮层下神经元④和⑤控制神经元②和③,进而精准调控肌肉收缩,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 。中枢神经元④和⑤的兴奋均可引起b结构收缩,可以推断a结构是反射弧中的 ;若在箭头处切断神经纤维,b结构收缩强度会 。(3)今年北京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宣布,全球首例通过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的四肢截瘫病例,在行为能力康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原理是脑机接口获取 (填图中数字)发出的信号,运用计算机解码患者运动意图,再将解码信息输送给患肢,实现对患肢活动控制。15.为研究神经调节的一系列问题,现以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如图所示,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包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处,然后用蘸有稀硫酸的纸片分别刺激腹部皮肤和趾间皮肤,观察有无屈腿反射和搔扒反射(刺激蛙腹部皮肤,蛙会用后肢去挠被刺激部位),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脊蛙屈腿反射、搔扒反射的效应器 (填“相同”或“不同”)。(2)表中所示的屈腿反射、搔扒反射 (填“都属于”、“都不属于”或“不都属于”)条件反射,判断理由是 。(3)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趾尖皮肤无屈腿反射,说明可能是(填“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麻醉。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腹部皮肤起初有搔扒反射,但以后搔扒反射消失,这说明 神经被麻醉的时间比较晚。(4)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 神经。②刺激蛙右腿,若 ,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在不借助电流计等其他仪器的前提下,请设计简便实验加以探究。实验思路:刺激该脊蛙左腿,观察右腿是否收缩。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a.若 ,则说明传出神经未受损伤。b.若 ,则说明传出神经受到损伤。1.【答案】A。【解析】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鱼游向食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于反射,A符合题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葵花向着太阳转不属于反射,B不符合题意。衣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行为,C不符合题意。完成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能叫反射,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B。【解析】小明手指被刀割伤→③手部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①传入神经传至④脊髓(神经中枢)→脊髓将兴奋传至⑥脑中的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大脑皮层再产生新的兴奋,沿着②传出神经传至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肌肉收缩,咬紧牙关,B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a、c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错误;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皮肤、内脏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神经纤维b,在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内脏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c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把皮肤误认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牵涉痛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C。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食物这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A正确;题干中的实例只能说明,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这一条件反射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建立的,但是并非所有的非条件反射经过学习和训练后都能形成条件反射,比如胰岛素的分泌,不受大脑皮层控制,不会形成条件反射,B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能够扩展生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C正确;若撤销食物可能会使条件反射消退,在该过程中大鼠的中枢会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正确。故选B。5.【答案】B。【解析】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发生反射活动,A错误。膝跳反射活动的完成只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B正确。产生感觉,要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若没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感觉中枢出了问题;反射弧中任一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没有运动产生,C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错误。故选B。6.【答案】A。【解析】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强度的刺激,人也能有意识控制也可不发生膝跳反射,A错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数量是无限的,B正确;条件反射(如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在非条件反射(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C正确;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故选A。7.【答案】A。【解析】抽血时,看见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正确;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B错误;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该过程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望梅止渴”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8.【答案】C。【解析】“一学习就困”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B正确。疲劳犯困是一个非条件反射,疲劳是非条件刺激,学习是无关刺激,在多次疲劳犯困时学习,就会把学习从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C错误。故选C。9.【答案】C。【解析】对照 自变量 结果分析①② 是否剥去后肢趾部部分皮肤(是否破坏感受器) 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A正确①③ 是否破坏脊髓(即是否破坏神经中枢) 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B正确步骤④在没有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刺激坐骨神经后腓肠肌收缩,能证明坐骨神经中有传出神经,不能证明有传入神经,C错误。故选C。10.【答案】C。【解析】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脊髓从胸部折断,向大脑传导兴奋的神经通路被阻断,所以针刺足底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腰椎没有损伤,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完整,所以膝跳反射是存在的,C正确。故选C。11.【答案】AD 。【解析】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肌肉,属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原因是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等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而不是脑干损伤,B错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但脊髓发出的某些交感神经可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大脑皮层对交感神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渐冻症患者的大脑皮层一般不受影响。但不能支配交感神经的一系列活动,C错误;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患者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说明患者体内部分条件反射消失,D正确。故选AD。12.【答案】ABC。【解析】将“减法原理”用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若去除一个变量对生命活动结果不产生影响,则该变量不会作用于该生命活动。如去除大脑两半球后,条件反射就不存在了,说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而体温调节仍正常,说明大脑未直接参与体温调节。实验中手术前后进行了自身对照,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增加一组做手术但不摘除相关结构的空白对照组,A正确;由表中②手术前后对比分析可知,,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后,体温调节能完成,但再切除间脑体温调节就不能完成,说明体温调节与间脑有关,C正确;膝跳反射需要低级中枢脊髓,D错误。故选ABC。13.【答案】(1)肌肉或腺体;(2)是;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3)传入;传出;(4)接受B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向下传导;(5)反射弧.【解析】(1)从图分析,B上有神经节,因此B表示传入神经,A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A、B、C、D、E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所以给A施加刺激E收缩的反应是反射。(3)如果B(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完整,C(神经中枢)被破坏,再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效应器)无收缩反应,说明C(神经中枢)能接受B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兴奋并传给D传出神经。14.【答案】(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或神经递质);大脑皮层(或脑)和脊髓 ;人类从听到枪响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或经历完整的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或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0.1s;(2)分级调节;效应器和感受器 减弱;(3)⑥。【解析】(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过程中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运动员听到枪响能迅速作出起跑的反应,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因此,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这是因为,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反应,信号的传导需要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结构,在该反射弧中信号传导从开始到完成需要时间至少为0.1s,如果不超过0.1s,说明运动员在开枪之前已经起跑,属于“抢跑”,即没有听到声音已经开始跑了,此时的兴奋传导路径可能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2)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皮层下神经元④和⑤控制神经元②和③,进而精准调控肌肉收缩,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元④和⑤的兴奋均可引起b结构(效应器)收缩,推断可能是⑤的兴奋通过③传到b,且④的兴奋通过②传到a(此时a是效应器),然后a通过①传到③再传到b,此时a是感受器,由此推断a结构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和感受器。若在箭头处切断神经纤维,a的兴奋不能通过①传到③再传到b,因此b结构收缩强度会减弱。(3) 根据给出的知识背景,我们知道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因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临床康复治疗。其原理是首先通过脑机接口获取⑥大脑皮层(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信号。在这里,这些信号可以被视为大脑对运动的意图或命令,运用计算机解码患者的运动意图,再将解码信息输送给患肢,实现对患肢活动的控制。15.【答案】(1)相同;(2)都不属于;实验对象为脊蛙,两个反射活动都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3)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传出;(4)传出;左、右腿均不收缩;右腿收缩;右腿不收缩。【解析】(1)由图可知,脊蛙屈腿反射、搔扒反射的效应器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部肌肉,因此脊蛙屈腿反射、搔扒反射的效应器相同。(2)表中所示的屈腿反射、搔扒反射都不属于条件反射。 因为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而脊蛙去除了脑,屈腿反射和搔扒反射都是脊蛙在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3)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趾尖皮肤无屈腿反射,说明可能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麻醉。因为可卡因麻醉了坐骨神经,而坐骨神经包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所以无法确定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被麻醉;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腹部皮肤起初有搔扒反射,但以后搔扒反射消失,这说明传出神经被麻醉的时间比较晚。(4)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右腿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左腿的效应器,但不能传递到右腿的效应器,因此可知伤及的是传出神经。②若伤及的是传入神经,则刺激蛙右腿,左右腿均不收缩。实验思路:若要通过实验探究右腿的传出神经是否受损可刺激左腿(传入神经正常),观察右腿是否收缩。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未受损,则右腿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则右腿不收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