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神经调节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单选题1.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存的神经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C.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上出现大量阳离子流出细胞2.将蛙的坐骨神经剥离后置于营养液中,坐骨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剌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阈电位指产生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临界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蛙坐骨神经的营养液中 Na+浓度应大于神经元内部 Na+浓度B.若给予的刺激引起膜内外电位差未超过-55 mV,则不会产生动作电位C.图中 ac段与 ce段神经纤维膜对 K+的通透性大小相同D.图中曲线 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3.离体条件下,在P点时刻对突触后膜施加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Ⅰ的处理阻断了突触后膜的K+通道,膜兴奋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B.要测得曲线Ⅱ的电位变化图,需要将电极两端都接在突触后膜的外侧C.阻断突触后膜的Na+通道,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膜电位如曲线ⅢD.若P点用药物促进突触后膜Cl-内流,则膜电位变化可能为曲线Ⅳ4.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上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虚线框内的结构为脊髓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均需消耗ATPC.若乙为抑制性神经元,则丙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后,乙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D.分别电刺激②、④,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5.下图甲为人体内某反射弧,图乙为某突触结构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M为效应器,一定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构成B.据图乙推测,谷氨酸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可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图乙中突触后膜上的NMDA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功能具有特异性D.图乙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该结构可能位于图甲的M处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图示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d、e可来自同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信号不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C.c神经元的抑制效应只能由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D.a、b通过突触传递的信号都能经c传递到I处7.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是由于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变性丢失、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多巴胺,进而引发一系列运动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B.多巴胺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进入细胞发挥作用C.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D.服用多巴胺类药物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症状8.以某刺激强度刺激蛙坐骨神经,记录该刺激使动作电位发生所需的持续时长。改变刺激强度,重复上述步骤,得到一个引起该神经兴奋所必需的刺激阈强度及该强度对应所需的最低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使神经兴奋B.图中的a2点是引起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C.当处于a2刺激强度时,引起该神经兴奋最少需要b2的刺激时间D.当处于al刺激强度时,该神经上所有神经纤维全部发生兴奋9.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10.2022年,我国女篮时隔28年闯入决赛再获银牌,赛场上运动员们勇敢拼搏,积极防守。她们比赛中传球、扣篮等一系列的敏捷反应活动都与神经调节有关。如图是该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和某一时刻膜电位表现。据此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受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此刻②Na+内流,①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C.刺激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D.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上升二、多选题11.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浅色TRC感应苦味;深色TRC感应甜味;“+”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需等到“苦尽”了才能“甘来”B.神经冲动在①(突触)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C.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反射12.为研究河豚毒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相关处理后,刺激神经元a并分别测量位点1、位点2处的动作电位,结果如下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部分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号 处理 神经元a动作电位 神经元b动作电位l 未加河豚毒素 75 752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min后 65 653 10min后 50 254 15min后 40 0 A.测量位点1处的动作电位时,应将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B.增大刺激的强度,实验数值会增大C.增大枪乌贼神经组织外的Na+浓度,实验数值将增大D.结果表明河豚毒素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影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非选择题13.如图甲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中结构c的放大图,图丙为图甲神经纤维上产生兴奋时的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表示反射弧中的 。在e处实施刺激引起肌肉收缩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厚度会增加,图甲中结构[ ](填字母)数量将增加。(2)兴奋在图乙所示中的传递是 (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打开,并使Ca2+内流,从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会与后一个神经元胞体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后一个神经元 (填“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形式为 ,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原因是 。(3)图丙中c→e过程中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 。14.下图1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反射弧上不同的位点。由于某些原因该反射弧在处受损,但损伤的具体程度未知。回答下列各题:(1)图1在神经中枢中突触上的信号传递为: 。在B点给以适宜刺激,受刺激部位的膜外侧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2)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探究受损部位的损伤程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应将图2中的灵敏电流计的甲、乙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并电刺激(填“C”“D”或“E”)点,观察灵敏电流计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情况。②如果灵敏电流计偏转了 次,骨骼肌 (填“收缩”或“不收缩”,),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③如果 ,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出神经。④如果 ,表明阴影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受到损伤。15.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观察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痛觉形成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痛觉神经递质。此过程是 信号转变为 信号的过程。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电位变为 。(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的 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实现镇痛。(3)海洛因是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量或脑啡肽受体数量 (减少/增加),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 (抑制/促进)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 。(4)夏季蚊虫叮咬后会引起“抓挠行为”,其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如下图所示是痛觉对痒觉产生影响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已知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试据图分析“抓挠止痒”的原理可能是。1.【答案】C。【解析】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同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相反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会进入细胞内,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负电位或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出现K+外流或是Cl 内流都会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状态增强,D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为保持离体的蛙坐骨神经的活性,需将其置于类似于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在该实验中,蛙坐骨神经需要产生动作电位,故营养液中Na+浓度应大于神经元内部Na+浓度,A正确;由题意可知,阈电位指产生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临界值,由图可知,阀电位为-55mV,故若给予的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未超过-55mV,则不会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图中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此时Na+大量内流,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阶段,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故ac段与ce段神经纤维膜对K+的通透性大小不同,C错误;图中曲线bc段的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D正确。故选C。3.【答案】B。【解析】如果阻断了突触后膜的K+通道,K+不能外流,膜兴奋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曲线I符合这种情况,A正确;要测得曲线Ⅱ的电位变化图,需要将电极一端接在突触后膜的外侧,一端接在突触后膜的内侧,而不是两端都接在突触后膜的外侧,B错误;阻断突触后膜的Na+通道,Na+不能内流,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膜电位不会发生去极化,如曲线Ⅲ,C正确;若P点用药物促进突触后膜Cl-内流,会使膜内电位更负,膜电位变化可能为曲线Ⅳ,D正确。故选B。4.【答案】D。【解析】题图反射弧有三个神经元参与,而膝跳反射只有两个神经元参与,上图不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A错误;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是胞吐,需消耗ATP,而从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不消耗ATP,B错误;丙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后,使得乙兴奋,乙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乙再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甲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C错误;电刺激②,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电刺激④,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D。5.【答案】A。【解析】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S为感受器,M为效应器,M也可能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构成,A错误;据乙图可知,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Na+内流,即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引起兴奋),因此谷氨酸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为胞吐,该过程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且神经递质受体只能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其功能具有特异性,C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在图甲M处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之间也有突触,所以该处也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D正确。故选A。6.【答案】A。【解析】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轴突上存在多个神经末梢,d、e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A正确;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也可以形成突触,信号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B错误;c神经元的抑制效应能由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C错误;分析图可知,a与b之间形成的是突触,若a兴奋后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b不兴奋,就不能传到c,D错误。故选A。7.【答案】B。【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由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A正确;多巴胺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实现了神经调节的精准调控,C正确;题意显示,帕金森综合征是因为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多巴胺,服用多巴胺类药物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多巴胺的数量或增强多巴胺的作用效果,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症状,D正确。故选B。8.【答案】D。【解析】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不能使神经兴奋,A正确;从图可知使兴奋发生的阈强度是a2,B正确;用阈强度刺激神经时,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时长才能使神经兴奋,由图可知,该时长为b2,C正确;由图可知,当刺激强度为a1时,若刺激时长小于b1,动作电位也不能发生,因此可能没有神经纤维兴奋,D错误。故选D。9.【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导,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只刺激b时,a神经元受到抑制,应有电位变化,C错误,D正确。故选D。10.【答案】D。【解析】受到刺激后,兴奋传导到②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都是向右传递,A正确;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则二者都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正确;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因此刺激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C正确;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会使Na+内流减少,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会下降,D错误。故选D。11.【答案】AC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处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B错误。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AC。12.【答案】ABD。【解析】测量位点1处的动作电位时,应将两个电极一个置于膜外,一个置于膜内,A错误;动作电位的峰值由神经元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决定,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峰值也保持不变,实验数值不会增大,增大枪乌贼神经组织外的Na+浓度,实验数值将增大,B错误,C正确;结果表明河豚毒素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影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从2、3、4组可知,随着浸润在河豚毒素中时间延长,神经元a动作电位实验数值减小,D错误。故选ABD。13.【答案】(1)感受器;不属于;c;(2)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相反;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降解或回收;(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解析】(1)图甲中的a表示反射弧的感受器,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e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现象不能称为反射。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厚度会增加,图甲中结构[c]突触数量将增加。(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打开,并使Ca2+内流,从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图中的神经递质会引发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因为后一个神经元Na+内流。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原因是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降解或回收。(3)图丙中c→e过程在恢复静息电位,由K+外流造成,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14.【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正电位变负正电位;(2)C;1;收缩;灵敏电流计偏转了2次,骨骼肌不收缩;灵敏电流计偏转了1次,骨骼肌不收缩。【解析】(1)突触上的信号变化时: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B点给以适宜刺激,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成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因此受刺激部位的膜外侧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负正电位。刺激B点引起骨骼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无完整的反射弧结构。(2)①电刺激点若选A点,只要传入神经受损,无论传出神经是否受损,骨骼肌均不收缩,若选D或E点,兴奋无法经过神经中枢中的突触传到A、B、C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从感受器一侧向效应器一侧传递),当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可以同时向两侧传导;所以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应将图2的灵敏电流计的甲、乙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并用电刺激刺激C点,观察灵敏电流计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情况。②当刺激C点时,若传入神经受损,则兴奋只能传导到B点,电流计只偏转1次,若传出神经没有受损,则兴奋经过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可以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收缩。③当刺激C点时,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兴奋既能传到A也能传到B,电流计偏转2次,因兴奋无法经过传出神经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④当刺激C点时,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受到损伤,兴奋只能传导到B点,电流计只偏转1次,因兴奋无法经过传出神经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15.【答案】(1)电;化学;内正外负;(2)(特异性)受体;(3)减少;抑制;增加;(4)抓挠使痛觉感受器兴奋,B5-1神经元释放GABA,使GRPR神经元被抑制,不能传递痒觉信号。【解析】(1)痛觉形成过程中,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痛觉神经递质,此过程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痛觉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2)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无法形成动作电位,实现镇痛作用;(3)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具有镇痛作用,吸毒成瘾者由于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致痛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加,故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4)据题意可知,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CRPR神经元后,神经元细胞两侧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会产生兴奋,抓挠会使痛觉感受器兴奋,从而 B5-1神经元兴奋,释放GABA使GRPR神经元被抑制,无法传递痒觉信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