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作业-第3章 第2节第1课时 血糖平衡调节(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作业-第3章 第2节第1课时 血糖平衡调节(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2节第1课时 血糖平衡调节
一、单选题
1.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显著影响了某些生命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禁食初期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使血糖回升
B.禁食后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变化是机体稳态内的波动
C.禁食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大幅降低,显著降低了代谢水平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B.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是分级调节
C.在刺激作用下,下丘脑分泌CRH增多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反馈调节特点,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3.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CD段表示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B.进食1h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C.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性质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D.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将停止分泌
4.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模式图。A端表示流入器官的血液,B端表示流出器官的血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该器官是肾脏,则B端血液中的尿素浓度高于A端
B.若该器官是肝脏,则餐后半小时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低于A端
C.若该器官是小肠,则餐后半小时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高于A端
D.若该器官是胰腺,则饥饿状态下B端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低于A端
5.甲、乙、丙三人在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确定他们是否患糖尿病,又进行了规范的血糖监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低下也可引起尿糖升高
B.甲为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来治疗
C.乙体内靶细胞膜上一定是缺乏胰岛素受体
D.丙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原的分解
6.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人体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胰岛B细胞上含有神经递质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7.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副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分泌的促激素都会促进胰岛素分泌
B.胰岛素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均有影响
C.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可能会使人体胰岛素含量上升
D.患者体内血糖持续上升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8.为探究尼古丁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揭示长期吸烟与糖尿病的关系,科学家选择了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随机将小鼠分为两组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小鼠注射等量尼古丁溶液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C.长期吸烟会使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D.由结果推测,尼古丁会破坏胰岛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单糖、二糖等糖类甜味剂,不包括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不吃味道甜的食物,糖类摄入量就会为零
B.“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产品不含任何糖类物质 .
C.含糖饮料中添加的白糖属于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并转化为糖原
D.肥胖、糖尿病等可能与长期糖摄入超标有关
10.如图是某网球运动员在饭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有关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达成的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二、多选题
11.目前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使患者遭受多种病痛折磨。为了寻找治疗糖尿病的科学疗法,研究人员在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辅以某中药X对临床受试者进行测试研究,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两组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 HbA1c(%) FBG(m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11.35±2.22 7.23±1.25 11.49±2.02 6.29±1.31
参照组 11.42±2.27 8.59±1.81 11.53±2.08 8.89±1.25
注:HbA1c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范围4%~6%),FBG表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4.4~6.1mmol/L),研究组为胰岛素治疗+中药X辅助治疗。
A.参照组使用胰岛素对临床受试者进行治疗
B.由表格结果可知,单独使用中药X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实验中还需测定临床受试者的其他指标,以确定中药X的安全性
D.在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X的治疗方法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12.血糖是人体各组织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B.由图可知,甲表示胰岛B细胞,其细胞至少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受体
C.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的原因可能是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分解生成了葡萄糖
D.结构③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甲的分泌
三、非选择题
13.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多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饮食,发病后往往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糖等症状。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如图一。科研人员发现一种血糖调节因子S,为弄清该物质降低血糖的机制,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胰岛素功效降低)开展了相关实验:选择胰岛素抵抗模型鼠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物质S、物质S和胰岛素抑制剂,实验结果如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在饥饿状态下,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 。
(2)据图一分析,当胰岛素与受体蛋白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 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促进葡萄糖以 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
(3)糖尿病的发生说明 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尿的原因是 。
(4)据图一、图二分析,物质S降低血糖的机制可能是 。
1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________。图1中激素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 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 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激素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由此可知,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 。
(3)性激素的合成分泌是通过图2中 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 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
15.下图为人体在饥饿时发生的部分血糖调节过程,其中a,b,c,d代表信息分子,甲和乙代表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 。当血糖浓度下降后,一方面,葡萄糖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表面的 ,调节该细胞分泌激素;另一方面,通过乙释放的c (填物质名称)作用于胰岛细胞,促使胰岛细胞释放激素b,胰岛素与激素b在调节血糖上具有 作用。
(2)在饥饿情况下,机体还可以通过甲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来发挥调节作用,激素a最可能是 。
(3)由图可知,激素a与受体结合后,通过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后续信号通路,促使酶P活化,促进糖原分解。激素b通过促进肝细胞发生 ,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已知1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是胰岛中缺少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给患1型糖尿病的小鼠注射一种名为mAb-4的化学物质,可迅速降低其血糖浓度,其原理为mAb-4能使小鼠胰腺内的胰岛A细胞转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性B样细胞,从而使1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为了验证上述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材料药品: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患有1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若干、生理盐水、mAb-4溶液(检测仪器及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细节不作要求)。
实验步骤:
①取10只健康的成年小鼠记为A组,另取 均分为两组,记为B组和C组。
②三组小鼠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饲养2周,并每天在相同时间给A、B、C三组小鼠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的 、 、生理盐水。
③第3周开始停止注射并每天在饲喂1h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试卷第48页,共6页
1.【答案】A。【解析】禁食初期,血糖水平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等过程使血糖回升,A正确;禁食后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显著升高,这不是机体稳态内的正常波动,B错误;禁食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应该是增加的,以提高代谢水平,来适应禁食状态,C错误;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而脂肪分解不会产生尿素,D错误。故选A。
2.【答案】C。【解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因此其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是分级调节,B正确;在刺激作用下,下丘脑分泌CRH增多,在这个过程中,下丘脑作为反射弧的一个效应器,释放CRH,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C错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正因为如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
3.【答案】A。【解析】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所以图中CD段表示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A正确;进食后1h内,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错误;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B错误;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使得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A。
4.【答案】A。【解析】若器官是肾脏,肾脏是尿液排出的器官,在排出尿液的同时,也会排出尿素,所以B端血液中的尿素浓度低于A端,A错误;若该器官是肝脏,饭后半小时血糖含量较高,流经肝脏时,血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所以B端血液中血糖含量低于A端,B正确;若器官是小肠,餐后半小时,随着食物被消化吸收,当A端血液流经小肠后,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高于A端,C正确;若器官是胰腺,在饥饿状态下,A端的血液流经胰腺后,B端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A端,当讨论血糖血糖变化时,此时胰腺细胞是组织细胞的一种,需要消耗葡萄糖,B端小于A端,D正确。故选A。
5.【答案】A。【解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部分葡萄糖滤出,进入原尿中,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正常人会把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回来,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低下,会导致部分葡萄糖进入尿液中,引起尿糖升高,A正确;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的血糖浓度偏高,超过7.0 mmol/L,高于正常血糖浓度范围,餐后甲的血糖浓度上升较大,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说明甲血糖浓度较高的原因是缺乏胰岛素,因此甲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使其被消化而失去作用,B错误;乙的胰岛素含量较高,血糖水平也较高,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发挥作用使血糖降低,C错误;由图1可知,丙血糖浓度空腹<7.0 mmol/1,餐后2 h和空腹时血糖浓度相当,丙为健康人,丙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D错误。故选A。
6.【答案】A。【解析】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糖尿病分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导致血糖升高所致,A正确;胰岛分泌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神经调节,其细胞膜上含有神经递质,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故胰岛B细胞上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故选A。
7.【答案】A。【解析】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主要作用于它所对应的内分泌腺,与胰岛素分泌无关,A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糖尿病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而胰岛素可调节这些物质的代谢,所以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均有影响,B正确;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细胞不能正常接收胰岛素的信号,会使身体以为胰岛素不足,从而使人体胰岛素含量上升,C正确;患者体内血糖持续上升,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故选A。
8.【答案】D。【解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尼古丁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结合图1和图2分析,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尼古丁,对照组应当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A正确;结合图1和图2分析,该实验的因变量为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B正确;实验结果表面,尼古丁处理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均升高,推测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够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尼古丁能诱发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降血糖效果减弱,使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C正确;实验结果表面,尼古丁处理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均升高,可推测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够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D错误。故选D。
9.【答案】D。【解析】不吃味道甜的食物,不一定能降低糖类物质的摄入量,如大量吃不加糖和无甜味的面食就可摄入大量淀粉,A错误;“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产品含淀粉,故含糖类物质,B错误;含糖饮料中的白砂糖是蔗糖,为二糖,一般需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再转化为糖原, C错误;肥胖、高血压、龋齿和某些糖尿病都直接或间接与长期糖摄入超标有关,如肥胖原因之一就是超标摄入的糖类转化为脂肪所致,D正确。故选D。
10.【答案】B。【解析】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无关,A错误;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调节方式被称为负反馈调节,B正确;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C错误;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B。
11.【答案】ACD。【解析】研究组为胰岛素治疗+中药X辅助治疗,所以参照组使用胰岛素对临床受试者进行治疗,A正确;表格没有单独使用中药X进行实验,B错误;实验中还需测定临床受试者的其他指标,以确定中药X的安全性,C正确;在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X的治疗方法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D正确。故选ACD。
12.【答案】BD。【解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主要依靠激素的作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表示胰岛B细胞,能够感受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并且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则其细胞至少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受体,B正确;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的原因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生成葡萄糖,C错误;结构③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甲,因此结构③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甲的分泌,D正确。故选BD。
13.【答案】(1)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下丘脑;(2)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协助扩散;(3)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多,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困难,使尿量增加;(4)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
【解析】(1)在饥饿状态下,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结合图一分析,当胰岛素与受体蛋白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为顺浓度运输,且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3)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糖尿病的发生说明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由于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多,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困难,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尿量增加,即表现为多尿。
(4)实验前,甲、乙、丙三组的血糖含量基本相同,实验后24h,物质S组血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生理盐水处理组),说明物质S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丙组(物质S和胰岛素抑制剂)血糖含量高于甲组和乙组,说明物质S是促进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推测物质S降低血糖的机制可能是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
14.【答案】(1)下丘脑;(A)、B、C;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2)胰岛素;丙;效应器;神经-体液调节;(3)甲;乙;(4)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解析】(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增加产热,且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故寒冷条件下,图1中的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都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神经调节)模式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 B 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效应器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即为神经-体液调节。
(3)图2中甲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如果靶腺分泌的激素含量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为反馈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分泌是通过图2中甲调节,乙表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的乙。
15.【答案】(1)下丘脑;受体(特异性受体或葡萄糖受体);神经递质;相抗衡;(2)交感神经;肾上腺素;(3)G1蛋白;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甘油三酯)的转化;(4)20只患有1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随机);生理盐水 mAb-4溶液。
【解析】(1)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当血糖浓度下降后,一方面,葡萄糖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促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在下丘脑的支配下,通过乙释放的c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细胞,促使胰岛细胞释放激素b—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激素b—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上具有拮抗作用;
(2)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的一部分,主要调节心脏以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饥饿情况下,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血糖升高,下丘脑还可以通过甲(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来发挥调节作用,激素a最可能是肾上腺素;
(3)激素a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1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后续信号通路,促使酶P活化,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激素 b—胰高血糖素通过促使肝细胞发生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甘油三酯)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mAb-4能使小鼠胰腺内的胰岛A细胞转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性B样细胞,从而使 1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该实验是为了验证该结论,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mAb—4溶液以及小鼠的类型。故需要分三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①取10只健康的成年小鼠记为A组,另取20只患有 1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记为 B组和C组。②三组小鼠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饲养 2周,并每天在相同时间给 A、B、C三组小鼠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生理盐水、mAb—4溶液、生理盐水。③第3周开始停止注射并每天在饲喂1h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