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作业-第4章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作业-第4章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单选题
1.唾液通过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以防止病从口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C.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D.溶菌酶的防御作用是人生来就有的
2.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结、扁桃体、骨髓、胸腺和脾都属于免疫器官
B.胃液呈强酸性,属于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C.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
D.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3.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B.免疫器官都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
C.淋巴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都有呈递抗原的作用
D.有的T细胞可以呈递抗原,树突状细胞没有呈递抗原的作用
4.自然杀伤细胞又叫NK细胞,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5~10%;NK细胞具有非专一性的细胞毒杀作用,不需要抗原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穿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摧毁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目标细胞。下列相关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推测NK细胞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等功能
B.推测NK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的一种,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C.与B细胞类似,NK细胞的活化也需要抗原的刺激
D.抗原、穿孔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5.下列关于抗原、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天花、病毒、花粉都是抗原
B.特定的抗原只与特定的抗体结合
C.抗体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抗原都是蛋白质
D.抗体都是蛋白质,每一种抗体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6.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实现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即使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D.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7.秋冬是流感高发季,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属于流感高危人群。被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和清除流感病原体过程,通常伴随发热、身体疼痛、干咳等症状。下列错误的是( )
A.感染病毒后出现的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B.在感染病毒之前,人体已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流感病毒上抗原的受体相同
D.扁桃体肿大说明病菌已突破两道防线
8.分泌型抗体可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还具有很强的抗消化酶能力,发挥局部免疫的作用。如下图,肠道黏膜系统中的M细胞将病原体送入肠黏膜内淋巴组织中,引发免疫反应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分泌片(一种含糖的肽链)结合,从上皮细胞中运输到肠道外侧,最后分泌到黏液中形成分泌型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浆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发达,且能加工处理抗原
B.分泌型抗体可能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作用
C.肠道黏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
D.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可能属于分泌型抗体
9.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CSS)是一种不受控制和功能失调的免疫反应,涉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持续激活和增殖,它们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其临床特点是全身性炎症,使人体肿胀、疼痛、发热甚至引发休克,严重时危及生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溶菌酶等细胞因子会攻击自身细胞
B.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C.细胞因子风暴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过激反应造成的
D.细胞因子风暴可能诱发某些神经细胞兴奋,最终导致疼痛
10.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Y比化合物H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二、多选题
11.人体内的杀伤性T细胞(Te)依赖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性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的
B.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Te和Th中编码 CD8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
D.Th参与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12.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在吞噬细胞内寄生的低毒性真菌病原体,其表面有多糖类的荚膜。为探究荚膜的致病机理,某研究人员将新型隐球菌野生株(对照组)和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实验组)分别与小鼠吞噬细胞共孵育相同且适宜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吞噬率=吞噬隐球菌的吞噬细胞数/观察到的吞噬细胞数)较高。已知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推测T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C.荚膜降低了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
D.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关键基因,可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研究方向
三、非选择题
13.据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细胞②和①分别是 ,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根本原因是 。
图中的③过程是指 ,④是指 。
(3)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细胞因子由 细胞分泌,但有的免疫活性物质,如 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4.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请回答问题: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功能即     、     、     、。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 作用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       (答出一个即可)等。
(3)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请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有 (多选)。
A.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 B.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4)树突状细胞应由 分化而成。
15.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IAV侵入人体需要突破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主要由 和 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 (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y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对照组小鼠处理方法为用 喂养。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约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 。
③由图2结果,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依据是 。
④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即不含A基因的小鼠),继续进行实验。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A正确;溶菌酶属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B错误;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D正确。故选A。
2.【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A正确;人体的胃液是强酸性的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D正确。故选C。
3.【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有些免疫器官如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是淋巴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而不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B错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呈递抗原的作用,但它们不是淋巴细胞,C错误;有的T细胞、树突状细胞都有呈递抗原的作用,D错误。故选A。
4.【答案】A。【解析】NK细胞能摧毁病原体,说明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能摧毁肿瘤细胞,说明具有免疫监视功能,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是特异性的,NK细胞是不同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其识别靶细胞是非特异性的,因此不能参与特异性免疫,NK细胞的活化不需要抗原刺激,B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故选A。
5.【答案】C。【解析】天花病毒、花粉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它们属于抗原,A正确;抗体都是蛋白质,每一种抗体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所以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B、D正确;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C错误。故选C。
6.【答案】C。【解析】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分子,故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A正确;人体防御病原体有三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错误;免疫系统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C。
7.【答案】C。【解析】 发热是病毒感染后普遍存在的症状,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可抑制病毒增殖,并能全面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有利病毒的清除,A正确;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说明接触病毒前,人体已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B淋巴细胞,其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受体,这是人类通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不相同,C错误;人体有三道防线,其中前两道防线是非特异性的,多数情况下,可以防止病菌对机体的侵袭,使得人体虽然时刻处在病菌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但是扁桃体肿大说明病菌已经突破了前两道防线,导致人体出现不适,此时机体会进行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C。
8.【答案】A。【解析】浆细胞主要分泌抗体,不能加工处理抗原,A错误;分泌型抗体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故肠道粘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C正确;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是母体分泌到乳汁中的,也属于分泌型抗体,D正确。故选A。
9.【答案】A。【解析】抗体、溶菌酶不属于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细胞因子风暴会使机体肿胀,原因可能是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B正确;细胞因子风暴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过激反应导致,C正确;细胞因子风暴可能会诱发某些神经细胞兴奋,最终导致疼痛,D正确。故选A。
10.【答案】B。【解析】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错误;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错误。故选B。
二、多选题
11.【答案】BC。【解析】杀伤性T细胞(Te)和辅助性T细胞(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的,A项正确;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项错误;糖蛋白 CD8 位于 Te 细胞膜表面,而 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 Te 中编码 CD8 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 CD8 的基因没有表达,C项错误;人体内辅助性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参与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12.【答案】ABD。【解析】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也可寄生在吞噬细胞内,因此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A正确;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说明T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B正确;实验组(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吞噬细胞的吞噬率较高,说明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C错误;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关键基因,可为控制新型隐球菌的感染提供研究方向,D正确。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13.【答案】(1)B细胞和T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转移到淋巴器官中;抗原;(3)抗体;淋巴;溶菌酶。
【解析】(1)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工细胞,②是在骨髓中成熟的B细胞。它们是经细胞分化产生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③过程指B细胞、T细胞产生后转移到淋巴器官中,受到④抗原刺激其后会增殖分化。
(3)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它们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细胞因子由淋巴细胞等产生,而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14.【答案】(1)胞吞;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特异性)识别 巨噬细胞(或B细胞);(3)AD;(4)造血干细胞.
【解析】(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工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功能。
(3)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其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综上所述,A、D正确。
(4)树突状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免疫细胞。免疫监视的功能。
15.【答案】(1)杀菌物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2)①等量的普通饲料;②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y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3)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喂养,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L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及yT细胞的相对数量.
【解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2)①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自变量为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的相对数量,故对照组小鼠处理方法为用等量的普通饲料喂养。
②根据图1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图2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可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3)该实验验证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自变量为A基因的有无,因变量通过小鼠的生存率及γT细胞的相对数量来体现,因此该实验需要构建A基因敲除小鼠与正常小鼠进行对比,再结合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设计。结合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分析实验结果。所以实验思路为: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及γT细胞的相对数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