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免疫调节第2节 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C.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泌大量抗体D.仅受到抗原的刺激,B细胞不能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后可产生多种抗体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C.E细胞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可导致靶细胞裂解D.体液免疫不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3.下图表示人体内体液免疫的过程,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呈递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其对抗原的处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②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C.相同抗原再次侵染机体时,⑥和⑦过程都存在,只是⑥的免疫效应比⑦的要强D.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与其结合4.下列有关曲线中,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5.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鼠分组 A组 B组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甲隔一段时间再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A.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原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B.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有大量抗体,B组小鼠没有抗体C.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抗原甲的抗体比B组高D.如果实验小鼠之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6.禽流感可以采用血清疗法,该法是将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血清进行治疗。科研人员用患禽流感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清,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清疗法在免疫学上属于主动免疫B.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控制实验的自变量C.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属于本实验的因变量D.甲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优于乙的7.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B.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可以与破伤风类毒素特异性结合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8.人体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如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B.细胞②和细胞③发育、成熟的场所均相同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体内会产生物质甲和乙9.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其中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液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能够与抗原结合,阻止多种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不是很清楚;IgE介导过敏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清检查I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B.血清检查IgM增高一定处于感染期C.IgA在内环境之外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D.IgD可能在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10.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体内发生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F为B淋巴细胞B.图中a为细胞因子,c为抗体,每个抗体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细胞F和细胞HD.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该过程产生的细胞C能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二、多选题11.人乳头瘤病毒(HPV)预防性疫苗可降低HPV持续感导致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概率,HPV预防性疫苗的成分主要是与HPV晚期蛋白L1有相同天然空间结构的合成蛋日。疫苗分为二价、四价、九价等类型,分别针对不同的亚型HPV。2021年,首个中国国产宫领瘟疫苗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该疫苗凭借“质优价廉”的特点惠及广大女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肌肉注射HPV预防性疫苗,合成蛋白可以进入组织液B.注射HPV预防性疫苗的女性不会感染HPV,也不会患宫颈癌C.HPV预防性疫苗分多次注射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选择注射一种类型的疫苗就可预防所有亚型的HPV感染12.2023年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二人因在mRNA疫苗研究上的突破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图是某mRNA疫苗作用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MHCI是一种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能够呈递源自各种病原体的外源抗原。A.mRNA疫苗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B.mRNA疫苗在机体细胞中与细胞基因组整合的风险较低C.mRNA疫苗翻译产生的病毒S蛋白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D.图中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肽刺激后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三、非选择题13.如图所示,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序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图2表示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1)图1中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是 ,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过程是 。(填序号)(2)被狗严重咬伤后,应及时注射的物质是图1中的 和狂犬疫苗,所注射的狂犬疫苗相当于图1中的物质 。(填字母)(3)图2中再次注射抗原a时抗体a的含量明显多于初次注射抗原a时的含量,这与图1中的细胞 (填字母)有关,请据此解释被狗咬伤后多次注射狂犬疫苗的原因是。14.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简称为流感病毒,根据内部蛋白质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质,甲流的HA分为H1-H18,NA分为N1-N17,甲流病毒感染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颤,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人体有多道免疫防线,其中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当甲流病毒突破非特异性免疫后,特异性免疫能对甲流病毒处理的除了巨噬细胞外,还有 。(2)激活B细胞的信号除了甲流病毒的直接接触外,还需要 。此后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抗体通过 使甲流病毒不能随血液传播,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3)感染甲流后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的原因是。(4)感染甲流后,会出现畏寒的症状,有人建议顺便捂一捂,加快出汗,从而使体温下降。但是该说法是不对的,原因是 。15.如图表示某个人体中的部分免疫过程的示意图。(1)不同的B细胞,如图中的Ⅰ、Ⅱ、Ⅲ、Ⅳ中,细胞表面的受体 (填“相同”或“不同”)。(2)a、b、c、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3)淋巴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只带有一种特异性抗原受体。那么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还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呢?请用下面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未标记的抗原X,抗原Y等。(注: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实验步骤:①给小白鼠注射 ,小白鼠对此种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②一段时间后,给小白鼠注射 ,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③再过一段时间,给小白鼠注射抗原Y,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预期结果与结论:若 ,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若 ,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通常情况下,一种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其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A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识别能力,但不具有特异性,B正确;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C错误;受到抗原、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下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正确。2.【答案】B 。【解析】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M细胞为记忆B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浆细胞),这是二次免疫的过程,B正确;E细胞为浆细胞,不能识别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C错误;体液免疫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D错误。3.【答案】B。【解析】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图②过程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B正确;相同的抗原再次侵染机体后,⑥和⑦都存在,⑦(记忆B细胞)过程效应比⑥过程强,C错误;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分泌抗体可以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D错误。4.【答案】B。【解析】体液免疫中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且产生抗体的量及速度比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更多、更快,患病程度较轻。5.【答案】C 。【解析】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A错误;A组小鼠和B组小鼠初次注射抗原甲后,体内都会产生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而B组小鼠再次注射的抗原乙不能刺激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B组小鼠通过对抗原乙的初次免疫应答,能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C正确;如果实验小鼠之前接触过抗原甲,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的抗体数量,D错误。6.【答案】C。 【解析】用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则血清疗法为注射相应抗体进行治疗,在免疫学上属于被动免疫,A错误;对照实验应用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实验,目的是排除血清中其他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而不是控制自变量,B错误;由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康复病人的血清,因变量是抗原—抗体反应强度,C正确;由图示可知,乙的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甲的,因此乙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优于甲的,D错误。7.【答案】B。 【解析】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伤口清理后,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A错误;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是抗体,可与破伤风类毒素特异性结合,B正确;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发生的是被动免疫,保护时间较短,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发生的是主动免疫,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D错误。8.【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该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甲为细胞因子,乙为抗体。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A错误;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初次免疫,则细胞④浆细胞,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体内会产生细胞因子和抗体,D正确。9.【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液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说明I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I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A、B正确;由于“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能够与抗原结合,阻止多种病原体进入血液”,因此其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因此可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D正确。10.【答案】C。【解析】B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A错误;由图可知,该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B错误;图中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成熟的T淋巴细胞)、细胞C(效应T细胞)、细胞D(记忆T细胞)、细胞E(T淋巴细胞)、细胞F(B细胞)和细胞H(记忆B细胞),C正确;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合,才能将其消灭,D错误。二、多选题11.【答案】AC。【解析】肌肉注射HPV预防性疫苗,合成蛋白首先进入组织液,A正确;注射HPV预防性疫苗可降低HPV持续感染导致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概率,并不能完全避免HPV感染以及患宫颈癌,B错误;HPV预防性疫苗分多次注射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不同类型的疫苗针对不同的HPV亚型,注射一种类型的疫苗不能预防所有亚型的HPV感染,D错误。故选AC。12.【答案】ABC。【解析】mRNA疫苗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mRNA疫苗本身不会进入细胞核,基本上没有与人的核基因组整合的风险,B正确;由图可知,mRNA疫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产生病毒S蛋白,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正确;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肽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13.【答案】(1)①②③④ ;⑤;(2) Y;X ;(3)e;每多注射一次疫苗,就可以增加更多的细胞e,从而使机体在接触狂犬病毒时能够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解析】(1)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是①②③④,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过程是⑤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2)被狗严重咬伤后,应及时注射的物质是Y抗体(进行免疫治疗)和狂犬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所注射的狂犬疫苗相当于图1中的物质X抗原。(3)图2中再次注射抗原时抗体a的含量明显多于初次注射抗原a时的含量,这与图1中的细胞e记忆细胞有关,被狗咬伤后多次注射狂犬疫苗的原因是每多注射一次疫苗,就可以增加更多的细胞e,从而使机体在接触狂犬病毒时能够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14.【答案】(1)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 对所有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树突状细胞、B细胞;(2)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甲流病毒结合;抑制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并进一步形成沉淀;(3)感染甲流后,,导致机体体温升高,消化酶和呼吸酶的活性下降,导致机体食欲减退,同时能量供应不足;(4)畏寒时机体开始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此时应适当的增加散热。【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 对所有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当甲流病毒突破非特异性免疫后,特异性免疫能对甲流病毒处理的除了巨噬细胞外,还有树突状细胞、B细胞。(2)激活B细胞的信号除了甲流病毒的直接接触外,还需要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甲流病毒结合。抗体通过抑制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并进一步形成沉淀,使甲流病毒不能随血液传播,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3)感染甲流后,导致机体体温升高,消化酶和呼吸酶的活性下降,导致机体食欲减退,同时能量供应不足,故全身乏力。(4)畏寒时机体开始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此时应适当的增加散热,捂汗不利于散热,会导致体温升高。15.【答案】(1)不同;(2)a、c;(3)实验步骤:①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②未标记的抗原X 预期结果与结论:小白鼠对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 小白鼠对抗原X、Y均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解析】(1)图中的Ⅰ、Ⅱ、Ⅲ、Ⅳ为4个不同的B淋巴细胞,细胞表面的受体不同,只识别特定的抗原,图中能识别相应抗原的是细胞Ⅱ。(2)a、b、c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细胞)、c(记忆B细胞),而b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3)对于淋巴细胞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就已经存在;二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两种说法哪个正确。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同时结合实验所给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如下:①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据此,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小白鼠对此种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②一段时间后,此时小白鼠的细胞中已经不存在识别抗原X的受体,给小白鼠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然后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③再过一段时间,给小白鼠注射抗原Y,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预期结果与结论:若小白鼠对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此时能够识别抗原X的淋巴细胞已经被消灭),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细胞中先天存在能识别抗原Y的淋巴细胞),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若小白鼠对抗原X、Y均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则说明即便在识别抗原X的淋巴细胞都被消灭的情况下,机体依然能对抗原X起作用,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