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地表在变化(课件)(共37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地表在变化(课件)(共37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地表在变化
湘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 第三单元 地表的变化
接下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欣赏祖国的壮丽风光吧!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差200米以上的多山地域。
湖南衡山
衡山苍苍入紫冥,
下看南极老人星。
——李白
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地区。
陕西黄土高原
黄天厚土大河长,
沟壑纵横风雨狂。
平原: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
四川平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
东南丘陵
丘陵: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低矮山丘地区。
江汉但归沧海阔,
丘陵难学太山高。
——王安石
新疆月牙泉
沙漠: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
海洋: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中国南海
北风鸿雁飞何处,
南海渔樵思故乡。。
——黄佐
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
思考:
风光各异的地表会发生改变吗?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2020年测量),现在每年还在不断长高。
资料1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经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
鱼龙外貌与今天的海豚和鲨鱼很相似,体长达16米,是无可匹及的快速游泳家。
资料2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在发现鱼龙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
资料3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根据以上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发生过什么变化?你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原来可能是海洋。
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龙化石,而1.5亿年前的海洋里才有鱼龙,所以1.5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应该是海洋。
发现鱼龙化石的同时还发现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更加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资料4:珠穆朗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现在还在以每年1.8厘米的速度长高。
通过阅读资料4,你发现了什么?
珠穆朗玛峰是一座不断生长的山峰,说明亿万年前它很矮。
还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慢慢长高的。
结论:
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一片海洋。
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如果每年都长高1.8厘米,1亿年是多少厘米?1.5亿年又是多少米呢?
有数学好的同学可以算一算吗?
1.5亿年是270万米,它有305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更是地球直径的4.7倍!
现在的台湾岛,分布着远古森林的遗迹,说明这里以前曾经是一片生长森林的陆地。
陆地变海洋,海底变高山,这么巨大的变化就发生在地球表面,说明地表的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曾经的地变我们不能亲身经历,人们只能根据大量的化石证据和地质考察进行推理和判断,但是现在的地表许多的地貌正在发生改变。
地表在变化
观察:
你的身边,什么力量正在改变地表形态?
你知道吗?
1605年7月13日在海南岛琼山发生的7.5级地震,导致70多个村庄100多平方千米陆地沉陷为海。
地震
1963年11月,冰岛以南海域海底火山爆发,诞生了一个新岛——苏特赛岛。
火山
地震
火山
泥石流
岩石风化
自然力量人类无法抵抗,但是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开采矿石
劈山修路
填海造陆
拦河筑坝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利也有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地球和谐共处。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改变地表的力量
自然力量
人类活动
地球内部力量
地球外部力量
地表在变化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地震的秘密,请你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作业
教学阐释:
一、教材内容解析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四、基本理念
五、过程设计
六、教学重难点
七、方法与策略
八、教学反思
一、教材内容解析
《地表在变化》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使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影响的双重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科书里一幅幅图片呈现了不同地貌,让学生初步感知地貌的构造特点,暗示了本课探究的主题。活动: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需要学生根据给定的两条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发生过什么变化,以及推测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推理能力。阅读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通过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是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人为力量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也对一些自然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如过度砍伐致山体滑坡,开采矿石使山体变化等。但是学生总体来说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较少。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逐步理解。人为力量对地形的影响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方便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
三、目标定位
1.科学知识:知道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海洋,由于地质变化后来才变成了高山;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种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
2.科学探究: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充分体现地球科学探究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搜集、阅读各种地貌及地貌改变的资料,初步分析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
3.科学态度、STSE:知道类比推理是人类研究地学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知道想象与联想推动人类不断地探索。有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乐于合作分享。
四、基本理念
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观察、讨论和推理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貌形态,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的多样性。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发现地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知识拓展: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地表的形态和变化的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变化,理解地表 的形态和变化的原因。
难点:通过观察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 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七、方法与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STEAM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我大胆的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将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有机融合,形成一节有特色的地理探究课。在策略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我也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多学科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