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一、单选题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先侵入周围神经系统,再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并大量增生,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被狗重度咬伤的受伤者要进行联合免疫,即多次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与人用狂犬病疫苗,以利于免疫保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狂犬病疫苗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监视B.注射抗狂犬病疫苗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C.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比狂犬病疫苗持久D.被狗咬伤部位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越短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3.人和动物在情绪压力或受到创伤等应激刺激时,机体会进入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调控机制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一定强度的应激反应会引起肾上腺皮质释放的糖皮质激素(GC)增多,GC能直接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但强烈且持续的应激会诱发免疫功能抑制甚至紊乱、精神疾病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B通过导管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B.下丘脑和垂体不都含有糖皮质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短期压力应激会使机体内GC的含量持续升高D.器官移植中使用GC会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4.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B.接种的卡介苗可在10-15年内持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挥保护作用C.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D.疫苗还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段DNA或RNA制备,不一定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5.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一种呼吸道病原体,其通过对自身遗传物质的N6-腺苷(N6A)进行甲基化修饰来降低宿主免疫蛋白识别病毒RNA的能力,躲避免疫系统攻击,进而确保HMPV的增殖。阻断N6A修饰会引发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可用来预防肺部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MPV入侵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均能抵御病毒B. 再次注射HMPV疫苗可使记忆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C. 通过基因诱变处理产生去N6A修饰的HMPV可以作为疫苗预防肺部感染D. N6A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机体清除HMPV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6.某患者需进行肝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D.进行肝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7.科学家成功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改造的猪肾脏移植入一名人志愿者体内,这颗肾脏在该志愿者体内正常工作了54个小时,克服了从动物到人体的器官异种移植必然会发生的超急性(48小时内)排异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可明显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器官移植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C.器官移植后受体的浆细胞因识别出供体细胞的表面抗原不同于自身细胞而对其发起进攻D.科学家选用猪肾脏进行移植的原因之一是猪的内脏器官与人的内脏器官大小、形态等均相似8.下列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B.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不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还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C.器官移植的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只要两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D.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是免疫学应用的全部内容。其中抗体和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是免疫诊断的原理9.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注射的外毒素不能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所以小鼠死亡B. 乙组小鼠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中和外毒素毒性的蛋白质C. 丙组注射的类毒素可以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D. 乙组注射免疫血清和丙组注射类毒素都属于免疫治疗10.有关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表述,正确的是( )A.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故饮酒可预防感染B.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需其他防护C.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故洗热水澡可预防病毒感染D.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二、多选题11.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科学家认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使免疫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赦免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B.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主要与供者和受者细胞表面 HLA 的差异有关C.妊娠的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D.可以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12.新型隐球菌是一种低毒性病原体,能侵染人和动物,从而造成危害。为探究太子参须多糖对感染新型隐球菌的模型小鼠是否有免疫调理作用,某实验室将小鼠随机平均分成空日对照组、新型隐球菌感染模型组、太子参须多糖治疗组进行实验。实验的给药方案见下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给药方案 对照组 模型组 治疗组第1-2天 去离子水滴鼻处理 ① ②第7-13天 灌服蒸馏水 ③ 灌服等量适宜浓度的台子参须多糖给药期间各组均自由摄氏和饮水,分别于相应时间对小鼠进行身体质量称量并记录其变化A.新型隐球菌初次侵入小鼠体内后,可能由抗原呈递细胞处理B.②处的处理方式应为用等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滴鼻处理C.结果说明太子参须多糖对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D.太子参须多糖的浓度越高,对小鼠的免疫调理作用效果越好三、非选择题13.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后引起的免疫功能亢进是引起MPP症状的重要因素,患者体内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如IgG、IgM异常增加。科研人员研究阿奇霉素(一种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对MPP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 IgG Ig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 15.36 8.33 2.23 0.94阿奇霉素 14.78 11.23 2.16 1.78回答下列问题。(1)MP是MPP的病原体,其含有的 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MP引起的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和 。(2)MPP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能刺激下丘脑兴奋,促进其分泌 ,进而促进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这表明机体 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3)据表分析,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可以 ,从而减轻MPP症状。(4)进入MPP高发季节,某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预防感染MP,请评价该做法并说明理由 。14.Katalin Karik6和 Drew Weissman因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而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发现对mRNA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脂质纳米颗粒(LNP)能使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人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TR3、TLR7/8和NLRs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它们在识别病原体、触发免疫反应和维持免疫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1)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式进入靶细胞,体现了生物膜 。具有mRNA 疫苗进入细胞膜后形成内体小泡,之后可从内体小泡逃逸,利用宿主细胞的 (结构)进行翻译过程,产生的抗原蛋白一部分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和 ,后者在二次免疫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 。一部分抗原蛋白被细胞内的巨大蛋白酶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肽段,与细胞内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然后呈递到细细胞识别,启动细胞胞表面,被 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2)据图分析,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识别逃逸,则会被 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 的识别,以免被降解。对mRNA碱基进行修饰,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免疫原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反应。(3)DNA疫苗是通过抗原蛋白基因在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优势,这是因为mRNA疫苗不会进入 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然而mRNA疫苗的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试分析原因可能是(答出两点即可)15.科研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癌症的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能分泌的E酶通过作用于跨膜蛋白CD95的羧基端(C端),诱导癌细胞DNA损伤,杀伤癌细胞。CD95的C端位于细胞内,据此推测:E酶须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1)细胞中与癌变相关的 等基因突变,会引发细胞癌变。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 、 等特征(写出2个特征即可)。(2)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可以吞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异物,发挥 免疫功能。E酶在中性粒细胞的 (细胞器)合成,通过加工和运输,最后以 方式分泌到细胞外。(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该推测。实验方案:①一组用 处理癌细胞;另一组未处理的癌细胞作为对照。②两组癌细胞都加入 ,培养一段时间后,应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癌细胞 。(4)科研人员在图1所示接瘤小鼠的某些肿瘤内注射一定量E酶(注射的E酶无法运输到非注射瘤),检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和CD8+细胞(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相对数量,结果如图2。①请根据图2结果补充E酶抑癌的新机制:E酶通过提高CD8+细胞数量,抑制注射瘤和非注射瘤生长或 。②从下列表格中选择能证明新机制的实验材料及对应的实验结果。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I、去除CD8+细胞的接瘤小鼠 Ⅱ、敲除E酶胞吞受体的接瘤小鼠 Ⅲ、正常接瘤小鼠 A.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 B.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几乎相同 C.非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 D.非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几乎相同实验材料 ,对应的实验结果是:AC或 。1.【答案】D。【解析】接种狂犬病疫苗引发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功能过强,A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不是记忆细胞分泌的,B错误;抗狂犬病血清(抗体)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狂犬病疫苗(抗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较长,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狂犬病毒先侵入周围神经系统,再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据题干信息可知,被狗咬伤部位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越短,D正确。故选D。2.【答案】C。【解析】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C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C。3.【答案】D。【解析】激素 A、B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A错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因此下丘脑和垂体都含有糖皮质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短期压力应激状态下,机体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调节,但GC的含量不会持续升高,C错误;GC能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免疫排斥反应,故器官移植中使用GC可提高器官成活率,D正确。故选D。4.【答案】B。【解析】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正确;根据题意“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可知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接种的卡介苗不会持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错误;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给其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其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接种该疫苗,C正确;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所以疫苗不一定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及其产物来制备疫苗,例如可利用病原体的某段DNA或mRNA来制备疫苗,D正确。5.【答案】D。【解析】 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再次注射HMPV疫苗可使记忆细胞大量增殖,但疫苗的作用是免疫预防而非免疫治疗,B错误;N6A修饰属于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该过程遗传信息并未改变,而诱变会改变遗传信息,故应通过去甲基化修饰而非诱变来制备疫苗,C错误;N6A修饰属于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机体清除HMPV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故选D。6.【答案】D。【解析】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进行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肝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故选D。7.【答案】C。【解析】为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器官移植时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A正确;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B正确;器官移植后受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因识别出供体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于自身细胞而对其发起进攻,C错误;科学家选用猪肾脏进行移植可能是猪的内脏器官与人的内脏器官大小、形态等均相似,能更好地适应受体环境,D正确。故选C。8.【答案】B。【解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不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还能产生与之相应的记忆细胞,B错误;不同个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HLA都不相同,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两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C正确;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由于抗原和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正确。故选B。9.【答案】B。【解析】甲组小鼠注射外毒素进入小鼠体内,被小鼠体内免疫细胞识别,能够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A错误;乙组小鼠注射注射外毒素后注射免疫血清,且乙组小鼠没有死亡,说明抗毒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B正确;类毒素和外毒素都属于抗原,不会特异性结合,C错误;乙组注射免疫血清属于被动免疫,属于免疫治疗,丙组注射类毒素属于主动免疫,属于免疫预防,D错误。故选B。10.【答案】D。【解析】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但饮酒时一方面因为酒精浓度达不到该浓度,另一方面饮酒后酒精并不一定直接与病毒接触,故饮酒达不到预防感染的效果,A错误;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疫苗接种后实现有效保护需要一段时间,且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强,疫苗并非长久有效,故还应结合其他防护措施,B错误;洗热水澡的温度通常较低,达不到将病毒杀灭的效果,且病毒入侵后通常进入细胞内,无法通过表面的热水进行杀灭,C错误;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应避免吸烟,D正确。故选D。二、多选题11.【答案】CD。【解析】免疫赦免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使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而非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A正确;HLA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主要与供者和受者细胞表面HLA的差异有关,B正确;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对胚胎的正常发育是有利的,C错误;提高免疫系统的敏感性,会使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物质更加敏感,不利于器官移植的成功,因此为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应该利用药物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D错误。12.【答案】BD。【解析】新型隐球菌初次侵入小鼠体内后,作为抗原性异物会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启动,首先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侵入机体的新型隐球菌,A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为了探究太子参须多糖对感染新型隐球菌的模型小鼠,是否有免疫调理作用,第1-2d对空白对照组小鼠作去离子水滴鼻处理,模型组及治疗组小鼠的处理①②均为用等量的含有适量新型隐球菌去离子水进行滴鼻处理,B错误;曲线图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身体质量高于模型组,且经过太子参须多糖治疗后小鼠体质量恢复到与对照组相近,该实验结果说明太子参须多糖对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C正确;该实验没有对治疗组小鼠使用多种浓度的太子参须多糖,因此通过该实验不能说明太子参须多糖的浓度越高,对小鼠的免疫调理作用效果越好,D错误。故选BD三、非选择题13.【答案】(1)抗原;抗原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免疫活性物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3)降低gG、IgM的含量 ;(4)不可取,应该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科学诊断,若为MPP,再服用阿奇霉素,以防止盲目用药,使机体产生抗药性。 【解析】(1)MP是MPP的病原体,其含有的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MP引起的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抗原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能刺激下丘脑兴奋,促进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进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这表明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3)MPP患者体内的 IgG、IgM异常增加,依据图表信息可知,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相比较,可以明显降低降低gG、IgM的含量,从而减轻MPP症状。(4)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预防感染MP,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科学诊断,若为MPP,再服用阿奇霉素,以防止盲目用药,使机体产生抗药性,同时若为其他疾病,容易耽误病情。14.【答案】(1)(一定的)流动性;核糖体;浆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或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2)TLR3和TLR7/8;NLRS;降低;(3)细胞核;RNA自身稳定性较差,易变异;mRNA在体内会被相关酶降解解析。【解析】(1)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相应的蛋白质的过程,故mRNA需要从内体小泡逃逸才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一部分抗原蛋白被细胞内的巨大蛋白酶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肽段,与细胞内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然后呈递到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然后启动细胞免疫。(2)据图可知,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 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 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对mRNA碱基进行修饰,可以降低免疫原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反应。(3)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中的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没有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的风险。然而mRNA为单链结构,自身稳定性较差,在体内递送时会被人体内酶所降解,因此 mRNA 疫苗的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15.【答案】(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转移;(2)非特异性;核糖体;胞吐;(3)(E酶)胞吞抑制剂;E酶;杀伤率(可多答DNA损伤);(4)E酶通过提高CD8+细胞数量,抑制非注射瘤的生长;I Ⅲ;BC。【解析】(1)细胞中与癌变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发生基因突变,会引发细胞癌变。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通常表现为无限增殖的特点,且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通常变为球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因而癌细胞容易转移。(2)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可以吞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异物,并将其吞噬、消化,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E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会在中性粒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通过加工和运输,最后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而后作用到相应的部位。(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E酶须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实验方案:①一组用(E酶)胞吞抑制剂处理癌细胞(E酶不能进入癌细胞);另一组未处理的癌细胞(E酶进入癌细胞)作为对照。②两组癌细胞都加入E酶处理,培养一段时间后,应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癌细胞杀伤率,若加入胞吞抑制剂的一组杀伤率低于对照组,则可验证上述推测。(4)①由图1和图2显示的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E酶,因变量是CD8+细胞的数量,注射E酶组与未注射E酶组相比,CD8+细胞数量增加,注射瘤和非注射瘤的重量减少,因此图2的实验结果表明E酶抑癌的新机制是:E酶通过提高CD8+细胞数量,抑制肿瘤生长(抑制注射瘤和非注射瘤生长)。②实验材料Ⅰ去除CD8+细胞的接瘤小鼠和Ⅲ正常接瘤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若出现结果A、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和C、非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则说明符合第一个机制即E酶通过提高CD8+细胞数量,抑制肿瘤生长(抑制注射瘤和非注射瘤生长);或者对比实验材料Ⅰ、Ⅲ若出现结果BC(对应第二个机制,即E酶通过提高CD8+细胞数量,抑制非注射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