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1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1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单选题
1.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对濒危物种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有害生物的防治。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物种丰富度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3.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
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4.下列有关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调查对象为濒危物种,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调查种群密度
B.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使用网孔比较大的渔网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C.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边线上的所有个体都要计数
D.调查田鼠、蚜虫和跳蝻种群密度时要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若所做的标记容易脱落,则可能会造成调查值偏大
5.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6.微卫星DNA是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序列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差异很大,而其两侧的序列在同一物种中具有高度相似性。动物粪便中含有少量脱落的肠道细胞,检测其来自80只个体,一段时间后,其中30份来自与第一次相同的20只个体,其余70份来自其他46只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合题中信息可估算出该分布区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约为264只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利用微卫星DNA标记调查种群数量不易惊扰到普氏原羚
C.为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调查期间分布区应没有普氏原羚的迁入和迁出
D.利用微卫星DNA分子两侧的序列在同一物种中具有高度相似性完成个体识别
7.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8.槭叶铁线莲常生于低山陡壁或土坡上,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其花朵大而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某同学在A、B两个区域调查了不同龄级的槭叶铁线莲植株数,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区域槭叶铁线莲的年龄结构接近增长型
B.B区域槭叶铁线莲的种群密度较A区域的高
C.A区域幼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少,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低
D.可根据槭叶铁线莲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其种群密度变化
9.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条)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10.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二、多选题
11.雷公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的秃杉被称为“万木之王”,天麻是优质的草本药用植物;猴子岩中常有群猴栖穴,还有滇金丝猴、白颈长臂猿等珍稀动物,长臂猿有清晨鸣叫的习性,鸣声在几公里外都可以听到,黑熊活动于茂密的林间,视觉、听觉较灵敏。下列与这些动植物种群数量调查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秃杉和天麻划定的样方面积越接近,调查结果越准确
B.调查种群数量较大的猴子用标记重捕法,标记物是否明显不影响结果
C.用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可对长臂猿开展野外种群数量监测
D.调查雷公山黑熊的种群数量适合用红外触发相机而不适合捕捉
12.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2所示。图1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藏羚羊最长寿命在8年左右)等级。图2为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
B.图1中甲地区和乙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增加
C.预测图1中丙地区藏羚羊种群的R值会大于1
D.图2中b-c段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三、非选择题
13.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2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1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调查面积 A B C
3 3 2
5 5 3
8 6 5
14 9 8
16 11 8
17 13 8
19 13 8
20 13 8
20 13 8
…… …… ……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择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2)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 。
② 。
③ 。
15.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宣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检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有2只。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我国科学家分析了东北豹种群的 等数量特征。
(2)东北豹等动物在实施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鼠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导致二者种群数量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3)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发展趋势的意义是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参考答案:
1.D【详解】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D不符合题意。
2.D【详解】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故A正确;
B、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故C正确;
D、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故D错误。
3.A【详解】A、图中A、B能增大种群密度,可以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能减小种群密度,可表示死亡率,D影响数量变动,可以表示性别比例,A错误;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可能增大或减小,B正确;
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D正确。
4.A【详解】A、种群密度调查时,若调查对象为濒危物种,由于种群数量较少,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记(标志)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A正确;
B、用大网眼的渔网捕鱼,只能调查某种鱼中大鱼的数量,因此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错误;
C、使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且计数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一般遵循“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C错误;
D、蚜虫和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D错误。
5.C【详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
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6.D【详解】A、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一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80个,第二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66个,其中20个个体是第一次采集中出现过的,由此估算该分布区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为66×80÷20=264个,A正确;
B、微卫星DNA标记调查是以普氏原羚的粪便为样本,不易惊扰到普氏原羚,B正确;
C、该方法是根据粪便来源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故需要调查期间分布区没有普氏原羚的迁入和迁出,C正确;
D、微卫星DNA分子序列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具有个体差异性,可以此作为调查统计的依据,D错误。
7.B【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B正确。
8.D【详解】A、由图可知:A区域槭叶铁线莲的幼龄级和老龄级的个体数明显少于中龄级的个体数,其年龄结构没有接近增长型,A错误;
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由于A、B两个区域的面积未知,所以由图呈现的信息不能确定B区域槭叶铁线莲的种群密度较A区域的高,B错误;
C、A区域幼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少,但有繁殖能力的中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非常多,其种群的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较高,C错误;
D、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能够预测其种群密度变化,D正确。
9.B【详解】A、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
C、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
D、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10.D【详解】A、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
B、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C、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
D、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11.AB【详解】A、秃杉的木本植物,天麻是草本植物,秃杉和天麻的调查面积不同,A错误;
B、调查种群数量较大的猴子用标记重捕法,标记物是否明显影响结果,B错误;
C、不同的个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所以用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可对长臂猿开展野外种群数量监测,C正确;
D、黑熊是猛兽不适合捕捉,所以调查雷公山黑熊的种群数量适合用红外触发相机,D正确。
12.ABD【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
B、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所以甲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减少,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B错误;
C、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R=出生率/死亡率,R值会大于1,C正确;
D、图2中b-c段R值先大于1,后小于1,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13.(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详解】(1)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样方数量要适宜。
(2)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N÷S=n÷m,则N=(S×n)/m。
(3)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志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
14.(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减小误差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法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详解】(1)在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尤其是调查一些双子叶草本植物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凭借主观因素影响去选择植物较多的地方取样。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①取样的面积不对,应该取种群密度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减少误差,故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100cm ×100cm为宜。②取样的方法不对,没有做到随机取样,应在草原中随机选取5个样方。③对种群密度估计的方法不对,计数5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应以所有调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5.(1)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列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详解】(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由题干可知,材料中我国科学家分析了东北豹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认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繁殖能力差即出生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导致二者种群数量的差别。
(3)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发展趋势的意义是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列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