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单选题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B.网眼过小会降低各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2.某兴趣小组课外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践,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B.酵母菌均匀悬浮在计数室有利于对其精确计数C.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移动计数板重新选择小方格D.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统计活酵母菌数量3.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养殖业重要的参考依据,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B.养殖业生产中,当种群达到K/2时开始捕获,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同一个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达到K值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增长方式呈“S”形曲线的种群有K值,增长方式呈“J”形曲线的种群无K值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有限环境下的果蝇种群数量增长实验。将8对白眼果蝇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瓶中,用白纱布封口,并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定时计数果蝇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红眼果蝇 B.实验后期果蝇密度过大,应该进行分瓶操作C.培养后期用乙醚处理果蝇时,应避免果蝇死亡D.定期添加营养物质,果蝇种群也不会呈现指数增长5.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6.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的厚度小于普通载玻片,便于显微镜观察B.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吸取菌液,从H型凹槽处加样C.将台盼蓝与菌液1:1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2倍D.应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7.某科研团队研究了北碚区缙云山上某种鸟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学上,常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该鸟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为30个B.该鸟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C.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该鸟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将会一直降低D.有些生物在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灭绝8.下图为某种群13年来数量动态变化统计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前4年种群密度保持不变,4-5年种群密度下降B.5-9年新生的个体数一定等于死亡的个体数C.9-13年环境容纳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气候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种群数量变动的密度制约因素9.科研人员通过对某地区松墨天牛(一种松树害虫)的长期监测,发现其在林间活动期主要是4月-11月,2023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如下图。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会增大B.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C.7月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8-11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0.梭梭是一种常被用于修复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在某时间点,研究人员调查了三个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梭梭种群的不同龄级个体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1的数量变化可用模型描述B.与种群1和种群2相比,种群3的根系更发达C.种群密度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调查梭梭种群密度D.种群1和种群2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数量可能呈增长趋势二、多选题11.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12.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正确是( )A.在指数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基本不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C.在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三、非选择题13.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 。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14.如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做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 。(2)曲线的纵坐标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3)试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为15.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是 (填“r 对策”“K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 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3)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 。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的曲线I 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写出2点即可)试卷第1页,共3页1.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参考答案:1.C【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B、网眼过小未影响环境条件,不影响各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C、“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2.D【详解】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B、酵母菌需要沉到计数室的底部才有利于精确计数,悬浮在计数室容易造成重叠,导致误差比较大,B错误;C、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重新稀释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D、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细胞进行染色,所以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进行活酵母菌的计数,D正确。3.D【详解】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根据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特点进行分析 当种群超过K/2时开始捕获,捕获后并维持在K/2左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B错误;C、同一个种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达到K值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D、增长方式呈“S”形曲线的种群因环境阻力的存在有K值,增长方式呈“J”形曲线的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D正确。4.B【详解】A、红眼果蝇是白眼果蝇突变获得,具有可能性,但不一定会出现,A正确;B、本实验是探究果蝇增长情况,因此分瓶操作会改变培养环境,B错误;C、使用乙醚过程中,若出现果蝇死亡,相当于非自然状态增加死亡率,会影响实验结果,应避免,C正确;D、果蝇种群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出现指数增长,D正确。5.B【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6.C【详解】A、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A错误;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细胞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直接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吸取细胞培养液,会有实验误差,B错误;C、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将台盼蓝与菌液1:1混合计数可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2倍,C正确;D、应先盖盖玻片再滴样液,D错误。7.D【详解】A、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个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50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所以150个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M值为150个,A错误;B、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为600-680个时,种内竞争会比600个(K值)时更激烈,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达到600个时,种群数量开始降低,而降至600个以下,又会升高,所以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在600个(K值)左右波动,C错误;D、图中当种群起始数量低于15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负值,即接下来的种群数量将会不增反降,推测有些生物在起始数量过低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会出现种群灭绝,D正确。8.C【详解】A、前5年λ>1,则种群密度逐渐增大,A错误;B、5-9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可能是新生的个体数+迁入的个体数=等于死亡的个体数+迁出的个体数,B错误;C、9-13年λ先降低后增大,则可能是环境容纳量先减小后增大,C正确;D、气候因素是导致该种群数量变动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9.C【详解】A、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不会增大,反而有所下降,因为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有关,A错误;B、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之前,且越早越好,B错误;C、7月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C正确;D、8-11月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而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10.A【详解】A、模型描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种群1的环境条件有限,不能用该模型描述,A错误;B、与种群1和种群2相比,种群3的地下水埋深更大,故根系更发达,B正确;C、种群密度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梭梭种群密度,C正确;D、种群1和种群2的幼年个体数量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数量可能呈增长趋势,D正确。11.AC【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阻止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自然状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人为提高雄性比例时,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到0而不为负,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12.BD【详解】A、在指数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错误;B、K值大小与接种数量的多少无关,但接种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B正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由于观察到的细胞中含有死细胞,故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这样会使实验结构更加精确,D正确。13.(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详解】(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14.(1)“S”形增长(2)能 在果蝇数量为173左右(K/2)之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当果蝇数量达到346左右(K)时降为0(3) 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使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其种群数量会自然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过度放牧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详解】(1)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其增长类型一般都是“S”形增长。(2)因实验室培养所用培养瓶的体积是一定的,故曲线的纵坐标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在果蝇数量为173左右(K/2)之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当果蝇数量达到346左右(K)时降为0。(3)因环境容纳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故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其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就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过多放牧会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15.(1)r 对策 S (2) 偏大 (3) 建立数学模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详解】(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作以标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c代表第二次捕获量,则:N=a×c/b,b的值减小,可推知N的值比真实值偏大。(3)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图乙中曲线Ⅰ变化属于“J”形增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为了防止鼠害,可以采取: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