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1章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1章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选题
1.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2.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
B.社群压力下降时,种群的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
C.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种群内个体间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3.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林冠层的郁闭度较高,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B.某些昆虫在遭受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C.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的繁殖力,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森林中不同动物之间争夺食物,说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4.浮游生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体的质量。在我国北方,夏季降水量多,冲刷到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浑浊;冬季降水量少,冲刷到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生长缓慢,水体清澈。下图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北方某湖泊的绿藻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t1时刻前绿藻种群数量不受密度制约
B.若不考虑捕食因素,t2-t3时期是冬季
C.t4-t5时期内湖泊可能出现了富营养化
D.t1-t5时期内绿藻种群K值发生了变化
5.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6.生物学家观察发现,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部分小黄花鱼由三龄性成熟提前到一龄性成熟,许多种鱼类体型在减小,小体型鱼类的比重在逐渐升高,这是鱼类进化出的“自保”措施。研究人员还发现不是人类捕捞对象的浮游生物、菌类微生物的体型也在缩小。这些变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气候变暖导致水体升温等。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受到其他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的影响
B.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小黄花鱼性成熟提前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C.鱼类的“自保”措施是高强度捕捞作业长期诱导的结果
D.如果人类继续高强度的捕捞,可能会造成某些鱼类的灭绝
7.如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
B.表中数据表明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
C.在郁闭度的影响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都呈现“S”型
D.与其他两种草本植物相比,适当遮阴更有利于刺儿菜的生长
8.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C.该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可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形成循环因果关系
9.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可以描述捕食关系规律的模型,称作猎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该模型反映出的同步周期性属于负反馈调节
B.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的种群K值分别是N3和P3
C.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D.该模型能解释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因果关系
10.鼠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钩端螺旋体(属于细菌)病等。为了研究制约鼠种群数量的因素,科研人员将某一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获得了如下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钩端螺旋体、温度、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鼠的种群密度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为0
C.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
D.通常可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
二、多选题
11.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某种蚜虫种群数量受不同月份温度变化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时蚜虫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
B.高温可能是引起BC段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C.该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呈现季节性波动
D.若蚜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强度不变
12.如图表示用同样的条件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及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两种草履虫食性相同,生活环境相似)得到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培养后期,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的加剧和食物、空间等的限制
B.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最终降为0,是因为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占优势
C.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低于单独培养时,是因为竞争者大草履虫的存在增大了环境阻力
D.若在混合培养时,往培养液中加入双小核草履虫的天敌,会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对大草履虫的数量无影响
三、非选择题
13.大树杜鹃是一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濒危乔木。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发芽率很低;乔木上层较密,透光少,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能开花;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C环境下会死亡,幼树死亡率高。周围速生树种的生长,导致对资源争夺较激烈,中龄树竞争力弱,整个种群植株长势一般。在云南省腾冲县调查到有1771株,其中幼龄树(胸径≤5cm)有582株,中龄树(5cm≤胸径≤20cm)有606株。对该县的大树杜鹃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写出3个),生物因素有 等(写出2个)。
(2)科研人员判定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做出该判定的依据是
(3)分析腾冲县大树杜鹃植株分布图,推测大树杜鹃种群分布类型为 ,图中集中分布区域的周边有几株分散的植株,可能是 形成的。
(4)适度清除但不完全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促进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增长,请说明理由

1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1,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加后减少”),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选填“增加”或“减少”)。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 等。
藏羚羊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羊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生产后雌性藏羚羊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地。图2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羊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有 等3个因素,影响藏羚羊越冬区选择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有 等2个因素。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 。(写1点即可)
15.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有着“牧草王国”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自2016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蝗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蝗虫密集区域最高达到62只·m-2,受灾区域牧草被啃食得非常严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请你推测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爆发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 (答出1点)。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影响种群数量的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 (填种群的数量特征),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3)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等。科研人员对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①处可选择 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 。
根据上述信息,请为预防蝗虫的爆发提供2点合理建议:

② 。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参考答案:
1.C【详解】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
2.C【详解】A、由题意“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正确;
B、联系题意可知,当社群压力下降时,一方面生长激素增加,生长代谢加快,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殖,出生率升高,B正确;
C、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故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3.A【详解】A、林冠层的郁闭度较高,会使林下对光需求高的植物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B、寒潮等不利因素属于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在遭受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B正确;
C、外部生物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的繁殖力,如天敌增多及食物短缺等,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不同动物争夺食物属于种间竞争,说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会有影响,D正确。
4.A【详解】A、t1时刻前绿藻种群数量为S型,数量增长本身受密度制约,数量越多,增长越缓慢,A错误;
B、不考虑捕食因素,因为t2-t3种群数量最大值,即K值,变小,可推知是因为冬季降水量少,冲刷到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生长缓慢导致的,所以是冬季,B正确;
C、t4-t5时期内绿藻种群数量持续增长,K值比t2-t3更大,而绿藻的K值大小主要受到营养物质的影响,所以可能是富营养化导致的,C正确;
D、t1-t5时期内,t1-t2时期K值不变,t2-t3时期K值减小,t3-t5时期K值增大,D正确;
5.D【详解】A、若昆虫种群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侵袭程度应一致,A错误;
B、若昆虫种群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消杀程度应一致,B错误;
C、若昆虫种群被天敌捕杀,则应是低日龄阶段昆虫被影响较大,C错误;
D、性引诱剂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进行诱杀,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D正确。
6.C【详解】A、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此可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受到其他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的影响,A正确;
B、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小黄花鱼性成熟提前,可以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物种的延续,B正确;
C、鱼类的“自保”措施是高强度捕捞作业长期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如果人类继续高强度的捕捞,会导致鱼类数量持续降低,最后可能会造成某些鱼类灭绝,D正确。
7.C【详解】A、林木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因此,影响该地林木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为光照强度即阳光,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A正确;
B、由题表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刺儿菜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所以表中数据表明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B正确;
C、在郁闭度的影响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最终都呈下降趋势,C错误;
D、由题表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刺儿菜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因此与其他两种草本植物相比,适当遮阴更有利于刺儿菜的生长,D正确;
8.C【详解】A、森林中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植物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所以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A正确;
B、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点的纵坐标值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该环境下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该值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
D、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当食草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下降,而植物数量下降将导致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这是一种通过负反馈调节形成的循环因果关系,D正确。
9.B【详解】A、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B错误;
C、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因素,C正确;
D、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时,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最终又使猎物种群数量增加。这样不断循环,就可以保持两种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10.C【详解】A、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为0,B错误;
C、这个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在K/2处,题图可知C点属于K/2处,因此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C正确;
D、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适合用样方法,D错误。
11.BCD【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点时蚜虫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能维持在该值,所以B点不是蚜虫种群数量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BC段出现在6-7月,此时段温度较高,由此可知BC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温,B正确;
C、AB段是4-6月,此时段种群数量急剧上升,BC段是6-7月,此时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CD段是7-9月,此时段种群数量变化不大,由此可以得出该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呈现季节性波动,C正确;
D、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所以若蚜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强度不变,D正确。
12.ABC【详解】A、单独培养后期,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有限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两种草履虫的增长速率都降低,A正确;
B、两种草履虫竞争营养物质、空间等,且在竞争中大草履虫占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B正确;
C、竞争者大草履虫会影响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存在使环境阻力增大,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降低,C正确;
D、天敌的引入会降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减少,大草履虫的竞争者减少,其数量可能增加,D错误。
13.(1) 光照、温度、土壤基质、凋落物、水 种内斗争、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种间竞争)、土壤微生物、传粉动物
(2)根据幼龄树和中龄树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龄树占比约为32.86%,故3个年龄段树的比例接近,该种群属于稳定型
(3) 集群分布(成群分布) 风力或者动物携带传播种子
(4)适当清除林下凋落物后,种子可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大大提高了自然发芽率;由于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适当保留凋落物,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地表温度
【详解】(1)大树杜鹃是一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濒危乔木,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温度、土壤基质、凋落物、水;生物因素包括种内斗争、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种间竞争)、土壤微生物、传粉动物等。
(2)根据题意可知,在云南省腾冲县调查到有1771株,其中幼龄树(胸径≤5cm)有582株,中龄树(5cm≤胸径≤20cm)有606株,则老龄数为1771-582-606=583株,各年龄段的数量相当,因此该种群属于稳定型,即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趋于相对稳定。
(3)据图可知,大树杜鹃种群集中分布在北纬25.75°、东经98.70左右,因此表现为集群分布。图中集中分布区域的周边有几株分散的植株,可能是风力或者动物携带传播种子形成的。
(4)适当清除林下凋落物后,种子可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大大提高了自然发芽率;由于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适当保留凋落物,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地表温度,因此适度清除但不完全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促进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增长。
14.(1) 增加 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
(2) 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 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平均气温 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
【详解】(1)由图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即a-b段R大于1,藏羚羊种群数量将增加。C-d段R小于1,藏羚羊种群数量减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2)据图2可知,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对产羔地分布影响对大,是决定产羔地分布的三个最主要因素。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平均气温(Bio11)是影响藏羚羊越冬区选择的2个最突出的环境因素。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相对僻静安全,有利于其活动和繁衍。
15.(1) 高温、干旱 非密度制约因素 (2)出生率
(3) 蝗虫不喜食植物(或油菜或大豆) 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
(4) 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大豆或油菜) 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
【详解】(1) 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可知,影响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高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因此,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会影响蝗虫产卵,从而通过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3)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子叶植物。实验组中其中一组选择的是蝗虫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故①处可选择蝗虫不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提取物,实验结果显示,仅保留触角蝗虫趋近于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比例大,而仅保留口器却没这个现象,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
(4)题意显示,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则可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依据实验结果,防治蝗虫爆发,可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