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段成已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段成已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段成已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段成已①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
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
【注】①段成己:金代后期文学家。初仕于金,人元后遁迹龙门山中,不事新朝,其气节为士林推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傲骨的梅和皎洁的月融成一幅静穆剪影,与词人清夜良宵相伴,表达了词人高洁的意趣。
B.词人所居之处,山林寂静,沟壑幽深,水淡云远,在此可委心自然,从而忘却政治烦恼。
C.词中的“霜风”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的“惊涛”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
D.结尾两句的写景不仅描绘出词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也传达出诗人的精神风貌,意味深长。
2.有学者评价:“段成己之词,清新脱俗,有陶渊明、李白之遗风。”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和答木庵英粹中①
(金)段成己②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敝庐③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②段成己:金正大七年(1230)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③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己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的人生态度。
B.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
C.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人形象立体可感。
D.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其复杂心情。
4.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江城子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避居龙门山。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阶前流水潺潺,屋上青山环绕,山鸟欢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居所环境清幽的特点。
B.一个“闲”字引起下片内容,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
C.尾句写诗人欲唤来摩诘画倦游图,隐含“微斯人,无谁与归”的意思。摩诘即唐朝诗人王维。
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比喻、拟人、双关、视听结合、直抒胸臆。
6.结合全诗,分析“惬幽居”“少日功名空自许”“凭画作、倦游图”三句中,“惬”“空”“惓”三个字所隐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醒心亭
段成己
窗前流水玉泠泠,窗下高人酒半醒。
唤省邯郸枕中梦①,如看王湛案头经②。
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
说似功名场上客,倦游时节一来听。
【注】①邯郸枕中梦:又称“黄粱梦”。《枕中记》载,卢生于梦中享尽功名荣华,醒来却发现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熟。②王湛案头经:唐代李颀有诗“王湛床头见周易”,《晋书》载王湛“冲素简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窗前写到窗下,以澄澈清脆的泉水引出半醉半醒的高人,营造清幽静谧氛围。
B.颔联用“黄粱一梦”和王湛读《周易》的典故,表达了欲求功名而不得的失望与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超脱尘俗而在天地间畅快遨游的悠然自得。
D.全诗景象描写简洁而生动,写人物心境则细腻精当,自然之境与精神之境浑然交融。
8.诗歌结尾“倦游时节一来听”一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两者的文化含义不同,前者指“政治风波”.后者只是描述长江之水。
2.答案: ①开篇“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词人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高情情怀。“陶潜自爱吾庐好,李好休歌蜀道难”这两句化用陶湖明、李白的诗句,表达了词人对陶、李的仰嘉,也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③“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词人淡泊名利、远离纷扰的心态。④结尾两句描写青松在寒冷中依然挺立,象征着词人坚韧不拔、高洁自持的精神风貌,与李诗中的豪放不羁和陶诗中的淡泊明志相呼应,体现了词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解析: 从诗歌所选的意象与营造的意境来看,“梅花枝上月团团”一句中,词人用“梅”“月”这两个经典的意象,回答首句“谁伴闲人闲处闲”所问。下片中“林壑静,水云宽”,承上片歌咏“闲处”之山林。营造了一幅山林寂静,沟壑幽深,水淡云远的景象,并说明在此可以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寄傲山水、委心白云,忘却一切政治烦恼。此外,“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一句中,词人所选的任务意象“陶潜”“李白”,都是典型的清高脱俗之辈。从这些意象里,我们可以看出段成己的词,清新脱俗,有陶渊明、李白之遗风。从诗歌情感来看,段成己初仕于金,入元后遁迹龙门山中,不事新朝,其节为士林推重。在本词中,词人奉昔代之“闲人”陶潜为楷模,引为同调。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这都为词人所仰慕。他要走陶潜的路,同时深情地呼唤:李白啊,不必为蜀道艰难,人世险恶而太息,归来吧,山中可以久居。自己在故国倾覆后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巧借两位古人,明确表现出来。此词歌咏遗民的隐居生活,表现词人傲世独立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也颇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新脱俗之风。
答案:3.B; 4.①本诗抒发了陶潜那样的旷达之情。这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都有表现。如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选取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两幅画面,刻画了诗人如陶潜那样悠然恬淡的隐士形象。
②指本诗抒发了诗人如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解析:3.“从”“任”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诗人面对暴雨风吹都能放任自在的态度。
4.陶渊明、杜甫其人其诗皆为初高中教学重点。学生需要自行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知识关联。陶潜之达,可以从诗题、注释①②以及第一联读出;杜甫之忧,结合注释中提及的“金末”“元世祖”“北渡”“避居”以及“拒绝做官”可知,诗人生活在金末元初,再结合诗句第一联,可知其隐居与动乱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歌尾联,结合注释③,翻译过来就是故乡的居室就在眼前,但是又感觉回家的路十分遥远,这些都透露出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亦有所不甘,乱世的旷达之中亦有对家国的担忧。
5.答案: D
解析: 无双关手法
6.答案: “惬”字表现隐居之乐。诗人居住环境清幽,远离尘嚣,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空”字表达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金朝已亡,诗人亦老,少年之志已无法实现,诗人内心充满无奈。
“惓”指宦游之倦,隐含了对奔走仕途的厌倦,体现诗人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
解析: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达了欲求功名而不得的失望与消沉”理解错误。颔联并非消沉,而是借用典故表达对世事的洞察,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是一种超脱自适的态度。
故选B。
8.答案: ①结构上照应前文,收束全诗。“听”字与首联“流水”相照应,回扣前文;末句有让人来此醒心之意,呼应了标题中的“醒心”二字,以此收束全诗。
②深化主题。诗人在颔联、颈联表达了对超脱自由生活的向往,尾联希望其他人在倦游时来听泉,是由自己而推及他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①诗歌首联提及“流水”,这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幽的基调,而诗歌末句则再次强调了“听”这一行为动作,与首联的“流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前后呼应关系,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全诗,使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诗歌标题为“醒心”,这是整首诗的核心主题的一种体现,尾联提到来此听泉,并且表达了希望“醒心”之意,直接点明了此地具有让人心灵觉醒、精神超脱的作用,这就与标题中的“醒心”二字紧密地联系起来。
②主题上,诗人前两联表达自身对超脱自由生活的向往,末句将视角拓展到其他在“功名场上”忙碌奔波的人,这一表述由诗人自己对醒心亭的感悟与体验延伸到对他人的劝诫与引导,使诗歌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抒发与生活追求,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追求超脱自由生活、摆脱尘世束缚这一主题的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