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练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以《寻古中国》《非遗里的中国》、《传承》(智慧篇)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化节目、纪录片,带领观众一起探索、发掘中华文明的丰盈历史,赶赴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文化之旅、文明之约。这些作品跨越时空,用镜头呈现了来自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变迁与传承。①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是关乎人的历史,而且是文化的历史。②《非遗里的中国》带领观众深入各地体验传统技艺,③让观众既能一睹非遗技艺的风采,④也能深入领会非遗精湛技艺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⑤《传承》(智慧篇)从动态的传承关系出发,聚焦非遗传承人,⑥借助调研、寻访、提炼故事,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⑦《寻古中国》中,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与观众交流分享,⑧将历史的冷知识以对话的形式,有温度地融入解说中,⑨消除了历史陌生感,同时更容易让观众如沐春风,⑩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古之旅。这些节目不仅富有趣味地诠释了文物、非遗的丰富内涵,也让大众看到了其背后的价值承载,触摸到了文化背后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讲述非遗人生动故事的基础上,节目会着力于呈现人与非遗技艺之间的相互陶冶和浸润,呈现非遗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东方美学的绵延悠长,在追求情感共鸣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解锁了破圈密码。与文明相约,是回顾,亦是前行。《非遗里的中国》、《传承》(智慧篇)、《寻古中国》作为总台推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节目,既是中国国家媒体对“何以中国”持续不断的回答,也是对“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持续不断的回答。1.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学校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节活动,如果你是活动策划人,你从材料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题。制造大国,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便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制造业也是立国之本。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前不久,中国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很快,中国人便能乘坐自己的大飞机冲上云霄。而在这背后,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__①__的作用。从鲁班、李冰、沈括这样的工匠大师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__②__,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不超过1毫米,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是2毫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毫厘之间,见证的是“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16个字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以技术为生命,以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在__③__的时代发展中,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4.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组复句改成两个单句。可以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并说明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现代文阅读Ⅰ·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至西周,《周官》记载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操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汉代开创了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后世近乎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特点与社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卑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是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群体中文人或知识分子突起,这类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样式房雷金玉、督陶官唐英、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巧匠徐寿、发明家黄履庄、巨匠邹伯奇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 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部中华工匠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工 匠精神史诗,中华工匠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B. 无论是工正,还是司空、少府,虽时代不一,但其职责反映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C. 汉代诞生了后世几乎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汉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非后世可比。D. 宋代工匠精神品格表现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体现了宋代工匠对美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追求。7. 下列对原文中有关明清工匠精神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改善了工匠处境,形成了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B. 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C. 清代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与明清之际倡导的致用实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D. 明代工匠的人文精神和清代工匠的科学精神,共同推动了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8.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精神”的一项是( )A. 古公亶父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礼让豳地。B.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已成,用之以攻宋。C. 奚仲造车,引重致远,行速物轻,四海便利,五洲畅通。D. 墨子为车辖以利人,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9. 影响中华工匠精神形成、发展、完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练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的历史,而且是关乎人的历史。⑥借助调研、寻访、提炼故事等形式,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⑨消除了历史陌生感,同时更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①语序不当。“人的历史”比“文化的历史”范围更大,应修改为: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的历史,而且是关乎人的历史。句⑥成分残缺。“借助”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修改为:借助调研、寻访、提炼故事等形式,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句⑨不合逻辑。“如沐春风”使用不合语境。如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本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历史的冷知识以对话的形式解说有现场感。应修改为:消除了历史陌生感,同时更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2. ①要对活动的内涵进行深度解读;②注重创新活动表现形式,可适当与观众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③活动要能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④提炼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传承人的精神。【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和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3. 示例:①中流砥柱 ②薪火相传 ③日新月异【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填“中流砥柱”。第②空,语境强调工匠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不息,可填“薪火相传”。第③空,语境重在强调时代发展的快速,可填“日新月异”。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4.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制造业也是立国之本”两个分句主语谓语相同,均是“制造业是”,宾语不同,分别是“强国之基”和“立国之本”,我们需先寻立国再求强国。“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两个分句主谓宾相同,均是“技能人才是重要基础”,不同是“重要基础”的定语“支撑中国制造”“支撑中国创造”,把两个定语合并即可。5. 原句运用三个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凝练集中地列举出“中国精度”事例,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赞美,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充沛,有较强的感染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列举了三则“中国精度”事例,从“最大误差”“滑行精准度”“授时精度”三个方面展现“中国精度”,三则事例语言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构成排比。“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高度赞美了工匠精神。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6. C “汉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非后世可比”错误,由原文“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可知,并没有与后世进行比较。7. C “清代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错误,由原文“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可知,与明清之际倡导的致用实学和求真科学精神密不可分的是清代的科学精神。8. A 说的是古公亶父的个人想法,不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9. ①国家制度(工匠官制)的规范与涵养;②文化内涵的丰富与融合;③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吸纳;④匠人智慧的传承与创新。【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由原文“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原文“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由原文“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可以概括出第四点。10.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忘初心:正确认识把握工匠精神,明确其历史渊源、精神内核和典范意义。②弘扬工匠精神,身体力行: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③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保障:与时俱进,改善用人制度,培养时代工匠楷模,不断开创和丰富工匠精神。【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可知,中华工匠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继承弘扬中华工匠也就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可以从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行为方面考虑,并提出相应建议。由原文“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可知,国家制度(工匠官制)的规范与涵养在工匠精神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从完善与工匠有关的制度方面考虑,并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