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练 芣苢 插秧歌一、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艾草枯黄了,静静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的。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1.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静静、薄薄、轻轻”,说说它们和“静、薄、轻”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析标点作用)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如……”,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学校将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布置了以下任务:为丰富同学们的劳动体验,提高实践能力,从上学年开始,学校为每个班开辟了一块园地,种植花木蔬菜。请你为本班园地拟写一个名字,并阐释以此命名的理由。要求:园名有特色,有一定意蕴;理由合理;150个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同学小刚在学习了《芣苢》一诗后,用现代文还原了诗中的劳动场景。以下是片段写作的原稿:空气微潮,就连叶子上也有几滴晨露;太阳升起,光芒照在露水上显得更加明亮。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熟睡的人们在吆喝声中醒来。妇女们相继出了门,三五成群,相约去采芣苢。在不远处,她们发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芣苢,所有人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大步走向前,即刻采了起来。不一会儿每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妇女们用拳头轻轻捶打着腰间,可手里的动作却没停下,她们宛如金秋时节收割玉米的收割机,动作流利,很快地上就只剩下光秃秃的芣苢杆了。她们有的将芣苢夹在腋下,有的别在腰间,有的把衣襟掖在腰带间兜住,还有的将裙摆掀起塞进裤腰,总之,收获满满。回家的路上,她们言谈举止间无不流露出喜悦,偶尔与鸟鸣声一唱一和,奏出了最美的劳动之歌。小刚觉得画横线的句子不够好,于是修改为:敲门声打破了寂静,吆喝声唤醒了熟睡的人们。同学小清觉得改句更好,你同意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古代诗歌阅读(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题。君 子 于 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 ①曷:何时。②埘:在墙上凿洞做成的鸡窝。下文的“桀”是指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至,到来。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两章结构相似,跟《无衣》一样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B. “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久役未归,两句连读,深化了情感。C. 诗歌第一章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第二章则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D. “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的无奈。7.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内心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教考衔接)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8~9题。【甲】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乙】插田歌(节选)[唐]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注】 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B.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两句以田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C. 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D. 乙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郢中歌,轻声细语地唱和很像《竹枝词》。9. 如果说甲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乙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乙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练 芣 插秧歌1. ①“静”表示安静,重叠后表示非常安静,突出了艾草枯萎后的生命状态;②“薄”为少,重叠后表示很少,突出竹篮里采摘的野菊花数量之少;③“轻”意为动作轻,重叠后表示动作更轻,突出了蒲公英的孩子随风飞行之轻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能力。先理解词语的含义,“静”的含义是安静,修饰艾草,运用叠词后表示非常安静,展示了艾草此时的状态。“薄”的意思是少,这里来表明野菊花的数量,使用叠词后更能突出数量少。“轻”修饰动作,表示动作轻,叠词表示动作更轻,展现了蒲公英的孩子随风飞行的轻盈。2. 两个逗号分隔出三个短句,突出随着时光流逝,自己逐渐离开故土,使无奈伤感之情更强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句子使用逗号,将“望不见”的内容分隔开,进而突出其内容,“童年”“奶奶”表明了时光的流逝,“故乡”表示自己离开故土,使得表达的伤感之情更加强烈。3.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如三岁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见不到心上人度日如年的痛苦;“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汹涌,强调思念之深。【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先理解句子含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如三岁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一天未见表述为好像过了三年,表达了见不到心上人度日如年的痛苦;“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将“思念”比作“潮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潮水涌起”,强调思念的深刻。4. 示例:绿之源。“绿之源”意为绿的源泉。同学们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是绿色无公害、健康生态的,这体现了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师生生态环保意识、呼唤更广大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为目的。同时,绿本身就给人一种生机、有活力的感觉,象征着同学们的青春活力。源,有源头的意思,指水果蔬菜源自天然,给人美好的遐想。同时,“源”和“园”谐音,“绿之源”也可理解为绿色的园地。【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题干是要求为园地取名,注意园地种植花木蔬菜的用途,所以取名要和这一点有关联,不可随意,要有意蕴。命名力求新颖,不落俗套,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介绍名字的由来,尤其是需要与园地特色相结合,体现出园地的内涵,例如“绿”,既是绿色无公害、健康生态的,又象征着青春活力。5. 示例一:同意。①结构上,改成整句,与前文句式一致,对称整齐。②节奏上,整句节奏更明快,富有气势;③表意上,语意更鲜明,以“敲门声”“吆喝声”为开头,突出妇女们互相邀约采芣苢的情态;④语言上,“打破了”“唤醒了”带来韵律感。示例二:不同意。①结构上,原文的散句与前面的一组整句构成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灵活;②节奏上,错落有致,读起来更舒徐自如;③表意上,以“熟睡的人们”为主语,突出劳动主体,与后文“妇女们”贯通,行文更自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结构、节奏、表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6. C “第一章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第二章则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错误,第一章“如之何勿思”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第二章“苟无饥渴”则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7. ①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有人服役未归的现实也就更加牵引人的心绪;②居家人情不自禁要想,久授未归的人情形又会如何,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描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让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第三步,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8. B “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错误,应该是看管好饲养的鸭和鹅,提防它们来捣乱。9. 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一二句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美景中进行劳动自然是轻松的。五六句写到了农夫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蓑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可见其“轻松愉快”。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唐代巴、渝一带民歌,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 同学们,2023年新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变客观选择题为主观解答题,这也增加了同学们解题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解题呢?可以尝试下面的思路:①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②回顾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意义。③思考标点符号前后的文字信息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前后语句的关系判定标点符号的用法及意义。注意:用法效果,务必置于语境中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