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练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泉眼冒出泉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陶渊明最大的知己,始终是自然,书写自然山水,不在其形貌声色,而在于生命的张力及与它们的对话。姜夔写梅亦然。“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谦和。他说,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读其词,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亲切有味,缱绻有情……天地有意,万物含情,这种纯净默然的趣味,绵延古今。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B. 桃花花蕊头上是黄色的,底下的身子却是红色的,就像一个红色的小人带着一个黄色的小帽子。C. 父亲,我要像您一样,勇敢,坚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D.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__①__,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当然,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__②__,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建安骨”的根据。__③__,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骨”。4.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B. 你听音符的跳动声,叮叮——咚咚——,真好听。C. 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D.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做了深刻总结:“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写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体现了诗人把酒当歌的洒脱,又感叹了人生短暂的无奈。(2) 小芳走在归家的途中,看到炊烟袅袅升起,顿感平和宁谧。此时她联想到了《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三、 古代诗歌阅读(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苦寒行①(节选)[东汉]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②诗,悠悠使我哀。【注】 ①《苦寒行》: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②《东山》:《诗经·豳风》中的名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直写“太行”,交代行军地点,“北上”二字则表明行军走向,以此笼罩全篇。B. 第二句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上造成惊恐状态,避免了平铺直叙。C. “水深”以下八句节奏紧凑,展示行军意外受阻、栖宿无所等各个侧面,历历如画。D. 诗歌感情真挚,描述了诗人亲历的军旅生活,把政治家的说教寓于具体情景描写之中。8. (教考衔接)曹操本诗与《短歌行》都用“周公”之典,请比较其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东晋]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 ①虞渊:神话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②余迹:此处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句中的“乃”字暗示诗人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 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 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其五)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 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10.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练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1. B 文中加点的“像”和B项中的像均表示比喻。A项,表示情态;C项,表示比较;D项,表示列举。2. “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两个逗号连续运用表达的是姜夔的谦虚之言,凸显了姜夔谦和的品格,与整个文段语言的简洁、连贯和流畅相符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将“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分别叙述,可见这是姜夔谦虚的话,凸显了姜夔谦和的品格,与文段的语言相协调、连贯。3. ①原句都是短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②原句用“殷殷地”一词凸显了梅花想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③原句用“非……不可”双重否定加强了肯定效果,凸显了梅花让姜夔作诗词的坚定信念。【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看,原句使用短句,有节奏感,简洁明快。从内容看,原句使用“殷殷地”,表现了梅花想伸出枝头的殷切,凸显了梅花想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原句使用了“非……不可”的句式,运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进而表达出花让姜夔作诗词的坚定信念。4. C 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与C项中的引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转折;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表示总结上文。5. 示例:①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 ②没有这个骨干 ③盛唐气象不只有“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后文围绕“这艰苦”论述,可见建安时代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而“艰苦”与“解放”是不同的时代特征,应用转折连词,可补“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第②处,前文说建安风骨“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后文“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强调这个骨干的重要意义,可补“没有这个骨干”。第③处,前文说建安风骨对于盛唐气象的重要性,后文“还有丰实的肌肉”说明盛唐气象的形成不只有风骨,可补“盛唐气象不只有‘骨’”。6.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7. D “把政治家的说教寓于具体情景描写之中”错误,本诗没有政治家的说教。诗人通过白描手法,描写行军途中景色,表现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表达了当时的内心波动:登攀险坂的慨叹、瞻念故乡的怀思、担薪做饭的悯伤。8. 相同点:诗人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的事迹联系起来(或:借周公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同点: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同。①本诗:诗人以周公自比,寄寓着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②《短歌行》:诗人以周公自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展现宽广的政治胸怀。【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诗歌的情感和内容的能力。由注释②可知,《苦寒行》(节选)结尾,诗人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的事迹联系起来,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诗人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的事迹联系起来,以周公自勉,表达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之情。9. A “欲扬先抑”错误,“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10. 诗人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于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和太阳一起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是对夸父的赞美。“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用相关诗句阐明理由。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咏隐居耕读之乐,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全诗主要运用借古讽今手法,文笔自然,意蕴深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