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练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奇特瑰丽的想象,杜甫《登高》中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譬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诗人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1. 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给“文学短评”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仿写句子)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形式,结合本单元所学诗歌《短歌行》《琵琶行(并序)》,各举一个例子。要求:形式相同,内容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校文学社拟开展“致敬诗词经典,品析秋日佳作”诗评大赛。作为文学社成员,你准备积极投稿,打算撰写《登高》“说愁”的诗歌短评,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刚从北门走进大明湖,就被美景惊艳:远处的千佛山一片雾蒙蒙,湖畔的草地上是一层薄薄的白,中间的湖面上水汽氤氲,对岸的树木与高楼变得虚虚实实、亦真亦幻。虽然没有春的蓬勃,没有夏的热烈,没有秋的多彩,__①__。如镜的水,枯柳残荷,加上几座朱梁画栋的楼阁,自成格调。漫步湖畔,眼前的风景宛若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远处起伏的山构成了柔软的线条,湖面的薄雾则是恰到好处的留白。缺少文化底蕴的景观即使能给人心灵的震撼,也是短暂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还是文化。的确如此,__②__,这里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晏公庙纪念着“齐天贤相”晏子,南丰祠诉说着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为济南百姓做的好事,稼轩祠吟咏着辛弃疾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与人格魅力,秋柳园见证了王渔洋在大明湖畔写下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而此时,这些留下无数历史记忆的建筑,已完美融入北国的雪景中,在惟余莽莽的天地间默默不语。是雪增添了大明湖的厚重感,让穿行在屋宇之间的人们倍觉自己的渺小。我们不仅要对自然心生敬畏,__③__。4.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写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渲染茫无边际的落叶和奔流不息的江水,传达出一种悲怆之感。(3) 《琵琶行(并序)》中音乐经历了由“冷涩”到“凝绝”,再到“声暂歇”的过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三、 古代诗歌阅读(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与诸公送陈郎将①归衡阳李 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②。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江上送行无白璧③,临歧惆怅若为分。【注】 ①郎将:武官名。②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记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③白璧:《吕氏春秋》记载:“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衡山随着天色渐暗更显苍翠,一个“下”字凸显了衡山之高峻。B. “回飙”写出风大而疾,疾风席卷了山上的积雪,积雪如飞花般飞落洞庭湖。C. “拖金紫”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表现了诗人的赞美之情。D. 送别时无“白璧”相赠,表现了友人离别时诗人无法挽留的遗憾和不舍之情。8. (赏析诗歌人物形象)诗人用多种手法表现了陈郎将多方面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重简王明府①杜 甫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②。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当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因上一首诗寄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的朋友。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②薄寒:微寒。《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B. 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C. 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D. 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10. “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 先①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注】 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这里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架弦的格子。11. 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B. “天青垂水”中,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C. “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却有妙趣。D. “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12. (教考衔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练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1. 文学短评是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就其主题、风格、语言、结构等方面作出简要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文学评论形式。【解析】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概念和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下定义的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首先确定属概念,然后筛选文学评论的特点,按下定义格式整合信息即可。2. 示例:曹操《短歌行》中慷慨悲凉的语言风格(或:出神入化的典故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精彩绝伦的音乐描写(或: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考虑。根据题目要求要形式相同,内容相关。同时要对课文内容及艺术特色非常熟悉,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迁移。 “仿写句子”解题步骤:第一步,审句式。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仿句的句式要与例句保持一致。第二步,析修辞。分析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句的修辞手法要与例句保持一致。第三步,看要求。看清题目要求,仿写是另立话题还是顺着原先的话题。第四步,拟答案。依据仿写话题展开联想、想象,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3. 示例一:①《登高》善于以字传愁情。②如“万里”“百年”“常”“独”等。③可谓字字珠玑。示例二:①《登高》善于剪裁画面,在画面的拼接组合中传递愁情。②如首联通过选取风、天、猿、渚、鸟等意象。③描绘了一幅意境苍凉空阔、寂寥肃杀的深秋图,从而传达出诗人无限的愁情。示例三:①《登高》善于运用多样艺术手法,强化愁情的表达。②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映衬、视听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等。③将清冷肃杀的秋景与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情完美融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短评可写角度较多,可以针对内容主旨或人物形象写,也可针对形式之语言、技巧等写。短评写作不宜面面俱到,而宜聚焦一点写得充分具体,写出真知灼见。4.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远山和薄雾比作水墨画的线条和留白。A项,设问、借代,“江州司马”借代“白居易”。B项,比喻,将“满树的落雪”比作“春天盛开的梨花”。C项,夸张、拟人,以“四万八千丈”极言天台山之高,将天台山比拟为人,“倾”是拟人化的动作。D项,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借代,“管弦”借代“音乐”。5. 示例:①但大明湖的冬景毫不逊色 ②大明湖恰是一例 ③更要仰望我们璀璨的文化【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由上文“虽然没有春的蓬勃,没有夏的热烈,没有秋的多彩”可知,此处是评价大明湖冬季的景色;再由前后文“刚从北门走进大明湖,就被美景惊艳”“如镜的水,枯柳残荷,加上几座朱梁画栋的楼阁,自成格调……”可知,此处是阐述大明湖冬季的景色不亚于其他季节的景色,可补“但大明湖的冬景毫不逊色”。第②处,语段是用大明湖为例证明“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还是文化”这个观点,可补“大明湖恰是一例”。第③处,此处与前文构成了递进关系;再由前文“这些留下无数历史记忆的建筑,……倍觉自己的渺小”可知,大明湖承载着我们璀璨的文化,值得我们仰视,可补“更要仰望我们璀璨的文化”。6. (1) 示例一: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示例二: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7. C “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错误,“拖金紫”意思是陈郎将一家都披上铠甲。8.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陈郎将”比作“老人星”,意喻陈郎将像老人星一样,能够安邦定国。②“郎将一家拖金紫”赞扬陈郎将一家为国奉献的高义。③以孟尝君作比,赞颂陈郎将的贤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等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即金鱼袋和紫衣。孟尝君: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名田文。田文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他。田文宁肯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9. D “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错误,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避乱成都期间,而《登高》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滞留夔州期间。本诗早于《登高》而作;且《登高》中“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个“衣食不足”所能具体化的。10. ①照应前文“西南异”的天气变化,表现冬天之微寒。②运用典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暗示自己处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③正因为穷愁潦倒,所以才会在下文说“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天冷了,过冬的粮食还没有,此处为向王明府求取资助作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冬来只薄寒”,冬天来了,即使只是微寒,还是很伤害人。照应前文“西南异”的天气变化,表现冬天之微寒。“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运用典故,冬天即使只是微寒,还是伤害到了自己。“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天冷了,过冬的粮食还没有,所以才向王明府求取资助。 行李:旅行,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11. D “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是妇女春日装束,“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是指游春女子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12.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显得形象可感。②侧面衬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玉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运用侧面衬托,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 同学们,文学作品中常常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诗歌也不例外。古代诗歌阅读中经常会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想这类题目得高分,就记住下面的答题步骤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