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条件,唐诗也是如此。汉末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混乱的局面结束,华夏大地上终于迎来了繁盛、统一的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无比,财力丰富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这是唐诗繁荣的肥沃土壤,也是唐诗超越前代诗歌的有利条件。比如山水诗早在六朝就已相当繁盛,但谢灵运等山水诗人吟咏的只是江南一带的__①__,他们不能亲历黄河、泰山等__②__的山川,他们笔下的山水诗自然难以达到雄伟豪壮的境界。唐代就不同了,国家统一,__③__。李白可以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观,杜甫可以面对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更不用说岑参等人亲至西域,目睹雪山、热海等异域风光了。所以唐代的山水诗,无论是境界之阔大,还是风格之奇伟,都远远超越了前代诗人的同类作品。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对唐诗繁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还有唐代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2. (句式变换)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①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②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③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④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厉害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⑥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__A__。“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两句词,自然别有一番滋味,__B__。4.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写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夸张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这种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如今却是“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3)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行动、细节描写,展现词人独自一人的孤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抒发对无聊生活的感慨。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三、 古代诗歌阅读(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赤 壁 怀 古苏 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 ①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 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凸显曹军的雄壮气势。C.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D. 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东汉末期的霸主地位。8. (教考衔接)这首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借赤壁之战怀古,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 ①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郁孤台”虽是一座高台,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峙之感。B. 词中的“长安”是唐代都城,与“长安回望绣成堆”中的“长安”相同,“望”时的感情不同。C. “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颇富感彩。D. “鹧鸪”似鸡而小,啼声哀怨凄切,因此,古诗词中常用这一意象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10.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注】 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句,似询问,似埋怨,直抒胸臆,表达了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意绪。B. 上阕从视觉入手,写出芭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舒展的特点,衬托环境幽暗。C. 下阕笔锋转折,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辗转难眠的词人更加愁苦。D. 全词明白晓畅,借助双声叠韵、重言叠句,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12. (教考衔接)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到了“雨”的意象,请简要分析意象表达的情感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1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1. 示例:①青山绿水 ②雄伟壮观 ③幅员辽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指大好山河,可填“青山绿水”。第②空,语境突出山川的美丽和气势,可填“雄伟壮观”。第③空,语境突出唐代的疆土辽阔,可填“幅员辽阔”。 青山绿水:形容山水景色秀丽怡人。雄伟壮观:气势伟大美丽。幅员辽阔:指国家疆域辽阔。2. 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和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都对唐诗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主语中心语为“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然后将原语段中的短句“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还有唐代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变成主语的修饰成分,主语即为“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和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最后确定谓语和宾语,即“都对唐诗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短句变长句的解题步骤:一“定”,确定主干句。在几个短句中找到一个含主要陈述对象的句子作为主干句。二“合”,合并枝叶。将其他短句合理有序地加入主干句,使之成为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义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三“验”,是否为单句。检查变换后的句子是否为一个单句(找出主干成分),是否合乎逻辑和语法,是否与原来的短句表达的意思一致,原句相关信息是否遗漏,并力求表意明确、自然流畅。3. ①排比,“国力强盛无比……士人意气风发”结构相似,句意相关,突出了唐诗繁荣的社会背景。②比喻,将“国力强盛无比……士人意气风发”比作“肥沃土壤”,形象地揭示了社会背景对诗歌繁荣的培育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结构上看,“国力强盛无比,财力丰富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结构相似,句意相关,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国力强盛无比……士人意气风发”为本体,“肥沃土壤”为喻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 ②“情不自禁”改为“不由自主”。④“厉害的‘童子功’”改为“‘童子功’的厉害之处”。⑥删去“因为”。【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情不自禁”与“记忆”搭配不当,应改为“不由自主”;④“厉害的‘童子功’”与前文搭配不当,应改为“‘童子功’的厉害之处”;⑥“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句式杂糅,应删去“因为”。5. 示例:A理解体会至关重要 B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此处要表达的意思与“死记硬背”形成对比,由后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可知,此处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可补“理解体会至关重要”。B处,结合“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心中再次涌现出这两句词,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可补“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6. (1)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 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3)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7. D “最终确定了他在东汉末期的霸主地位”错误,“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并非说曹操占据霸主地位。8. ①苏辙诗怀古讽今,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发表议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当下国事的担忧,隐含对朝廷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②苏轼词怀古伤今,通过追慕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才能卓越、年少立功的伟绩,抒发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诗歌的用意的能力。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则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意。而苏轼“羽扇纶巾……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自身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9. B “词中的‘长安’是唐代都城”错误,此处指宋都汴京。10. 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词人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古诗词中的“鹧鸪”意象通常用来表达多种情感。①表达愁苦之情:鹧鸪的叫声被认为既响亮又哀婉,能够引起读者的悲伤情绪。②寄托羁旅之愁:鹧鸪的叫声也被用来表达游子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③反映历史沧桑:鹧鸪的叫声还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大事的变迁。④表达困难处境:鹧鸪的叫声也能传达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感受。11. A “直抒胸臆”错误,开头通过写芭蕉树“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触景伤怀)”。12. 同: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南渡后,借“雨”抒发了浓浓的凄苦愁思。异:《声声慢》(寻寻觅觅)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本词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及家庭的愁苦,但更多的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诗歌的情感能力。由注释“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可知,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南渡后,两首词都是借助“雨”,抒发了词人的无尽的哀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表现了词人的孤苦无依。“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本词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在敲打着“我”这“北人”的心扉,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怀念故土家园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