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一、 整本书知识1. 根据你对《乡土中国》中前三章的阅读,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 作者在《乡土本色》中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不同村落间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却彼此熟悉的结果。B. 作者在《文字下乡》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成为判断乡下人是否“愚”的标准。C. 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词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诉诸有形符号的文字和诉诸无形的声音,乡下人若要跨越时间之隔,必须借助词的这两种形式。D. 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中国的文字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即庙堂性社会的,若文字要下乡,就需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2. 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进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B.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C. 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D.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都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3. 下列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 )A. 《新唐书》中记道“愈闻恶之,乃上表曰:……表入,帝大怒”。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皇帝,被贬到潮州。B. 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写道:“据小子看来:争讼一事,任你百般强横,万种机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于己。所以《易经》说:‘讼则终凶。’世人若明此义,共臻美俗,又何争讼之有!”C. 《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D. 孔子指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4. 下列各项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观点分析文本,有误的一项是( )A. 《秦腔》中“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乡土本色》)B.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在村里懦弱,在家里强悍。这体现了二诸葛的“道德性”在乡村和家庭两个不同格局里的伸缩性。(《系维着私人的道德》)C. 《祝福》中成了寡妇的祥林嫂逃到鲁镇做工,后来婆婆找上门,取走她的工钱,并逼她改嫁。这体现了作为事业社群的家的主轴是在婆媳之间。(《家族》)D. 《哦,香雪》中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女学生交换一个自动铅笔盒的行为,体现出社会变迁中来自乡土社会的人只是依着欲望去行事。(《从欲望到需要》)5. 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以及从熟悉得到的信任来进行的,法律并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B. 许多沿用至今的老地名,比如“李家院子”等,其实反映了农民和土地的依附关系,乡村里的人口是附着在土上的,不太有变动。C. 中国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D.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是通过文字向一套已有的生活方式学习;但乡土社会中的“习”,却并不必然靠文字实现。6. 根据《乡土中国》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第一至三篇是从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篇是从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九至十一这三篇从________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九至十一这三篇在阐释乡土中国的特点时,又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的。与标题《乡土中国》有必然联系。7. 下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的内容框架图,请在其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点,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⑥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⑧来发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使乡村短视频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__A__,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__B__,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感,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10. 文中加点的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任选一组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 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2) 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他们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 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13. 下列对材料一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1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B. 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C. 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D. 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之中。15.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B.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16.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1. C “乡下人若要跨越时间之隔,必须借助词的这两种形式”错误,从时间格局的角度看,乡下人不需要文字来跨越时间之隔,他们有语言就足够了。2. A “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错误,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3. A “无讼”其实就是没有人破坏礼治秩序,大家始终尊“礼”,服“礼”。而“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皇帝,被贬到潮州”与“礼治”无关。4. D “只是依着欲望去行事”错误,这是乡土社会中的人在社会变迁中走向理性的“需要”,香雪换铅笔盒的行为是源于对知识的自觉的“需要”。铅笔盒不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信念与力量。香雪有机会接触到的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动的社会,原来的文化并不能带来生活的满足。香雪除了对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还有更高的精神需要的追求。开始注意到对生存条件本身的改变,这自觉的生存条件就是需要。她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需要了,这体现进步。5. C “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错误,原文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6. 经济 文化 社会关系 社会规范 政治角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整本书的内容的能力。《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方面。全书主要探讨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第一至三篇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篇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九至十一这三篇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7. (1) 家族 (2) 长老统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整本书内容的能力。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8. 示例:A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B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的情况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可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B处,“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烟火气息”说的是乡村短视频内容,都能展现乡村面貌,“让人们看到”的首先是乡村面貌,可补“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9. ④改为: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乡村短视频博主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⑧改为:来呈现(或:展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改为: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句式杂糅,应改为“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⑧“发现……面貌”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发现”改为“呈现”或“展现”;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搭配不当,应改为“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10. 示例一:“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示例二:“喂饱”指让对方吃饱,而“抚慰”的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也让心灵得到安慰,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筹备”和“准备”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的不同点,“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一般用于重大的事情;而“准备”多指一般行动。此处是说“筹备年货”这件事,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作者一家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春节的感情,体现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喂饱”与“抚慰”,前者通俗,口语化,而后者更文雅,有书面语特点。此处说“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除了食物的满足,更侧重精神和心灵的满足。从情感角度分析,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11. 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地道的生活语言,舍弃了官方正式的书面语言,“自己家的”“父母和亲戚的”“好货”和“备上”等词语极富口语化色彩,“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更是大家熟悉的交际口语,生活气息浓重。同时选择散句,表达自然,贴近实际,如话家常。从情感上分析,更能表达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更亲切温馨。12. (1) 句“像”表示举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2) 句“像”表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1) 句中的“像”表举例,“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是所举的事例,“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2) 句中的“像”表比喻,“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本体是春节喜庆团圆的氛围,喻体是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13. C A项,“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B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团结”的特点。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比较两者。14. C “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是递进关系。15. B 这段话是欧阳修游醉翁亭时所绘美景,与“乡土社会”特征无关。16.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②接着从“不流动”“地方性”“熟悉”“信用”四个角度来论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③最后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读者结合当下现实进行思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提出观点。第二段讲的是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第三段讲的是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第四段讲的是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第五段讲的是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第六段讲的是乡土社会的“信用”问题。最后一段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17. 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进入新世纪前后……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等,分析概括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