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4练 劝学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以为轮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合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
B. 故木受绳则直(经过墨线比量)
虽有槁暴(晒干)
C.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D.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声非加疾也(劲疾)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山行六七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D.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和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3) 《论语》中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注】 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9. (准确断句)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
B. 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属和石头,又指用来镌刻文字、颂功记事的钟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
C. 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神的总称”,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
D. 矫首,文中指抬起头,和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 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 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D. 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在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治学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练 劝学
1. C A项,“”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B项,“知”同“智”,见识。D项,“生”同“性”,天性。
2. B 槁:枯。
3. B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做的善事。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 B A项,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B项,风雨,古今义相同,都指自然界的风和雨。C项,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D项,寄托,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 B 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对象。C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了”。D项,代词,它/助词,的。
6. D D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
7. (1)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重点:第一个“于”、第二个“于”、“为”、状语后置句)
(2)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重点:“疾”“彰”)
(3)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重点:“善”“神明”“得”“圣心”)
(4) 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重点:“骐骥”“驽马”“驾”“舍”)
(5) 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重点:“跪”“寄托”“躁”)
8. (1)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 ADF “顾”为动词,后接宾语“所由来”,结构完整,应在“来”后断开;“杳然”和“远”都是形容词,根据句意判断,这里说的是学习活动走过的路的情况,由“则”领起,应在“远”后断开;“以”是因为,介词后接宾语“其”,指学习的路,后面的“之”与“其”是同指,且“之”作“懈”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答案为ADF。
10. D “意思相同”错误,“矫枉过正”中的“矫”是“矫正”的意思。
11. D  “整散结合”错误,第五段只有整句,没有散句。
12. (1)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重点:“上”“下”、定语后置句)
(2) 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重点:“则”“无以”“懿德”)
13. ①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③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论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黄钟之声,指周朝时期的一种钟声,以其高亢、淳厚、悠长的音色声名远播。被褐:穿着粗布短袄,谓处境贫困。庠序:古代的乡学,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寤寐:醒和睡,文中指睡眠。徇飞: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修翼:修理、整治翅膀。
【材料二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所以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所以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袄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起始的地方,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理、整治翅膀一定能有所收获;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是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2023年新高考将原来的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加了答题的区分度,也给同学们解题设置了障碍。而断句题的分又非拿不可,怎么办?下面的解题思路可以帮到同学们。
首先要浏览原文不加标点无停顿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动词,从而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接着再到句中进行具体地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的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是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与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