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5练 *师说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或师焉,或不焉
D.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 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C. 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B. ①③④/⑧⑦/②⑤⑥
C. ③④/②⑥⑤/①⑦⑧
D. ③④/②⑥⑦/①⑤⑧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小学而大遗
D. 圣人无常师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师说》以贻之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或师焉,或不焉
6.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师说》中,韩愈对“____________”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了观察,发现了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_”的奇怪现象,通过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2)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材料二: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师达而有材”与“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含义相同。
B. “圣人生于疾学”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含义不同。
C. “神农师悉诸”与“吾师道也”(《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D. “此五帝之所以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含义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因此提倡要尊奉圣人,不计较圣人的贵贱贫富。
B. 材料一以“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两组比喻,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学者不能“不化不听”的观点。
C. 材料二举圣人贤者们从师学习的例子,与《师说》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必要。
D. 材料二末段提出,人应该学习,否则就辜负了上天造就人时所赋予人的耳闻、目见、口言、心知等禀性。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学习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练 师说
1. B A项,“受”同“授”,传授。C项,“不”同“否”。D项,“具”,同“俱”,全、皆。
2. C 常:固定的。
3. A ①③④名词作动词;②⑦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4. D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D项,圣人,古今义相同,都指“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5. C C项,均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A项,介词,向、跟/介词,对于。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他。D项,代词,他们/句末语气词,不译。
6. A 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7. (1)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重点:“是故”“其”)
(2)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重点:“惑”“小”“大”“明”、宾语前置句)
(3)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重点:“相若”“卑”“羞”“谀”)
(4)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重点:“之”“不齿”“乃”)
(5)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重点:“必”“贤”“攻”)
8. (1)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9. AEF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都是判断句,应在各自的主语“忠孝”“显荣”后断开;“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与“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应各在其后断开。故答案为AEF。
10. C “含义相同”错误,“神农师悉诸”中的“师”,以……为师;“吾师道也”中的“师”,学习。
11. A “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曲解文意,原文“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意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尊奉圣人”错误,文中指尊奉老师。
12. (1) 先王的政教(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重点:“莫”“于”、状语后置句)
(2) 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并且不伤害(破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重点:“全”“败”“是”)
13. ①学习能够使人懂得理义,显名安身,得偿所愿。②学习能够使人天性通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和材料二“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分析概括即可。
  悉诸:传说中神农氏的老师,约生活于公元前27世纪。大挠:又作“大桡”,传说为黄帝史官,《五行大义》称其始作甲子。伯夷父:也叫“伯夷”,是上古著名贤人。伯招:相传为帝喾之臣,帝喾曾向其问道。子州支父:传说中的古代隐士,道家前身。大成贽:又作“大成执”“大成挚”。传说中夏禹的老师。咎犯,指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的舅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王的政教(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子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君主、父母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子女、臣子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了。因此,应召前去教育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执教的人不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被尊重,不也差得太远了吗?求学的人凡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材料二: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贽为师,汤以小臣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没有达到帝那样尊贵,智慧没有达到圣明的境界,却想要不尊奉老师,这怎么能达到呢?这正是五帝废绝,三代不可再现的原因。
况且,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大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能使人天性通达。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并且不伤害(破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