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6练 反对党八股(节选)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小郑、小武、小杨、小王在一起聊天。小郑说:“我可以准确地猜出你们家里有几兄弟。”小武等人似信非信。“你猜我家里有几个兄弟?”小武说。小郑毫不犹豫地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真是信口开河,你根本没有猜中。”小武失望了。“那你说说看,你家有几兄弟?”“三兄弟。”“对呀,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有三兄弟,孤独在一枝上,即孤独在你们家中嘛!”这时,小武改口说:“不!__①__,你猜错了!”“我没猜错。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你家应当是三兄弟,但是孤独下去一个,因而只剩下两兄弟了。”小王接着说:“不对。你仍是猜错了,小武是个独生子呀!”哪知小郑仍然沉着地说:“谁说我猜错了。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他家本应是三兄弟,可是__②__,所以只剩下他这么一枝了。”小杨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小郑,你还是猜错了,他们都在骗你,小武家里一共有四兄弟呢!”这时候,小郑仍然不动声色地说:“我怎么没有猜对呢!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他家本应是三兄弟,后来在桃园的另一棵树上又长出了一枝,这样就成了四兄弟了。”小郑的回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武说:“__③__。”“对!这就是相面者的把戏。”小郑说。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相面者的把戏是将一个句子做灵活的解释,请简要分析这种灵活解释是如何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毛泽东的文章大部分是论说文,是写给中国的老百姓或党的中基层干部看的。所以,搬出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证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这个典不一定客观存在,但它的故事__①__,蕴含的道理颠扑不破。如七大闭幕词这样重要的文章,不但简短得只有千余字,而且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真是一典扛千斤。他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文学故事当哲学、军事教材来用,__②__,生动活泼。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这样来阐述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孙悟空在他笔下,一会儿比作智慧化身,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会儿比作敌人,跑不出人民这个如来佛的手心。1938年4月在抗大的一次讲话中,他还从唐僧的坚定、八戒的吃苦、孙悟空的灵活概括出八路军、新四军的“三大作风”。这样重要的命题,这样大的方针,他都能从典故中__③__,从容化出。所以,他的报告总是听者云集,欢声笑语,毫无枯涩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进了现实,把实践融进了理论。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将其改写为三个短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这样”一词,说说二者表意、用法上的不同。
(1) 这样就成了四兄弟了。
(2) 这样重要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概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B. 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C. 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D. 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7.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虽然“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B. “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C. 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概率。
D. 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8.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B. 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C. 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D. 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9. 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了“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练 反对党八股(节选)
1. 示例:①我家只有兄弟俩 ②他命中孤独 ③我看你还是相面去吧(或:你好像个相面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结合“我没猜错。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你家应当是三兄弟,但是孤独下去一个,因而只剩下两兄弟了”,可补“我家只有兄弟俩”。第②处,结合“小武是个独生子呀”“他家本应是三兄弟,可是……,所以只剩下他这么一枝了”,可补“他命中孤独”。第③处,结合“对!这就是相面者的把戏”,可补“我看你还是相面去吧”或“你好像个相面的”。
2. ①利用词语的语义不同,对同一个语句做出不同的解释。比如在语境中将“孤独”解释为“聚集”“去世”等不同的意思。②利用句子的结构不同,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做出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是将两句话中的数字相加,有的是相减,有的是构成承接,有的是两句话形成转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的能力。由“对呀,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有三兄弟,孤独在一枝上,即孤独在你们家中嘛”“我没猜错。我不是说‘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嘛,这就是说,你家应当是三兄弟,但是孤独下去一个,因而只剩下两兄弟了”可知,将“孤独”解释为不同的含义,使得语句有了不同的解释。由“他家本应是三兄弟,可是……,所以只剩下他这么一枝了”“这就是说,他家本应是三兄弟,后来在桃园的另一棵树上又长出了一枝,这样就成了四兄弟了”可知,赋予两个句子之间不同的逻辑关系。
3. 示例:①家喻户晓 ②深入浅出 ③信手拈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对故事的熟悉程度,可填“家喻户晓”。第②空,语境指的是“故事”的特征是浅显,“哲学、军事”则相对深入复杂,可填“深入浅出”。第③空,语境强调典故运用得熟练,可填“信手拈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4. 1938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进行了一次讲话,他概括出八路军、新四军的“三大作风”,这些作风是从唐僧的坚定、八戒的吃苦、孙悟空的灵活概括出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主干“他概括出八路军、新四军的‘三大作风’”,把修饰成分“1938年4月在抗大的一次讲话中”“还从唐僧的坚定、八戒的吃苦、孙悟空的灵活”改写句子形式,分别为“1938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进行了一次讲话”“这些作风是从唐僧的坚定、八戒的吃苦、孙悟空的灵活概括出的”,按照一定语序进行整理即可。
5. (1) 中的“这样”意思是“像这样、如此”,作代词,指代前文内容,对上文作总结。(2) 中的“这样”意思是“这么、非常”,表示程度,作副词修饰“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1) 句“这样”是对前面情况的总结,指代了前文内容,可解释为“像这样、如此”。(2) 句“这样”是形容“重要”的程度,是副词,可解释为“这么、非常”。
6. B A项,“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错误,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C项,“‘官场文章’并不科学”错误,由材料二“‘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可知,不科学的是“官场文章”的提法。D项,“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可知,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7. B “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错误,由“‘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可知,“党八股”这种现象没有绝迹。
8. C “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错误,由材料二“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可知,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是想与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的“官样文章”作对比。
9. 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了“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②反面强调了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文章作者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中相关词语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原文“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分析即可。
10. ①材料一侧重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和危害;②材料二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材料侧重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