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练 家乡文化生活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见孝感·鉴时光》是德阳市旌阳区融媒体中心为辖区孝感街道拍摄制作的一条短视频。该作品采用独特的声音叙事手法,通过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声音,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深刻变化。创作初期,他们一直寻找这里可以让人共情的元素符号。经过不断寻找、探索,他们认识到,乡音是故乡最为动听却又难以复制的标志,于是将乡音作为视频的识别元素。视频中动车的声音,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写字楼里键盘敲击、信息传输的声音,庆祝成功的欢呼声,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脉动;田间的虫鸣声,村民的欢笑声,村口老者给孩子们讲述故事的声音,孩子们采摘水果充满丰收喜悦的声音,还有外来露营游客的欢乐笑声,让人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到故乡的怀抱。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中华大地上一座小城每天发生的平凡事,记录生活在这里平凡的你我他,期待受众在诗意、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与现代、古朴与风尚交融的时代风景。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富表现力,请分析其结构及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记录生活在这里平凡的你我他”一句中的“你我他”,如果换成“每一个人”,就不如原文的更恰当,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__①__?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牛奶等;加强锻炼,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可提升记忆力。实验证明,__②__,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而且,与单纯的重复学习相比,人们如果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被称为“测试效应”。此外,__③__。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小明在做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小明奶奶提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现代文阅读Ⅰ(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止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的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B. 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C. 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D. 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 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 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8.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B. 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C. 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D.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9.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农牧并重农耕A. 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 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 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 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10. 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题。淮安位处苏北平原,东近大海,西接皖北,北通齐鲁,南望吴越,自古以来一直是物华天宝之地、钟灵毓秀之区。境内河湖水系密布,古淮河与大运河在此交汇,历代均视为扼守南北要冲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漕运枢纽、治水中心。汉代以降,淮安地区人文荟萃,名士豪杰辈出,在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不愧人杰地灵之誉。凡此种种,赋予淮安以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淮安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是今天淮安人引为自豪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淮安历史文化学(以下简称“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淮安地方文献研究。历代与淮安有关的文献资料数量极多,包括史书、方志、诗文、笔记、碑刻、档案、舆图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今天研究淮学的主要基础,相关史料的搜集、校勘和考证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相关文献总量很大,卷帙浩繁,除了已经出版的重要典籍,今后还可在一些较冷僻的史料以及海外资料、图画和旧照片的搜集上多下功夫,进一步充实地方文献的宝库。二是淮安地区历史与漕运、水利、军事、经济、盐务等专门史研究。古代淮安名称多变,辖境范围时常调整,历史沿革复杂,有很多内容需要仔细探究。更重要的是,淮安长期承担漕运中心、治水中心、军事重镇、盐务管理中心等职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漕运、水利等专门史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对象。淮安历史研究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尤其值得关注,就是与淮安有关的历史名人研究。淮安地区盛产名人,代有英贤,如汉代的韩信、枚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琳、步骘、鲍照,唐代的赵嘏,宋代的梁红玉,明代的吴承恩、沈坤,清代的阎若璩、吴鞠通、边寿民、关天培、刘鹗,近代的周恩来、周信芳、罗振玉、郎静山、周作民,其中包含军事家、政治家、学者、作家、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等不同类型,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足以令其他地区艳羡惊叹。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曾经在淮安地区做官、寓居,如宋代的米芾、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同样也与淮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些名人是淮安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三是淮安地区古代城市、建筑、园林及文物保护研究。淮安古城建城的时间超过1600年,历代修建的衙署、宅第、寺观、园林、会馆、桥闸、陵寝等建筑物也尚有一些遗物、遗址留存,例如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署、文通塔、镇淮楼、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清江文庙、涟水月塔以及若干寺观祠庙、名人故居,这些建筑和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物质遗产,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是淮安地区文学、书画、戏曲、烹饪、宗教及民俗艺术研究。淮安是文艺昌盛之乡,先辈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枚乘、枚皋父子的汉赋,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文章,唐代诗人赵嘏的诗,明代大文豪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清代女作家邱心如的弹词《笔生花》,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诗文作品传世,仅府志、县志中《艺文志》所载就已经非常可观。此外,淮安在书画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名家名作不断涌现;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准,京剧与淮剧、淮海戏等地方戏种都曾经鼎盛一时。淮安又是淮扬菜的诞生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烹饪水平出神入化;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有较大的特色。以上内容大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上淮学四大分支领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叉,互为倚助,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往往还有赖于不同学科的融合互补。淮安历史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处于南北分界线上,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包容性。未来淮学研究应该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宏观视野与微观探究并重,既充分认识淮安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与徽州、扬州以及运河沿岸其他地区展开比较研究,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具体学术研究的开展可采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与民间学术团体自发组织相结合的形式。研究者的范围不限于本地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应该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建立国际性的淮学研究会,定期出版学术刊物,举办国际研讨会,吸引更多的外地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通过政府、学界和民间共同努力,积极倡导、宣传,扩大淮学的影响,做到“立足于淮,辐射全球”。淮学不是故纸堆中的旧学问,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学科。从大处说,通过对淮安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推陈出新,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从小处说,对于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贾珺《应许世上有“淮学”》)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淮安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淮安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B. 淮安历史名人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影响广泛,他们是淮安的骄傲,其丰功伟绩值得后人景仰,是开展淮学研究的宝贵财富。C. 淮安地区的衙署、文学、书画、戏曲、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D. 淮学是现实意义很强的新学科,它对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淮安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推动文化产业意义重大。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淮安地方文献资料数量很多,它是研究淮学的主要基础,需要做好相关史料的搜集、校勘和考证工作。B. 淮安的古代建筑和园林,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物质遗产。C. 淮学四大分支领域,相互交叉、相互倚助,只有依赖不同学科的融学互补,才能取得淮学突破性的成果。D. 淮安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且与大运河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属于典型的“水文化”。1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淮学”范畴的一项是( )A. 明朝胡丹凤的刻印图书《漂母祠志》,采辑古今有关漂母的事迹诗文,共计七卷,包含纪实、艺文、古迹等。B. 淮安楚州出土的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碑文共七行153字,内容为祈求国祚无穷、三宝永隆、家口平安。C. 淮安市区的清晏园,拥有“江淮第一园”美称,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府署园林。D. 淮安地区的文学、书画、戏曲、烹饪、宗教等引起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等人的热切关注。1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某校开展“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李然同学所在组确定以“弘扬西游文化,唱响西游品牌”为研究主题。请结合本文所述,概括助力研究开展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练 家乡文化生活1. ①结构:文中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分句中先通过列举以突出声音元素之多,然后通过短语“让人感受到”或“让人回到”,将这些声音同家乡人的情感勾连起来。②表达效果:突出了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声音元素和家乡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化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结构和表达效果。2. ①“每一个人”是泛指,比较客观,“你我他”在语境中虽然也是泛指,但作为人称代词,它们还有确指的语义。②泛指有距离感,确指则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产生亲切之感。③通过“你我他”的确指,还可以增强阅读者的情感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审清原句与改句的异同点,从意思表达、句式、修辞、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3. 示例:①怎么做才能提升记忆力 ②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③可以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后文“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主要回答了如何提高记忆力,可补“怎么做才能提升记忆力”。第②处,后文“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是比较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效果,可补“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第③处,后文“记忆宫殿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是在介绍记忆术,通过它们可以提高记忆力,可补“可以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4. 与单纯的重复学习相比,如果人们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这被称为“测试效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果……那么……”关联词连接的分句主语不一致,应将“如果”放在“人们”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被称为‘测试效应’”缺少主语,应在前面加“这”字。5. 示例:①注意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②进行适当的锻炼,不要长时间坐着。【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语段要点、提建议的能力。文段主要介绍了提高记忆力的几种方法,一是营养均衡,二是适当运动,三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四是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题干要求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要注意奶奶的年龄和生活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6. A “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误,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是“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7. C A项,“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误,同时“导致”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B项,“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误,由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知,游牧业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D项,“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8. B 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A项,说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B项,表明此处既有原始农业也有畜牧业,能够证明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C项,指长城以外是游牧业,表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项,表明此处既适宜耕种,也适宜放牧。9. D “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由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知,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10. ①人类掌握了驯化动物的技术;②出现了金属工具;③出现了马;④气候变得干冷。【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成为他们的舞台”和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知,马的出现、驯化动物的技术和金属工具的出现对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正是冷期的出现……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知,气候变得干冷对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11. C “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错误,“衙署”,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原文是“大多属于”。12. A B项,“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错误,原文表述为“这些建筑和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C项,“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错误;D项,没有因果关系。13. D 毕飞宇等人关注淮学,不属于淮学范畴。14. 首先阐述淮学的学科基础(产生条件),其次指出淮学的研究范围,接着指出淮学的研究策略,最后揭示淮学的研究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凡此种种,赋予淮安以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可知,首先阐述淮学的学科基础(产生条件),由原文“淮安历史文化学(以下简称‘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可知,其次指出淮学的研究范围,由原文“具体学术研究的开展可采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与民间学术团体自发组织相结合的形式”可知,接着指出淮学的研究策略,由原文“淮学不是故纸堆中的旧学问,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学科……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可知,最后揭示淮学的研究意义。 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题,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15. 一是加强西游文化的地方文献、历史名人、建筑园林、文学书画等研究,并推进融合互补。二是认识到淮安西游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和其他地区的西游文化开展比较研究,扬长避短,兼收并蓄。三是成立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与民间学术团体自发组织相结合的西游记学术研究会,加强学术研究,扩大西游文化的影响力。四是加大对西游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使之成为淮安城市宣传招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