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7练 拿来主义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公开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余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__A__,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②经过故宫文物修复师精心还原青铜器、钟表、织绣等文物,让看得见的文物能展现看不见的历史。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而这样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
历史和文化不仅关乎过去,更__B__。历史文物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故事、思想智慧、价值理念能够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③帮助人们回味、触摸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连接历史与未来。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表述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材料一: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材料二: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考试。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像”,表示比较,“我”因为衣履破碎,与乞食者相比较,用于描述两者间的相似度。
B. 材料一中的“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
C. 材料二中的“不过”,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相同。
D. 材料二中的“还”,表示“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
4. 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材料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蹈《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
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
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
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
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
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
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
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
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
B. 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
C. 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
D. 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给观众带来精神力量。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
B. 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C. 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
D. 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8.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
B. 《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
C. 《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
D. 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
9.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教考衔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那么,你认为如何“拿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练 拿来主义
1. 示例:A将历史记忆沉淀其中 B关乎现在与未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此处是“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的前提,再结合“文物能展现看不见的历史”可知,此处是指文物中渗透着历史记忆,可补“将历史记忆沉淀其中”。B处,此处和“不仅关乎过去”为对照句,则应是更“关乎……”,结合后文“历史文物让……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连接历史与未来”,可补“关乎现在与未来”。
2. ①删去“超”或“余”;②删去“经过”或“让”;③“回味、触摸和体悟”改为“触摸、回味和体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超……余”成分赘余,删去“超”或“余”;②“经过……让……”结构混乱,滥用介词导致成分残缺,删去“经过”或“让”;③“回味、触摸和体悟”语序不当,应“触摸”在先,“回味”在后,最后是“体悟”,改为“触摸、回味和体悟”。
3. C “表示转折……跟‘只’相同”错误,“不过”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跟“仅仅”相同。
4. ①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诘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会,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句中以四个“还不知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内容铿锵有力,“我还不知道”表面是谦虚,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语言幽默,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5. 第一处,表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号,表明“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第二处,表示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此处的省略号表示的内容为“还不知道”的东西,表明“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且慢!我们再谈谈。……”,此处的省略号表示可能要谈的内容,如谈狗和人的不同,谈“狗不如人”,谈人的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可是狗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的批判。
6. C “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以偏概全。由原文“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可知,《唐宫夜宴》的“出圈”还依靠将诗、书、画、乐、舞融合为一体传达给当代观众,不仅是凭借舞蹈和表演的融合。
7. A “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曲解文意,原文“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并未提及中国古典舞能否复原中国古代舞蹈。
8. D “短视频平台”体现“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中国古典舞《丽人行》的广泛传播体现出跨媒介叠加效应。A、B、C三项都未涉及“跨媒介”。
9. ①总体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国风舞蹈火爆“出圈”的现象并启发读者思考,接着从舞蹈的独特优势、跨媒介表达、持续创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国风舞蹈表现惊艳、迸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体原因。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第一段将国风舞蹈比作明星,生动地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大放异彩;如举例论证,在分析精彩舞段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彰显传统文化气质时,以《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作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主要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有时还包括论证语言特点。本文的特点主要是前两个。分析论证结构要先总体概括,然后分析思路。分析论证方法要先给出术语,再举出例子稍加分析。
10. ①继续借鉴、吸收传统戏曲和武术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部分,持续创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②利用跨媒介的优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吸引更多的关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拿来”即“借鉴”然后“创新”,从文本中提取关于这两个关键词的信息加以概括。文本第一个小标题部分可以概括出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文本第二个小标题部分可以概括出利用跨媒介的优势。
第18练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 示例:A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 B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可知,本处意在强调阅读巨著的热忱,可补“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B处,由“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可知,本处意在强调写作的先后顺序,可补“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
2. ①删去“造成的”;②将“你”和“如果”互换位置;④将“诠释字义与句子”与“找出共识与主旨”互换位置。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赘余,“造成的”赘余,可直接删去。②语序不当,“你”只做“先读前一位的作品”的主语,故应位于关联词“如果”之后。④不合逻辑,应先说“诠释字义与句子”,再说“找出共识与主旨”。
3. 示例:①融会贯通 ②急于求成 ③真才实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把资源融合起来,可填“融会贯通”。第②空,语境描述的是“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的社会氛围,可填“急于求成”。第③空,语境强调要有真正的才学,可填“真才实学”。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急于求成:急于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实在的学识。
4. 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主干:“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再把“文化”的定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能够参与社会建设”“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注意添加必要的主语“文化”。最后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
5. ①设问: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深刻阅读作用的效果;②比喻:连用四组比喻,把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先问“听听‘好声音’……名篇巨著吗”,后答“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自问自答,设问的使用有提请注意、引发思考的作用。“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本体是“经典作品”,喻体是“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丰富感受和想象。连用四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6. B A项,“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对三种记笔记方式进行比较。C项,“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举唐弢先生的事例是为了佐证作者的观点,且材料一第三段“大凡读书……就难免要吃亏”并未与其他阅读方式进行比较。D项,“《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非文学书按照文学书的读法去读会出现“真的错处看不出来”的问题。
7. D “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错误,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再列举多种读书方式,最后通过“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一句进行总结。
8. B A项,适合证明“各书各读法”,而且是文学书被拿来进行非文学书的读法。B项,从“换”中读出关于当铺的起源和组织信息,是研究古代经济的人的读法,属于“各人各读法”的佐证。C项,适合证明熟读的重要性。D项,适合证明读书和写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9. ①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②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材料侧重点的能力。由“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个A、B面……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年纪大后记忆力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可知,材料一侧重谈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由“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知,材料二侧重谈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
10. ①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②可以运用“各书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③还可以运用“各人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的服饰特色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都不妨记录下来”可得出第一点;由“何谓各书各读法?……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得出第二点;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得出第三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