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练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__A__,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①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阅读一本书造成的。但还不止如此,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读懂自己所挑选的第一本书,用不着再读其他相关的著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__B__,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②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你如果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③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④我们说过文章的脉络有助于找出共识与主旨,诠释字义与句子。而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⑤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尤其是阅读哲学书时,因为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在小说与戏剧中,这就比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单独阅读。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__①__,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认真地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__②__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的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__③__,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4.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理清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A、B面,最初的记录最好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力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话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摘编自杨义《读书的启示》)材料二: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有时候不厌百回读,有时候一看就丢了,有时候略观大意,有时候又细细地读,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解释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诮,有时候亦可以不识字,有时候要信古,有时候要疑古。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举如下例证:《楚辞》中的《天问》,原是屈原呼天自诉,以抒发其愤懑的话;王逸注所谓“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是说得很明白的。却是戴震的《屈原赋注》,于《天问》一篇,处处用天文学来注解,满纸“赤道”“冬至”“夏至”“北极”“南极”一类的话。《天问》本是文学作品,戴震把它当天文书看,这真是戴了“汉学家”眼镜去读一切的书,是大错而特错了。再有本非文学书,而被人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因此真的错误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记·儒林传》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这一段文字固然很整齐,但事实是子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卫”云云,只顾行文便利,毫不管事实不符。原来《史记》本是一部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在事实真确,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记》如此说,已失去了史的价值。不过读的人多数还是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所以真的错处看不出来。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譬如《诗经》,《诗经》只是《诗经》,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读《诗经》的人不止一种,那么读法也不能一样。《诗经》本身虽然是诗歌,但是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政治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文字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植物学的人也要拿它参考。如《周南》中的《汉广》第一章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读起来,是赏鉴它情感的温柔及艺术的优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学的人读起来,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的“思”字是一个助词。在研究社会学的人读起来,就当注意于这篇诗是男女恋爱的诗,而和古代的婚姻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研究政治学的人看起来,就当从这篇诗去考察周初的礼教和南方风俗的关系是怎样。(摘编自胡怀琛《怎样读古书》)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义先生认为记读书笔记要有关注的“点”,不同的关注点会出现不同类别的笔记的内容,其中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需要大力提倡。B. A、B面笔记法的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类研究问题的各种类型材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问题研究,实现相互参证,给后续研究提供很大的便利。C. 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而无法回想起一个材料的出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查找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员但没找到,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D. 《史记》是历史学著作,所以应该按照非文学著作读,着眼于其所记载的事实,可见中学教材里出现的《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7.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意在证明书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读书。B. 材料一在论证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时,除了列举记笔记能提高阅读效果的实例,还引用了多则名人名言进行论证。C. 材料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论证结构严谨,论证过程严密,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每一个重要观点都通过列举详细的文献实例进行印证。D. 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证明读书要因书而异,因人而异。8.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书“各人各读法”观点的一项是( )A. 唐人聂夷中《咏田家》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宋人《学斋占毕》引经据典,根据很多历法知识说,二月里绝没有新丝可卖。B. 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这句话结合唐人小说可知,唐代酒铺也做当铺生意,至少可以作为研究当铺起源的材料。C.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魏略·儒宗传·董遇》又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D. 郭沫若剧本《屈原》原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在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儿了。”9. 两则材料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同学拟定三条阅读《红楼梦》的读书建议,每条建议写出具体方法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练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 示例:A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 B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可知,本处意在强调阅读巨著的热忱,可补“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B处,由“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可知,本处意在强调写作的先后顺序,可补“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2. ①删去“造成的”;②将“你”和“如果”互换位置;④将“诠释字义与句子”与“找出共识与主旨”互换位置。【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赘余,“造成的”赘余,可直接删去。②语序不当,“你”只做“先读前一位的作品”的主语,故应位于关联词“如果”之后。④不合逻辑,应先说“诠释字义与句子”,再说“找出共识与主旨”。3. 示例:①融会贯通 ②急于求成 ③真才实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把资源融合起来,可填“融会贯通”。第②空,语境描述的是“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的社会氛围,可填“急于求成”。第③空,语境强调要有真正的才学,可填“真才实学”。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急于求成:急于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实在的学识。4. 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主干:“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再把“文化”的定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能够参与社会建设”“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注意添加必要的主语“文化”。最后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5. ①设问: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深刻阅读作用的效果;②比喻:连用四组比喻,把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先问“听听‘好声音’……名篇巨著吗”,后答“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自问自答,设问的使用有提请注意、引发思考的作用。“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本体是“经典作品”,喻体是“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丰富感受和想象。连用四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6. B A项,“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对三种记笔记方式进行比较。C项,“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举唐弢先生的事例是为了佐证作者的观点,且材料一第三段“大凡读书……就难免要吃亏”并未与其他阅读方式进行比较。D项,“《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非文学书按照文学书的读法去读会出现“真的错处看不出来”的问题。7. D “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错误,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再列举多种读书方式,最后通过“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一句进行总结。8. B A项,适合证明“各书各读法”,而且是文学书被拿来进行非文学书的读法。B项,从“换”中读出关于当铺的起源和组织信息,是研究古代经济的人的读法,属于“各人各读法”的佐证。C项,适合证明熟读的重要性。D项,适合证明读书和写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9. ①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②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材料侧重点的能力。由“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个A、B面……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年纪大后记忆力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可知,材料一侧重谈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由“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知,材料二侧重谈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10. ①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②可以运用“各书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③还可以运用“各人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的服饰特色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都不妨记录下来”可得出第一点;由“何谓各书各读法?……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得出第二点;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得出第三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