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练 故都的秋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要想领略北平的美。站在紫禁城的午门上面,瞭望一下四野也就成了。外城天坛的祈年殿挡住了你东南的视线。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往西南望去,有一片阡陌,( ① ),便是过往诗人凭吊的陶然亭。从西到北,远处是绵延的西山,近处是白塔两座,遥遥承住晴空。正北有崇祯皇帝殉难的景山。东边似乎没有什么特别触目的建筑,但是那些树,你分不清它们是道貌岸然的松柏,还是摇曳多姿的柳槐,你也辨不出它们的岁月粗细。家家有树为荫,而绿海油然,三海和护城河的水色浮光,倒像或大或小的画舫了。替代夏天的绿树,有冬天的白雪。灰色的是北平的风沙。它给你带来漠北的呼吸,骆驼的铃铛,挣扎的提示。尘土让你回到现实,( ② )。听听那些胡同的名字!恐怖的有鬼门关,可笑的有羊尾巴胡同,浪漫的有百花深处。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成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老气横秋的山羊 B. 妙语连珠的鹦鹉C. 趾高气扬的白鸻 D. 风驰电掣的骏马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②胡同却是一部传奇B. ①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②胡同却是一段历史C. ①一座馆阁峙立在中间②胡同却是一部传奇D. ①一座馆阁峙立在中间②胡同却是一段历史3.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分别改成“岁月长短”“漠北的气息”,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__①__,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__②__,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合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__③__。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段多处引用,请结合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远一程,再远一程!郁达夫自富阳到杭州,陆路驿程九十里,水道一百里;三十多年前,非但汽车路没有,就是钱塘江里的小火轮,也是没有的。那时候到杭州去一趟,乡下人叫作充军,以为杭州是和新疆伊犁一样的远,非犯下流罪,是可以不去的极边。因而到杭州去之前,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而邻里戚串,也总都来送行,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摇夜航船的船夫,也必在开船之先,沿江绝叫一阵,说船要开了,然后再上舵梢去烧一堆纸帛,以敬神明,以赂恶鬼。因为长兄已去日本留学,二兄入了杭州的陆军小学堂,年假是不放的,祖母、母亲,又都是女流,所以陪我到杭州去考中学的人选,就落到了一位亲戚的老秀才的头上。祖母为忧虑着我这一个最小的孙子,也将离乡别井,远去杭州之故,三日前就愁眉不展,不大吃饭不大说话了;母亲送我们到了门口,“一路要……顺风……顺风!……”地说了半句未完的话,就跑回到了屋里去躲藏,因为出远门是要吉利的,眼泪决不可以叫远行的人看见。船开了,故乡的城市山川,高低摇晃着渐渐儿退向了后面;本来是满怀着希望,兴高采烈在船舱里坐着的我,到了县城极东面的几户人家也看不见的时候,鼻子里忽而起了一阵酸溜。为遮掩自己的脆弱,我就从网篮里拿出了几册《古唐诗合解》来读。信手一翻,恰正翻到了“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几句古歌,书本上的字迹模糊起来了,双颊上自然止不住地流下了两条冷冰冰的眼泪。歪倒了头,靠住了舱板上的一卷铺盖,我竟渐渐地睡着了。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春雪。几个钟头的安睡,一顿饱饭的快啖,和船篷外的山水景色的变换,把我满抱的离愁,洗涤得干干净净;在风帆下引领远望着杭州的高山,和老秀才谈谈将来的日子,我心里又鼓起了一腔勇进的热意:“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的前程!”当时的中学堂的入学考试,比到现在,着实还要容易;我考的杭府中学,还算是杭州三个中学——其他的两个,是宗文和安定——之中,最难考的一个,但只需要两小时的工夫,就可以交卷了事的。等待发榜之前的几日闲暇,自然落得去游游山玩玩水,杭州自古是佳丽的名区,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上西子的销魂之窟。那时候,我从乡下初到杭州,而又同大观园里的香菱似的刚在私私地学做诗词,一见这一区假山盆景似的湖山,自然快活极了;日日和那位老秀才及同在杭州的二哥哥喝喝茶,爬爬山,等到榜发之后,要缴学膳费进去的时候,带来的几个读书资本,却早已消费了许多,有点不足了。在人地生疏的杭州,借是当然借不到的;二哥哥的陆军小学堂里每月只有二元也不知三元钱的津贴,自己做零用,还很勉强,更哪里有余钱来为我弥补?在旅馆里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正想废学回家,另寻出路的时候,恰巧和我同班毕业的三位同学,也从富阳到杭州来了;他们是因为杭府中学难考,并且费用也贵,预备一道上学膳费比较便宜的嘉兴去进府中的。大家聚拢来一谈一算,觉着我手头所有的钱,在杭州果然不够读半年书。穷极计生,胆子也放大了,当日我就决定和他们一道上嘉兴去读书。第二天早晨,别了哥哥,别了那位老秀才,和同学们一起四个,便上了火车,向东去离家更远的嘉兴府去。在把杭州已经当作极边看了的当时,到了言语风习完全不同的嘉兴府后,怀乡之念,自然是更加迫切。半年之中,我一个人真不知流尽了多少思家的热泪。忧能伤人,但忧亦能启智;在孤独的悲哀里沉浸了半年,暑假中重回到故乡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成长得像一个大人了。这一次自嘉兴回来,路过杭州,又住了一日,从梅花碑的旧书铺里,我竟买来了一大堆书。这一大堆书里,对我的影响最大,使我那一年的暑假期,过得非常快活的,有三部书,一部是黎城靳氏的《吴诗集览》,因为吴梅村的夫人姓郁,我当时虽则还不十分懂得他的诗的好坏,但一想到他是和我们郁氏有姻戚关系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亲热。一部是无名氏编的《庚子拳匪始末记》,这一部书,从戊戌政变说起,说到六君子的被害,李莲英的受宠,联军的入京,圆明园的纵火等地方,使我满肚子激起了义愤。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定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了很多;读了之后,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而这三部书读后的一个总感想,是恨我出世得太迟了,前既不能见吴梅村那样的诗人,和他去做个朋友,后又不曾躬逢着甲午庚子的两次大难,去冲锋陷阵地尝一尝打仗的滋味。这一年的暑假过后,嘉兴是不想再去了,所以秋期始业的时候,我就仍旧转入了杭府中学的一年级。(原载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人间世》第二十一期,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偶然读到《古唐诗合解》中的几句古歌,让船初开时满怀希望、兴高采烈的少年体会到了离家的伤感,真正成熟起来。B. 虽然杭府中学是杭州最难考的中学,但作者似乎也没觉得应考过程有什么困难,倒是在杭州游山玩水让他感到很开心。C. 文中以“香菱学诗”自况,表明作者在当时已经对诗歌写作有了兴趣,而杭州秀美的湖光山色本来就是写诗的好素材。D. 作者说“恨我出世得太迟了”,既表达了他没能与吴梅村生活在同时代的遗憾,也表明了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从不同角度反复渲染求学路途遥远与交通条件落后,表现了当时出远门的不易,也暗示了作者将去更远的嘉兴求学。B. 阅读《吴诗集览》《普天忠愤集》等书,让作者认识到杭州是比嘉兴更易实现理想的所在,为下文去杭府中学读书作铺垫。C. “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上西子的销魂之窟”,化用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诗意,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对西子的敬意。D. 这篇自传性的回忆散文,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作者当年远离家乡、投考求学的前后经历,既热情坦率,又圆融自然。8. 郁达夫“自叙传”式的散文具有一种毫无保留的“真”,这源自他“率真”的性情。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是如何表现少年的“率真”性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探究标题意蕴)“我”曾到比杭州离家更远的嘉兴读书,但后来又坚持转入了杭州的杭府中学。那么如何理解《远一程,再远一程!》这一标题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9练 故都的秋1. D 由语境“道貌岸然的松柏”可知,此处的“道貌岸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松柏有了人的情态特征。A项,由语境“老气横秋的山羊”可知,此处的“老气横秋”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山羊有了人的情态特征。B项,由语境“妙语连珠的鹦鹉”可知,此处的“妙语连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鹦鹉有了人的行为特征。C项,由语境“趾高气扬的白鸻”可知,此处的“趾高气扬”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白鸻有了人的情态特征。D项,由语境“风驰电掣的骏马”可知,此处的“风驰电掣”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骏马比作疾风和闪电。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妙语连珠:形容精彩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好像珠子串在一起。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2. A 由前文“往西南望去,有一片阡陌”可知,观察点是“阡陌”,而“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之前省略了“阡陌”,用其衔接更恰当,故排除C、D两项;由前后文“尘土让你回到现实”“听听那些胡同的名字!恐怖的有鬼门关……”可知,此处陈述“胡同”的特征,与前文“现实”相对,用“传奇”更能表现胡同的名字的不同寻常,故排除B项。3. ①用“粗细”可以让人联想到树木的外观、形态,更具画面感;而用“长短”只能表示岁月的长短,缺乏丰富的意蕴。②“呼吸”是动态的,用“呼吸”能表现“漠北”的动感和生命力;而用“气息”只能表达出静态的结果,缺乏生动形象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粗细”:粗和细的程度;粗糙和细致的程度。用“粗细”可以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人联想到树木的外观、形态等,更具画面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短”:长短的程度。只能客观陈述岁月的长短,缺乏丰富的意蕴。“呼吸”: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吸”是动态的,用“呼吸”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漠北”的动感和生命力,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回味无穷。“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气息”只能表达出静态的结果,缺乏生动形象性,也缺乏丰富的意蕴。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解题步骤:第一步,把所有的不同在句中分点标出来(找得全);第二步,指出不同时要概括出角度,角度要准确,最好是小角度(定得准);第三步,角度和效果要对应,效果分析一定要结合文本,要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不能泛泛而谈(析得透)。4. 示例:①而随着情感的变化 ②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 ③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或:能让读者深深沉浸其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由“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及“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可知,此处是说随着情感的变化,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可补“而随着情感的变化”。第②处,由“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可知,此处是说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景物上,可补“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第③处,根据补写句的位置可知,此句为总结句,且与第一段最后一句有呼应,可补“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或“能让读者深深沉浸其中”。5. ①引用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关于情景关系的句子,自然引入对情景关系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引用杜甫《春望》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句子,既能恰切证明诗文创作者会因情写景,借景抒情这一论点,又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意味。【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在议论文中作用的能力。由“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情感上的共鸣”可知,第一段文本后面阐述了情与景的关系,故引用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关于情景关系的句子,自然引入对情景关系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的中心论点是“因情写景,借景抒情”。而文段引用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在论证这一中心论点,同时,诗句的引用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意味。6. A “体会到了离家的伤感,真正成熟起来”错误,由原文“本来是满怀着希望……双颊上自然止不住地流下了两条冷冰冰的眼泪”可知,在读到几句古歌之前,少年已经感受到离家的伤感了。而“真正成熟起来”在此处没有体现。7. D A项,“暗示了作者将去更远的嘉兴求学”错误,由原文“大家聚拢来一谈一算……决定和他们一道上嘉兴去读书”可知,是在“我”觉得手头所有的钱不够在杭州读半年书之后,才想要去嘉兴求学的。B项,“杭州是比嘉兴更易实现理想的所在”曲解文意,文中说到《吴诗集览》《普天忠愤集》等书是作者暑假从嘉兴回家乡,路过杭州的时候买来的,这两本书对自己影响很大,但并不能说明杭州是比嘉兴更易实现理想的所在。C项,“对西子的敬意”无中生有。8. ①比喻新奇,用“易消的春雪”比喻“少年的悲哀”,“春雪”纯洁清澈,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少年悲愁易释的率真性情。②用词生动,“满抱”修饰“离愁”,将离愁具体化,突出愁之多,数量词“几个钟头”“一顿饱饭”与“洗涤得干干净净”相结合,写出浓重的离愁消散得快而彻底,突出少年的纯真心性。③心理独白,坦陈心事,直接真实地表现出少年望到杭州之景后,内心热切的渴望。如“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的前程”。【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春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少年的悲哀,喻体为易消的春雪。“春雪”具有清澈纯洁、容易消失的特征,并且具体可感,所以将无形的悲哀化作有形可感的春雪,生动形象地表现少年悲愁易释的率真性情。“几个钟头的安睡,一顿饱饭的快啖,和船篷外的山水景色的变换,把我满抱的离愁,洗涤得干干净净”中,用“满抱”修饰“离愁”,而“满抱”是用来修饰具体的事物,所以“满抱”一词将离愁具体化,强调了离愁之多。而数量词“几个钟头”“一顿饱饭”与“洗涤得干干净净”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浓重的离愁消散得快而彻底,突出了少年的真性情。“在风帆下引领远望着杭州的高山,和老秀才谈谈将来的日子,我心里又鼓起了一腔勇进的热意:‘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的前程!’”是作者的心理独白,直接真实地表现出少年望到杭州之景后,内心热切的渴望。9. ①不只是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是少年精神思想不断成长的历程。②蕴含着作者对实现自己理想的执着与坚持。③从追求个人远大前程到对未来自己将投身国家与民族事业的期许与决心。【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远一程,再远一程!”表面含义是空间距离的越来越遥远。“远一程”是作者到嘉兴读书,距离上更远了一步,但作者路过杭州买的几本书,使得作者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之后仍转入杭府中学,表明作者精神思想不断成长的过程。作者本来是想去杭府中学读书,但因为学费问题,不得已去了嘉兴求学,暑假从嘉兴回家乡的途中路过杭州,作者从杭州买了一大堆书,有几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于是暑假之后,作者决定仍旧转入杭府中学读书,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实现自己理想的执着与坚持。作者最初想考入杭府中学读书,后来因为学费的问题去嘉兴求学,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追求的是自己个人的远大前程。而暑假作者从杭州买了一大堆书,有几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于是作者决定仍转入杭府中学读书,表明作者从追求个人远大前程到对未来自己将投身国家与民族事业的期许与决心。 同学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标题意蕴的探究,要关注两点:一是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二是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