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20练 荷塘月色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但留学费用很高,由于__①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健康__②__。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是在尊崇他的气节、风骨、精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原文中“文宗”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D.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__①__。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__②__,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__③__。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的是生活,丰富的是精神。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奔突”一词因与语境的完美契合而使语句表达生动形象,充满魅力。与此类似,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描写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试结合语境分析“风味”一词的丰富内涵及所在句子的修辞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的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文本二:
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
(选自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写道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 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C.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D. 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
7.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
B. 文本一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了笔下荷塘动静相生的月夜景象,并且多处使用对比的技巧,创造了艺术审美空间。
C. 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
D. 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
8. 文本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移植”可否互换呢?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练 *荷塘月色
1. 示例:①囊中羞涩 ②每况愈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前后文提到“费用很高”“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说明朱自清经济不宽裕,可填“囊中羞涩”。第②空,“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让朱自清的健康情况越来越不好,可填“每况愈下”。
  囊中羞涩,指没有钱或经济不宽裕(含委婉意)。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
2. ①原句运用排比手法,更能突出朱自清品质之高,更能强化人们的崇敬之情;②原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语势更强,更具感染力;③改句“他的”只是就事论人,原句三个“一种”则由事及理,内涵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运用排比手法,强化了朱自清的“气节”“风骨”“精神”,更能突出朱自清品质之高;这组排比做“尊崇”的宾语,更能强化人们的崇敬之情;排比句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三个“一种”语势更强,更具感染力;改句用“他的”修饰“气节、风骨、精神”, 只是客观评论,就事论人;原句三个“一种”,由“气节”到“精神”,则由事及理,内涵更深刻。
3. D D项和“文宗”的引号均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两个引号均表示讽刺、否定;C项,表示引用。
4. 示例:①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②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③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此处与前文“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构成并列,具体阐释“丰富”的原因。由后文“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可以推测“丰富”的原因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可补“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第②处,由前文可知,评论的对象是“热闹”,从转折关系看,作者是否定某些“热闹”的,由后文“任何外部活动”,可以推知这些热闹具有“外部活动”的特征,可补“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第③处,仍旧需要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结合后文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可以推知这些热闹在本质上是精神贫乏和空虚的一种反映,可补“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5. ①“风味”即“风情韵味”,形象地表现了淡淡的月色给人朦胧淡雅的风情之美,作者融情于景,把淡淡的情怀抒发得更有韵味。②本句用比喻的手法,将不能朗照的淡淡月色比作令人惬意的“小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淡淡月光的喜爱之情,让语言表达充满魅力,引人入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风味”,指风情韵味;“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在作者看来,因为天上有一淡淡的云使月色朦胧,充满了朦胧淡雅的风情之美。“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不能朗照的淡淡月色比作令人惬意的“小睡”,说明了一个景物在不同的状态下的美丽是不同的。这正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表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6. B 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错误,文章中有对荷塘月色的动人描述,有对朱自清先生高尚品格的由衷赞扬,有对现代人、现代文明的深沉思考,全文并非“感伤的基调”。C项,“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错误,作者是有意识地回应《荷塘月色》,是向经典作品致敬。D项,“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于文无据。
7. C 文本一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 不可互换。①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此处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移植,转移栽植,是说作者通过联想将《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意境迁移到眼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可互换。“根植”,扎根;“移植”,比喻引进别处经验、长处、做法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确定互换之后不符合语境。
9. ①表明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紧密相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暗示作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追求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的能力。《又见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为“荷塘月色”,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又见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并且感触颇深,又来到了当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发,可见该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暗示作者及读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