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夏元祥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夏元祥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夏元祥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陆先生
夏元祥
①当年从乡下考进县中读初一。班主任是陆先生,先生五十上下年纪,身材矮小,一袭灰色长衫。站在讲台上,几乎只露出一个齐耳短发的圆脸。调皮鬼晓宁给先生起了一个外号“根号2”,意指先生只有一米四的个头。自习课,躲在门边放风的晓宁看到先生夹着救本朝教室走来,大呼一声“根号2来了”。鸭吵塘立刻变得静悄悄,神兽归位假装做作业。先生也许已然听见却故作不知,不动声色地走上讲台。“很好,上自习就应该这样,只是晓宁同学以后不要再鬼鬼祟祟、探头探脑了”。大家禁不住捂着嘴望着晓宁偷笑起来,从此班级自习纪律出奇得好。
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陆先生来回踱着方步,大声朗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读到“长衫”处故意加重音调,抑扬顿挫,好生投入。她模拟孔乙己的举手投足,吃茴香豆吧嗒嘴声,俨然就是个浓缩版的孔先生。讲台下不时发出欢呼声。其时,先生然一本正经,板着脸摇着头道,我也穿长衫,但不是孔乙己,时代不同啦,人民教师再也不是“臭老九”。先生站在讲台上浅呤低唱,一脸自豪。
③初二那年端午节,远在乡下的外婆来看我,带来粽子和烧饼,课间匆匆见一面刚坐定准备上课。她似乎忘了什么,又折回来。“大祥,放假到我家去呀,不要忘了。”外婆穿透四里八乡的大嗓门隔着窗户对我喊。
④这声音犹如炸雷,我觉得脑袋“嗡”一声,_____________。教室里哄堂大笑之声显得格外刺耳。这时,踮起脚尖伸长了手臂正在板书的陆先生转过身来:这有什么可笑的?这就是农人的质朴和淳厚。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在农村你们的亲人不也是这样吗?她放下手史的笔记,神情严肃,目光如炬。瞬间,教室里一片寂静。尴尬顿时释然,深深的感激在心头弥漫升腾。要不是先生解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⑤先生每天晚上必是等到最后和我们一起放晚自习,风雨无阻。初三的一个晚上,先生像往常一样披着夜色独自回家,在路过救学楼和办公区的小桥时,一不小心绊倒摔到沟里。我们去看她时,她拍着自己受伤的腿显得很懊恼,这不争气的腿,关键时候怎么掉链子?可没过两天,先生还是一瘸一拐地回到了课堂。班级同学悄悄商量轮流值日,每逢下晚自修时,就有两盏罩子灯亮在小桥头,那昏黄的光一直温暖地摇曳着。
⑥中考后,我拖着行李回家。在校门口正好碰见阅卷回来的先生,在马路对面,她跳下车喊我,隐约像在问考得怎么样。我使劲地点头挥手。一辆卡车从我们中间穿过,卷起浓浓的尘土,遮住了我和先生。
⑦大学时,我和晓宁去看先生。她忙为我们倒茶,笑着告诉我,想不到当年的调皮鬼竟是来看她最多的。临走,还坚持把我们送到路边。远远地,我们看见先生她那矮小的身影,她久久地向我们挥手,她那矮小的身影仿佛渐渐高大、伟岸起来,她慢慢转身,略显迟缓笨拙。先生,老了。回过头,我发现晓宁眼睛红红的。他说,有灰尘落了进来。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陆先生的人物形象。
2.结合语境,给文中第④段划线处补上合适的文字,注意运用神态、心理描写。
3.赏析第④段划波浪线句子。
这时,踮起脚尖伸长了手臂正在板书的陆先生转过身来:这有什么可笑的?这就是农人的质朴和淳厚。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在农村你们的亲人不也是这样吗?她放下手中的笔记,神情严肃,目光如炬。
4.简要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迟桂花
夏元祥
①似乎是在等待什么,老家的这棵桂花树总迟于节令,待到同伴繁华将尽,才姗姗开花。
②秋渐深,沿河畔穿行,临近祖屋,那棵两层楼高的桂花树像一把撑开的伞,历经风雨沧桑,越发枝繁叶茂。
③走近那一丛桂花树,霎时间已不是一缕清香,而是一波又一波如水的清甜涌向干渴的归乡人,弥散在空气里,游进鼻息,让人如饮一壶老酒,醉忆往昔。
④近看那一朵朵黄白色的小花,密密麻麻,一簇牵着一簇挂在树枝上,每一朵小金铃似的花格外娇美。“花映眉间一点黄”,花开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纤弱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而花蕊则幽幽吐出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气。
⑤时常觉得,那点点嫩黄恰似满天的星星,在墨绿的叶子间忽隐忽现,闪闪烁烁,随风飘舞,铺满归乡的长路。走在小路上,踏在花香里,这满树亮晶晶的桂花让我想起祖母的眼神,温暖而明净。
⑥记忆中,茅屋、小河和炊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桂花树就是画中最摇曳生姿的景致。
⑦儿时的秋日,清晨被桂花香唤醒,夜晚又枕着花香入睡。院中的那棵桂花树便是我儿时的伙伴。它不似玫瑰那般娇艳欲滴,惹人心颤,也不如寒梅那样傲然挺立,临寒不屈。
⑧祖母说,桂花才不娇嫩,不仅能赏,它还能做许多美食,少有花如她一般。回忆童年,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蜜,才发现,原来一点一滴好似都与桂花脱不了干系。
⑨当农村的秋天逐渐沉浸在桂花香中,伴着晨风,沐着秋阳,祖母提着小篮去摘桂花。她拉弯一根根桂花枝,抬起手腕,娴熟轻快地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一簇簇桂花雪花般飞转飘落,只一会工夫,篮内已满满当当。调皮的孩童捧一小把还沾着露珠的桂花,轻嗅,拢得心痒痒的,不时发出咯咯笑声,回荡在乡间。
⑩背阴处,祖母铺开芦苇席子,轻轻摊开这别致的,雪一样的桂花。
“桂花要晾干,不能暴晒。这样香气才收得住。”
微风中,这满席的桂花纤柔的花瓣颤动着,花瓣慢慢合拢,仿佛渐渐睡去。望着她们,祖母脸上绽开了花。
深秋,桂花又开始在祖母的手中苏醒,在她酿的桂花蜜里苏展开来,肆意芬芳着,在她做的桂花饼氤氲的热气中张开花瓣,尽情飞翔着。那份甜,那份香,在口中弥漫,在鼻息中流淌,穿过岁月,久久萦绕,终究挥之不去。
有时,秋天的雨说下就下,我和祖母站在檐下,透过层层的雾,枝头的桂花也如下雨似的缓缓落下。
调皮的我会一头钻进桂花树下,从浓浓的树叶间望天上的雨,总以为她是一把巨伞能为我遮风挡雨。
往往这时,祖母便会跺着小脚向我招手:“快回来、快回来,小心淋湿了。”
大学毕业那年,祖母走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祖屋也经过几次翻建,从茅屋变成瓦屋,再建成乡村别墅,那棵桂花树也越发苍翠、高大,她见证了岁月轮转,世事变迁。
每每在城中见到桂花,我就缓缓停住脚步,轻轻摘下一小簇,小心翼翼地捧着,不知是怕惊醒她的梦还是惊了我的梦,闭上眼,想到家乡的那棵迟桂花,那满树繁花像星星般不停地闪烁。
5.“老家的这棵桂花树”除了“迟于时令姗姗开花”外,还有哪些特点?
6.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
(1)跺着小脚向我招手
(2)小心翼翼地捧着
7.文章开头“它似乎是在等待什么”,结合全文说一说,“它”是在等待什么?
8.文中写到“玫瑰”和“寒梅”有何作用?
9.“花”作为一种物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除上文所写的“桂花”外,请你再列举两个古代或现代的作家、诗人的诗、文作品进行具体说明。
我市征集“记录·盐城”优秀微视频,用于宣传家乡。同学们打算以下文为脚本进行拍摄。
故乡在海边
夏元祥
①故乡在海边,在广袤的滩涂,在蕴绿深处。
②黄海岸边的故乡,通河达海,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取名海通。宽阔清亮的射阳河行将入海处,连接着一条弯弯的小河,家就在长满芦苇的河湾。
③“盐碱地,白盐花,长盐蒿,泪花花。”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茫茫芦苇滩,一群野惯了的孩子肆意地奔跑。我们提着篮子,撸下一片片青涩的盐蒿,拎回家捧给母亲加工晾晒,做成农家盘中餐。那时,故乡的味道是青涩的、咸咸的,冽涩交织。故乡衍生的方向,属淤长型滩涂,温暖而湿润,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可制作苇席、苇篮等诸多生活用品,远近畅销,成了家乡的特产。而守护这些芦苇的正是一群“押滩人”,黑山叔就是其中一位。
④他是我的邻居,当年30多岁,身材高大魁梧,四方脸黑得像滩上的淤泥,身上总有一股海腥味,每次看到我就喜欢抱起我,用生硬的胡碴扎我,然后塞给我几颗糖果。每年深秋时节,一望无际的芦苇滩由青转黄的当口,黑山叔就会去“押滩”,也经常带上我。
⑤“押滩”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却也有和大自然相处的乐趣。
⑥等到芦花转白,密密匝匝的芦苇就成了鸟儿们栖息的乐园。成群野鸭、白头鹤、黑嘴鸥会用脚尖和扑楞楞的羽翼在平静的水洼划出一串串“惊叹号”,幼时的我便会静静地趴在芦苇丛中,屏住呼吸,偷窥“毛脚蟹”偶从洞中爬出,睁大眼睛站直了张望。苇草曼舞的林里,它们昂首挺胸自由行走。抬头仰望天穹,唯有清瘦的白云驮着那片动人的蓝尽情游弋。
⑦冬季来临,芦苇滩会迎来些许不速之客,多为心怀不轨的盗猎者。其时,穿着黄大衣,戴着红袖章的黑山叔就会在芦苇滩入口处不停地巡查。入夜,他会提着长长的手电筒,有时还会背上小小的我,在苇区穿行,手电筒的光穿透夜幕,显得格外明亮。遇到鬼鬼祟祟试图进入的不速之客,他随即声如洪钟,一声断喝:芦苇滩重地,闲人免进!他岿然不动屹立在风中,肩背是那样宽厚而温暖,像座铁塔矗立在滩涂,目光如炬。
⑧芦苇滩地,寒冷潮湿。常年生活在这里,容易患上风湿,黑山叔也不例外,无数个深夜,他都疼得睡不着觉,披衣而坐,难以入眠。现在回想,那时的黑山叔就是一名坚定的环保卫士,无怨无悔守护着家乡那抹绿。
⑨年复一年,故乡不停地向海生长,滩涂每天都有新变化,纵横的河流,畦畦的绿地。盐花褪去,棉花盛开,秋日白茫茫的棉海与滔滔黄海遥相呼应,沿着海堤,由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莽莽苍苍,为家乡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⑩曾经寂寞的滩涂,从未这样喧嚣、繁忙。走进那片滩涂湿地,牛拉人推的沼泽地上,而今硬是踏出了一条向海进发的路。射阳港码头那长长的导堤,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像巨人的臂膀护佑起一方深水港湾。港区内,塔吊林立,货轮鸣笛,人声鼎沸。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沿海滩涂万亩蟹苗池成框连片,阳光下熠熠生辉;大风车的叶片转动着时代的韵律,绿色发电为茫茫滩涂注入新动能……
曾经有成片的芦苇,现在依然有成群的灰鹤、白鹭等各种鸟儿栖息。如今,站在“湿地之光”高高的栈桥上,我们遥望海天苍苍,滩涂茫茫,群鸟飞翔,渔轮归航,打开一个个音盒,聆听鸟儿们的湿地絮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快乐的湿地精灵,融进了乡土血脉。
这个洒满阳光的早晨,我立于河岸,看河心绿波荡漾,一浪一浪,微微的。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风,湿湿的旷野与诗意的远方。
天空白云在飘动,大地故乡在绿中行走。
这时,我又想起了黑山叔。
(选自《盐城晚报》2024年6月19日第6版,有删改)
10.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黑山叔的人物形象,为拍摄做好准备。
11.小鹿组打算拍摄第⑥段文字,请帮他完善以下拍摄预备任务。
画面:湿地·诗意
滩涂景物 拍摄景别 动静画面 赏读文本 情感表达
密密匝匝的芦苇丛 俯拍全景:从空中俯瞰整个芦苇丛。 静景:无风时,宁静,幽深。 表现出芦苇丛的辽阔与茂盛。 (4)表达了作者
成群野鸭、白头鹤、黑嘴鸥 俯仰结合:捕捉鸟儿翅膀划过水面的动态轨迹。 动景:用脚尖和扑楞楞的羽翼在平静的水洼划过。 表现出鸟儿们的自在悠闲。
平静的水洼 俯拍近景:拍出水面上一串串“惊叹号”。 由静到动:秋水由平静到荡漾。 表现出水面的辽阔与茂盛。
幼时的我 (1) : 拍摄我“趴在芦苇丛中”。 静景:展现人物专注的表情。 “静静地趴在”“屏住呼吸”“偷窥”等词,抓住“我”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幼时“我”的天真可爱。
清瘦的白云 仰拍远景:拍到白云和蓝天的色彩映衬。 (2) :湛蓝的天,游弋的白云。 (3)“唯有清瘦的白云驮着那片动人的蓝尽情游弋”一句意境深远,配音时小鹿总是读不好,请你帮忙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注释:①景别:包括远景、中景、近景、全景、特写。
12.本文围绕“绿”这一色彩词展开。请结合下面语句,分析故乡“在绿中行走”一句中“绿”的多重含义。
(1)那时的黑山叔就是一名坚定的环保卫士,无怨无悔守护着家乡那抹绿。(第⑧段)(2)由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莽莽苍苍,为家乡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第⑨段)(3)大风车的叶片转动着时代的韵律,绿色发电为茫茫滩涂注入新动能。(第 段)
13.拍摄时,有不少同学认为结尾处“天空白云在飘动,故乡在绿中行走”意义不大,可以删去。假如你提出了反对意见,请阐述理由。
14.大赛共分为以下四大主题,同学们就拍摄的视频投稿哪一个板块争执不下,请根据文章内容发表意见。
A.“和谐共生” B.“绿色发展” C.“留住乡愁” D.“家乡人情”
答案
1.①宽容大度(或者富有教育智慧):同学晓宁给陆先生取外号,先生不动声色地冷处理,从此班级纪律出奇的好;
②爱岗敬业:先生在讲台上投入地读书,为身为人民教师深感自豪;每日陪学生上晚自习,受伤后坚持上班。
③善解人意:外婆来学校看望我时,先生化解我的尴尬。 2.示例:我满脸通红,无比窘迫,恨不得有个地缝立即钻进去。(能从神态、心理描写角度写出符合语境的文字即可) 3.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陆先生平等待人、体贴学生的特点,彰显出一位人民教师正确的价值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4.结构上,呼应开头写先生身材矮小;内容上,深化主题:先生虽身材矮小但是因伟大的人格魅力而显得高大、伟岸;表达对先生的心疼、感激之情,语言蕴藉含蓄,言有尽意无穷。
【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根据第①段中“自习课,躲在门边放风的晓宁看到先生夹着救本朝教室走来,大呼一声‘根号2来了’……先生也许已然听见却故作不知,不动声色地走上讲台。‘很好,上自习就应该这样,只是晓宁同学以后不要再鬼鬼祟祟、探头探脑了’”,对学生给自己起外号的大不敬行为,先生故作不知,可见她的宽容大度;先生因势利导,“从此班级自习纪律出奇的好”,可见先生富有教育智慧;
根据第②段中“先生站在讲台上浅呤低唱,一脸自豪”,第⑤段中“先生每天晚上必是等到最后和我们一起放晚自习,风雨无阻”,“一不小心绊倒摔到沟里……可没过两天,先生还是一瘸一拐地回到了课堂”,可见先生对学生的负责,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精神;
根据第④段中“陆先生转过身来:这有什么可笑的?这就是农人的质朴和淳厚……她放下手史的笔记,神情严肃,目光如炬”,先生化解“我”的尴尬,可见她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
第④段“这声音犹如炸雷,我觉得脑袋‘嗡’一声,_____________”,这是正上课时,“我”外婆用“穿透四里八乡的大嗓门隔着窗户对我喊”话时,“我”的反应。根据“教室里哄堂大笑之声显得格外刺耳”,可以想象此时“我”非常窘迫尴尬,既羞又愧的神态和心理。能从神态、心理描写角度写出符合语境的文字,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第④段划波浪线句子,是陆先生为“我”化解尴尬场面时的描写。“踮起脚尖伸长了手臂正在板书的陆先生转过身来”,是动作描写;“这有什么可笑的?这就是农人的质朴和淳厚。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在农村你们的亲人不也是这样吗”是语言描写,“她放下手史的笔记,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是神态描写。这三种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陆先生教育学生时的凛然正气,表现了陆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体现了她作为人民教师为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的用心。陆先生的言行,同时也是对“我”的呵护,表现了她理解学生心理,并体贴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段描写,也表达了“我”对陆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
这个句子,在文章结尾。写“我们”看望老师告别时的情景。
“远远地,我们看见先生她那矮小的身影,她久久地向我们挥手”,与开头“先生身材矮小”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她那矮小的身影仿佛渐渐高大、伟岸起来”,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先生人格的高大和伟岸;
“她慢慢转身,略显迟缓笨拙。先生,老了。回过头,我发现晓宁眼睛红红的。他说,有灰尘落了进来”,表现了对先生的尊敬、感激、心疼之情。晓宁的神态和语言,从侧面烘托了先生人格魅力之强,令曾经的调皮鬼亦为之折服。
根据以上分析,从结构、内容、情感方面概括分析此句的作用即可。
5.(1)苍翠高大(2)清香扑鼻(3)花朵小而密、娇美(4)不娇嫩(5)既能观赏还能制作美食 6.(1)这是对祖母的动作描写,“跺着小脚”写出了祖母看到我冒雨钻进桂花树下时的着急、担心,“向我招手”是她在示意“我”赶紧到她身边来躲雨,表现了她对“我”细致的疼爱。
(2)“小心翼翼”“捧着”是对“我”的细节描写(或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眼前桂花的爱护和珍视,它激发了“我”对家乡的迟桂花的想念。 7.等待干渴的归乡人重回故土;等待为游子打开美好童年的记忆;等待激活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 (答出两点,意对即可) 8.运用对比手法,将娇艳欲滴、惹人心颤的玫瑰,傲然挺立、临寒不屈的寒梅与桂花相比,突出强调了桂花的不娇嫩,既能观赏又能做美食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9.示例:(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花象征着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伟岸君子。(2)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菊花象征着秋天里美好的、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量,也喻指身患绝症却始终乐观隐忍、热爱生活的“母亲”。(3)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表现了梅花凌霜傲雪的风骨和气质。(4)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遭受磨难的紫藤萝依然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开放出绚烂的花朵,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花还是人,都拥有着生命的神奇、不屈与倔强。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提炼和概括。扣住题干“老家的这棵桂花树的特点”搜索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可以冲外形、用途、精神等角度来提炼。
(1)结合第②段“秋渐深,沿河畔穿行,临近祖屋,那棵两层楼高的桂花树像一把撑开的伞,历经风雨沧桑,越发枝繁叶茂”可知,从外形上看,这棵桂花树有两层楼高,非常高大,颜色苍翠,故有特点:苍翠高大;
(2)结合第③段“走近那一丛桂花树,霎时间已不是一缕清香,而是一波又一波如水的清甜涌向干渴的归乡人,弥散在空气里,游进鼻息,让人如饮一壶老酒,醉忆往昔”可知,从嗅觉角度看,有特点:清香扑鼻;
(3)结合第④段“近看那一朵朵黄白色的小花,密密麻麻,一簇牵着一簇挂在树枝上,每一朵小金铃似的花格外娇美”可知,从花瓣的角度看,有特点:花朵小而密、娇美;
(4)结合第⑧段“祖母说,桂花才不娇嫩,不仅能赏,它还能做许多美食”可知,从用途上看,这棵桂花树有特点:不娇嫩;既能观赏还能制作美食。
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跺着小脚”是动作描写,结合第 、 段“有时,秋天的雨说下就下,我和祖母站在檐下,透过层层的雾,枝头的桂花也如下雨似的缓缓落下”“调皮的我会一头钻进桂花树下,从浓浓的树叶间望天上的雨,总以为她是一把巨伞能为我遮风挡雨”可知,秋天下雨时,“我”会调皮地钻进桂花树下,从叶子间仰望天上的雨,面对这样的“我”,祖母跺着小脚招呼“我”,怕“我”淋湿,让“我”赶快回去,回到她的身边躲雨,“跺着小脚”这个动作写出了祖母当时的焦急,写出了祖母对“我”的担心、关爱。
(2)“小心翼翼地捧着”是对“我”的神态、动作描写;结合第 段“每每在城中见到桂花,我就缓缓停住脚步,轻轻摘下一小簇,小心翼翼地捧着,不知是怕惊醒她的梦还是惊了我的梦,闭上眼,想到家乡的那棵迟桂花,那满树繁花像星星般不停地闪烁”可知,多年以后,祖母离世以后,“我”在别的城市看到桂花,会轻轻摘下一小簇,小心地捧着,“小心翼翼”写出了“我”的小心,“捧”这个动作写出了“我”的珍视,“我”珍视的不仅是眼前的桂花,更是承载了“我”和祖母、和故乡的美好回忆的桂花,这里写出了“我”对祖母、故乡的思念。
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文章开篇写老家的桂花总是迟于节令,好似在等待什么。通篇文章回忆了老家桂花的美丽和用途,回忆了“我”和祖母一起观赏桂花、摘桂花、用桂花做饼等美好回忆,回忆了在故乡的那段美好时光;结合结尾段“每每在城中见到桂花,我就缓缓停住脚步,轻轻摘下一小簇,小心翼翼地捧着,不知是怕惊醒她的梦还是惊了我的梦,闭上眼,想到家乡的那棵迟桂花,那满树繁花像星星般不停地闪烁”可知,“我”因城中的桂花而停下脚步,看到这桂花,想到家乡的桂花,想到家乡的人,想到家乡的童年美好时光,所以,家乡迟开的桂花,激发了游子对家乡的、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热爱,激发了游子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激发了游子重回故土的渴望。
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章的中心对象是桂花,其他的景物一般只是为了突出桂花的形象而出现。结合第⑦段“儿时的秋日,清晨被桂花香唤醒,夜晚又枕着花香入睡。院中的那棵桂花树便是我儿时的伙伴。它不似玫瑰那般娇艳欲滴,惹人心颤,也不如寒梅那样傲然挺立,临寒不屈”可知,这里显然是把桂花和玫瑰、寒梅对比,玫瑰有着娇艳欲滴、惹人心颤的美丽,寒梅有着傲然挺立、临寒不屈的品质,结合第⑧段“祖母说,桂花才不娇嫩,不仅能赏,它还能做许多美食,少有花如她一般。回忆童年,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蜜,才发现,原来一点一滴好似都与桂花脱不了干系”可知,在祖母看来,桂花也毫不逊色,它不娇嫩,它既能观赏,也能做美食,进而写出了“我”和祖母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而教导“我”这一切的祖母虽然已经离开,但是她的话却难忘,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从自己积累的文学常识里面,找到两个描写“花”、展现“花”精神品质的诗文句子,交代出作品名称和作者,分析“花”的形象和内涵。
示例: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梅虽然遭遇坎坷磨难,但是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生命力顽强的形象;韩愈《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通过写杨花榆荚虽然是普通的花,但是仍然想要在春光末段尽力绽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托物言志,写普通人也应该尽力的绽放自己、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0.(1)坚韧执着:常年坚守芦苇滩巡查,即使身患风湿仍坚持守护;(2)无私奉献:作为“押滩人”,他默默守护芦苇,无怨无悔;(3)热爱家乡:通过行动表达对故乡生态的热爱与责任感。(答出两点,结合课文分析即可满分。) 11.(1)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
(3)重读“清瘦”“驮着”“动人”“尽情”,突出白云的轻盈、蓝天的美丽及自由感。在“唯有”“驮着那片动人的蓝”后稍作停顿,增强画面层次感。整体语速轻柔舒缓,语调上扬,尾音轻快,表现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悠闲、喜悦之情。
(4)对湿地生态的喜爱之情。(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12.(1)自然生态的绿色:那时故乡是盐碱地,冽涩交织,黑山叔等“押滩人”守护芦苇,守护的是故乡的生机与自然之绿;(2)人工造林之绿: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保护了故乡的生态和环境:(3)生态发展之绿色:射阳港、绿色发电等现代产业,展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总之,故乡的“绿”是行走的绿,是进步的绿,是发展的绿。 13.环境描写(拟人手法),通过“白云飘动”“绿中行走”的动态画面,渲染了故乡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绿色发展的赞美。(或者传递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哲思,引发读者对生态保护的思考。) 14.选A.“和谐共生”。(1)生态与开发的平衡:文中既展现盐碱地治理、芦苇滩恢复等生态修复成果(如“万亩蟹苗池”“绿色防护网”),又描写港口建设、风力发电等发展场景(如“射阳港码头塔吊林立”),体现“在保护中开发”的共生理念。(2)人与自然的互动:黑山叔守护芦苇滩、候鸟栖息等细节,以及“湿地之光”观鸟栈桥的设计,均凸显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3)主题的全面性:文章不仅关注环保(绿色发展),更强调生态修复后的人文价值(如渔轮归航、湿地絮语),超越单一环保视角,指向更广阔的共生图景。
选B.“绿色发展”。环保实践贯穿全文:黑山叔守护芦苇滩、绿色防护网建设、风力发电等细节,均聚焦生态保护措施,符合“绿色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而“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如湿地观鸟与港口共存)则展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呼应绿色发展内涵。
【分析】这篇散文以盐城滩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作者以“绿”为线索,串联起芦苇、湿地、防风林等意象,展现了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图景。黑山叔的形象尤为动人,他既是传统“押滩人”的代表,又是环保理念的践行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1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押滩’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和第⑦段“穿着黄大衣,戴着红袖章的黑山叔就会在芦苇滩入口处不停地巡查。入夜,他会提着长长的手电筒,有时还会背上小小的我,在苇区穿行……遇到鬼鬼祟祟试图进入的不速之客,他随即声如洪钟,一声断喝:芦苇滩重地,闲人免进!他岿然不动屹立在风中”可知,黑山叔常年坚守在芦苇滩进行巡查,即使在夜晚也不放松警惕,且面对试图进入的不速之客,他坚定而威严地断喝,据此可得出黑山叔是一个坚韧执着的人。
根据文中第⑧段“常年生活在这里,容易患上风湿,黑山叔也不例外,无数个深夜,他都疼得睡不着觉,披衣而坐,难以入眠。现在回想,那时的黑山叔就是一名坚定的环保卫士,无怨无悔守护着家乡那抹绿”可知,黑山叔作为“押滩人”,长期默默守护着芦苇滩,即使身患风湿依然默默坚持着,对家乡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且没有丝毫怨言,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故乡生态环境的热爱与责任感,他不仅是芦苇滩的守护者,更是家乡生态环境的捍卫者。据此可得出黑山叔是一个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人。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
第(1)空:根据滩涂景物“幼时的我”可定位到文章第⑥段“幼时的我便会静静地趴在芦苇丛中,屏住呼吸,偷窥‘毛脚蟹’偶从洞中爬出,睁大眼睛站直了张望。苇草曼舞的林里,它们昂首挺胸自由行走。”,再结合提示“拍摄景别”可知,此处要求判断描写视角远近。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焦点集中在了“毛脚蟹”这一微小的生物上,描绘了它从洞中爬出的情景,以及“我”作为观察者的视角和动作,这明显是近景的刻画。据此可知第(1)空填:近景特写。
第(2)空:根据滩涂景物“清瘦的白云”和拍摄景别“拍到白云和蓝天的色彩映衬”可定位到第 段“天空白云在飘动,大地故乡在绿中行走”,再结合提示“动静画面”可知,此处要判断“湛蓝的天,游弋的白云”是动景还是静景。“天空白云在飘动”一句中,“飘动”一词赋予了白云动态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在天空中随风移动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动态美,而蓝天属于静景,所以该句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天空中白云的动态飘动。据此可知第(2)空填:动静结合。
第(3)空: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及朗读设计。
此句中,“清瘦”一词描绘出白云的形态特点,给人以纤细、单薄且灵动之感;“驮着”赋予了白云一种拟人化的动态感,仿佛白云是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载体;“动人”直接表达出作者对那片蓝色的赞美之情,突出了蓝天的美丽和迷人之处;“尽情”则体现出白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所以应重读“清瘦”“驮着”“动人”“尽情”,突出白云独特轻盈的形态和与蓝天之间的这种奇妙互动,强调这种自由感,使画面更具生动性和故事性。
停顿方面,“唯有”起到强调和引出特定事物的作用,在这里它引出了“清瘦的白云”这一独特景象。在“唯有”后稍作停顿,能够为后面“清瘦的白云”这一关键意象的出现做好铺垫;而“驮着那片动人的蓝”将白云和蓝天这两个元素进行了一个短暂的区分,在此处停顿,能让听众充分想象白云“驮着”蓝天这一动态画面所带来的美感,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感染力。
该句整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描绘的是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画面。轻柔舒缓的语速能够与这种意境相契合,而语调上扬可以表现出作者看到这片美丽天空时的惊喜和赞叹之情,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
第(4)空:本空要求填写文章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文章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故乡湿地生态的喜爱,无论是描绘芦苇摇曳、鸟儿飞翔、白云游弋的美景,还是讲述童年偷窥毛脚蟹、“押滩”观察自然的经历,亦或是如今遥望湿地群鸟归航的感悟,都体现出对湿地生物与环境的欣赏;同时,作者沉浸在亲近自然、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尽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据此可知第(4)空填:对湿地生态的喜爱之情。(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含义。
结合第③段“‘盐碱地,白盐花,长盐蒿,泪花花。’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那时,故乡的味道是青涩的、咸咸的,冽涩交织。故乡衍生的方向,属淤长型滩涂,温暖而湿润……而守护这些芦苇的正是一群‘押滩人’,黑山叔就是其中一位”,第⑦段“其时,穿着黄大衣,戴着红袖章的黑山叔就会在芦苇滩入口处不停地巡查”和第⑧段“那时的黑山叔就是一名坚定的环保卫士,无怨无悔守护着家乡那抹绿”可知,曾经的故乡是盐碱地,而黑山叔等“押滩人”守护芦苇,芦苇是故乡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绿”代表着自然生态的绿色,象征着故乡的生机与活力,是故乡原本就有的自然之绿;
结合第⑨段“盐花褪去,棉花盛开,秋日白茫茫的棉海与滔滔黄海遥相呼应,沿着海堤,由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莽莽苍苍,为家乡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可知,由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为家乡筑起了一道屏障,这显然是人工种植树木形成的人工造林之绿,对故乡的生态和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结合第⑩段“射阳港码头那长长的导堤,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像巨人的臂膀护佑起一方深水港湾。港区内,塔吊林立,货轮鸣笛,人声鼎沸”和第 段“大风车的叶片转动着时代的韵律,绿色发电为茫茫滩涂注入新动能……”可知,射阳港的发展以及绿色发电等现代产业,既注重生态保护又推动了经济发展,展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状态,这里的“绿”代表着生态发展之绿色。
所以,故乡的“绿”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前行,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绿,故乡正是在这样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绿”中不断向前迈进 。
据此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从内容上看,结尾“天空白云在飘动,大地故乡在绿中行走”运用了环境描写。“天空白云在飘动”描绘出一幅白云悠悠、自在飘荡的画面,展现出天空的灵动;“故乡在绿中行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故乡这一静态的存在赋予了动态感。这两者结合,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为全文增添了诗意与美感。
从结构上看,“天空白云在飘动,大地故乡在绿中行走”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文章围绕故乡展开,描述了故乡的生态变迁、人们的守护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而结尾这一句,将天空、白云与故乡、绿色巧妙融合,把前文所提及的故乡的生态之美、发展之态进行了高度概括。再结合第 段“这时,我又想起了黑山叔”可知,那飘动的白云、在绿中行走的故乡,都是作者心中故乡的美好模样,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此外,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它传递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哲思,故乡在绿色中前行,暗示着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保护应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引发读者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据此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题。
A.“和谐共生”:文章中多处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是生态与开发的平衡。在生态修复上,曾经的盐碱地经过治理,有了“万亩蟹苗池”,芦苇滩得以恢复,还构建了“绿色防护网”;同时,故乡也在不断发展,文中描写了“射阳港码头塔吊林立”的建设场景,以及利用风能进行“风力发电”等发展举措。这表明故乡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忽视生态保护,体现了生态与开发的平衡。二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文中多处细节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黑山叔作为坚定的环保卫士,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芦苇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而候鸟在故乡栖息说明故乡的生态环境适宜它们生存,“湿地之光”观鸟栈桥的设计既方便了人们观察候鸟,又体现了人类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尊重自然生物的生活习性,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进一步强调了“和谐共生”的主题。
除此之外,文章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保(绿色发展)这一单一层面,更强调了生态修复后的人文价值,即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和谐共生”这一主题能够全面涵盖文章的内容。
B.“绿色发展”:文章中充满了各种环保实践的描写,黑山叔守护芦苇滩,这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直接保护;绿色防护网的建设有效防止了风沙侵袭,保护了故乡的土地和生态环境;风力发电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细节都聚焦于生态保护措施,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除此之外,文章还体现了“在保护中开发”,绿色发展的理念,故乡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发展时,采用了绿色、环保的方式,同时耐盐防风树种组成的绿色防护网筑起绿色屏障,也是绿色发展的体现。所以该选项与文章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
C.“留住乡愁”:文章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乡愁的回忆上,还描述了故乡的发展变化,对乡愁的体现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能完全涵盖文章的整体主旨。
D.“家乡人情”:“家乡人情”在文中主要围绕黑山叔展开,内容占比相对较小,且主要是围绕他作为环保卫士守护家乡生态展开的,重点在于他对故乡生态的守护行为。文章更多的是对故乡自然生态、发展变化以及作者情感的描写,没有突出家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人情往来,所以该选项与文章内容不太契合。
综上可知,板块A.“和谐共生”和板块B.“绿色发展”比较契合文章主题,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