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秋珍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秋珍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秋珍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行走的康乃馨
王秋珍
①14岁那年,想辍学的我,硬是被母亲送到了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学校。我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姓贾。她喜欢自己朗读课文,有时读到感人处,就会唰唰地流下泪来。我却平静地看了看她,把头转向窗外。
②窗外的橡皮树高大挺拔,宽大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水波一样的小光泽。我相信看起来强大无比的橡皮树,有着它自己的悲伤。那悲伤也许像叶子上细密的纹路,每一个远观的人,都无法发现。当心底的伤感一浪一浪涌起,我会胡乱地写在本子上。
③周末回家,母亲看着我清爽的样子很是高兴。她把自己种的豌豆晒干后,炒得香喷喷的;把新鲜的嫩花生洗得白白的,加上茴香辣椒等佐料,煮得喷喷香;她还摘回一个老南瓜,一步一步做出金灿灿的南瓜饼。“一到学校,就给班主任送去,叫老师趁早吃了。”母亲一再嘱咐。好容易到了学校,我看着这些东西犯了愁。丢了吧,对不起自己付出的力气;送老师吧,要多难堪就有多难堪。最终,我在寝室里吆喝了一嗓子。
④一个多月后,贾老师突然通知我叫母亲来学校。很多老师喜欢叫家长来学校,他们认为,家长的责任缺失,孩子就难管。贾老师平时不喜欢叫家长,可见,她对我是多么无奈。母亲接到我的传话,久久说不出话。彼时,她正在番薯田里。她的锄头没有停,却把好端端的番薯锄破了一块又一块。风把她额前的头发吹得一团乱,也许她的心更加乱。
⑤母亲找出箱底一件紫色的带小碎花的衣服,很认真地穿上,却忘了抹去鞋底的泥巴。她拎上一袋子洗好的番薯,和我一起坐上了去学校的三轮车。母亲和我到的时候,贾老师在校门口张望。母亲说着“麻烦老师”的话语,把番薯往老师怀里塞去。贾老师愉快地收下了。母亲很激动,老师不嫌弃她的劳动果实,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她突然问道:“上次我做的南瓜饼,老师喜欢吃吗?”
⑥贾老师愣住了。我感觉天提早塌下来了。没想到,也就两秒钟的工夫,老师笑着说:“好吃,很好吃!”老师领着母亲去了教室,底下一双双目光探照灯一般直射过来。老师把母亲拉到讲台上,按她坐下。母亲紧张无措,双脚来回搓着,水泥地面上,出现了泥巴,一点,一团,很扎眼。
⑦我正想夺门而走,却见贾老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和一本火红的荣誉证书,把它们递到母亲手上。“谢谢你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她的作文获得了浙江省一等奖……”贾老师还说了什么,我都听不到了。我的眼前,全是母亲的笑脸和那美丽的康乃馨。
⑧回去的路上,母亲捧着一大束康乃馨,满脸绽放康乃馨一般的笑容。她接受着一路的目光,神采奕奕,仿佛她的女儿已经成了作家。这束康乃馨,一路芬芳后,被母亲精心伺候在家里,又芬芳了一个多月。而我,长时间地沉浸在那份突如其来的喜悦和感动中,沉浸在同学们对我膜拜的眼神中,沉浸在粉色康乃馨持久的芳香中。从此,我不再游戏生活逃避学习。
⑨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交错了作文本,贾老师看到我写的心情文,帮我修改后,又一字一字地誊抄了一遍,寄了出去。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选文④-⑥,填写下面的表格。
事件 母亲的心理
母亲接到贾老师让她到学校的传话 A
B 激动庆幸
母亲被贾老师拉到教室讲台上按着坐下 C
2.选文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⑥段中的画线句对贾老师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康乃馨”都承载了哪些情感。
5.请以“我的老师”为开头,给本文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不是除了黑就是白
王秋珍
①母亲最不爱的食物是鱼。但有了我们后,餐桌上的鱼变多了。吃鱼的孩子聪明。这个信念如春芽拱土而出,随着我们的成长,日益茁壮。
②我从小爱吃鱼,尤其是红烧带鱼。每次母亲买了带鱼,那腥味就霸道地侵略房间的角角落落。当然,也野蛮地入侵母亲的双手、衣服和头发,像只毫不讲理的小野兽。带鱼烧好后,母亲会反复洗手,临睡前,把衣服洗了,把头发洗了。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的头发变薄了。地上到处是母亲的黑发,它们横七竖八,桀骜不驯,宛如叛逆小子出逃。
④那天,昏黄的光线把房间装饰得有些老旧,我却有了一个煞风景的发现:母亲烧的红烧带鱼上,有一根头发。我用筷子去挑头发,它恶作剧似的滑来滑去,似乎在挑衅我。我直接伸出左手去捡,头发是被“逮捕归案”了,左手的袖口却沾上了菜盘里的油,它睁着可怕的油汪汪的眼睛,像一把剑扎进了我的心脏。
⑤这衣服是我第一次穿,下午我还要穿着它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此时,仿佛有一根棒子劈向我脑袋,我不由分说就叫起来:“妈,头发!”“头发”后的感叹号俨然一个炸雷,桌边的芦花大母鸡受了惊吓,扑闪着翅膀往门外逃。
⑥母亲无路可逃。她走过来,沉默着,把我捏在指间的头发拿走,继续着她的忙碌。我担心母亲没在意,强调说:“有头发的菜,反胃。”
⑦从这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筷前总盯着那盘菜,看了又看。
⑧母亲的头发还是会出现在菜里。我还是每次都叫一声:“头发!”芦花大母鸡镇定地啄着食,我的叫嚷已把它锻炼成了“淡定鸡”。
⑨有一段时间,我忙得不行,连续几周没有回家。回去时,母亲一见我就说:“以后菜里不会有头发了。”她的语气像个犯错误的孩子。也许,她以为我是生了她的气。
⑩母亲又下厨房忙开了。
父亲轻轻地说:“你妈不容易。”这五个字仿佛开启了闸门,往事汹涌而来。
母亲的小儿子在最好的年纪,生病了,母亲背着箩筐,徒步去深山采回一筐筐草药;母亲每天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全身疼痛的小儿子按摩。然而,医生的治疗加上母亲日日夜夜的操劳,最终还是没有留住那个幼小的生命。
母亲更加沉默了。但她依然把厨房当成自己的主阵地,希望她的女儿能吃出幸福的味道。想到这儿,我忍不住起身走向厨房。
正是六月,厨房像个蒸笼。母亲在一片白白的油烟和红红的火焰里奋战。她的头发比以往厚了、黑了。我伸出手摸了一把,它们又油又糙。
父亲告诉我,母亲戴了假发。假发是个不透风的罩子,每一根都结结实实地绕在底部,不会掉发。没几天,母亲的头皮就被热出了红色的疙瘩。但母亲还是只在睡觉时拿下假发,她说戴着戴着就会习惯的。
几周后,我刚下汽车,母亲就向我走来。不知为何,母亲腿一软,倒在地上。她的假发倏地飞了出去,一头白发在风中凌乱出一地的感伤。那是岁月的重担压在母亲头上的雪啊!它们穿过遍布的荆棘,穿过呼啸的风雨,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
原来,母亲的头发,不是除了黑就是白。那顶密不透风的黑色假发,分明是母亲沉默而结实的爱啊!
(作者:王秋珍。有删改)
6.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将横线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最不爱吃鱼,但① ;有一次吃鱼时,“我”有了一个煞风景的发现——② ;自此,“我”③ ;而母亲为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④ ;几周后,当意外地看到母亲凌乱的白发时,“我”的内心深受触动,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及她对“我”的爱。
7.品味下面句子,按要求作答。
(1)地上到处是母亲的黑发,它们横七竖八,桀骜不驯,宛如叛逆小子出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母亲在一片白白的油烟和红红的火焰里奋战。(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8.选文第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9.选文多次写“母亲的头发”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的太阳
王秋珍
①当祖父领着木匠老师走进家门,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
②在浙中农村,所有的手艺人,都被尊称为老师,裁缝老师、钉秤老师、篾匠老师等。老师请进家门要供他吃,叫作供老师。
③一年到头,祖父的肚子天天都像个空空的布袋子,晃晃荡荡的。他常年在腰间绑着一条绳子,绑得紧紧的。这样,饥饿感就会轻一点。绳子上还垂着一根尾巴,尾巴不紧不慢地跟着,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声音是硬的,节奏是软的。它们像祖父的眼神,又坚硬又柔软。临睡前,祖父抓起绳子,绳子的一端绑着一个马蹄形的扁玩意,那是一块磁铁。祖父走路时,磁铁就会认真地工作,吸引一路的铁钉、铁皮、铁丝、铁砂,把自己吃得胖胖的。当然,有时磁铁也会一无所获,徒然睁着无奈的眼。但祖父深知积少成多的道理。祖父把路上的战利品倒进角落的方篮里。一月月,一年年,方篮的肚子大了起来,祖父挑出一部分换成钱,留下铁钉自己用。
④祖父还常去村子北边的山林里转。那里是层层叠叠的山,山上长满了松树。遇上被雷劈断被野猪拱了被泥沙冲倒的松树,他就会哼哧哼哧地扛回家。慢慢地,门口的泥地上,码起了松树,它们的皮肤在阳光下咧开了嘴,像和祖父述说着什么。
⑤夜深人静的时候,祖父常常对着松树自言自语。做一个木柜,是祖父的人生理想。12年来,他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对木柜的憧憬。
⑥这个理想终于近在眼前了。祖父有铁钉,有木材,可以供老师了。可是,供老师需要提供一日两餐。这也许比准备木材还要艰难。
⑦当时,一年只吃两餐半的白米饭。新春吃一餐;三十夜吃半餐,另外半餐是吃存菜饭;还有一餐是新谷第一次碾出的那餐,也叫新米饭。平时吃的都是掺入红萝卜、青菜等的菜饭。供老师除了要供白米饭,还要供一荤三素四个菜。素菜可以向土地索取,这碗名叫猪肉的荤菜,对于一年到头不见油星的农家,着实是一个大难题。
⑧到了吃饭时分,村人就会一个个走过祖父家。他们装作无意走过的样子,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有的干脆走进家门,步伐大大的。来人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已经端上了白米饭和三个素菜。祖父走了过来。他脸上堆满了笑,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这轮太阳把祖父的笑容照得熠熠生辉,把祖父以往拖拖拉拉的脚步照得稳健有力。当然,也把来人想看好戏的心照得枯萎下去。
⑨祖父成了村人眼里的能人。大家对他的称赞风一样从村西刮过村东,从村南刮过村北,刮过祖父走过的每一条路,刮过那片茂盛的松树林。
⑩祖父吃了很久的胡萝卜。那时的胡萝卜很多,是做菜饭和喂猪用的。饿了,他就去山林附近的溪里喝水。只要能省下米,每天供出两碗白米饭,祖父就觉得值。
(11)祖父把那碗猪肉搁锅里蒸上几分钟,每餐端过来端过去。颜色在一点点加深,肉却像没拆封的牛皮纸书信,鼓鼓囊囊,原封不动。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执念。供老师的规矩里,肉必须有,却只是当装饰品一样放着。说句俗气的,它只是为主人撑台面用的。只有在活计全部结束的那餐,所供的老师才会吃上一块。
(12)祖父的柜子做好了。祖父闻着松木香,麻利地把猪油罐、针线包、麦秆扇等小物件,一一在柜子里放好。房子变大了,变亮了。祖父的喉咙变粗了。“吃,多吃点。”祖父豪气地说着。木匠老师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
(13)那个少了一块肉的地方,露出了白色,带着油腻腻圆鼓鼓的美满。
(14)祖父的那碗肉,只有上面的一层。半个半个的鸡蛋壳堆聚在下面,就像自带光芒的太阳。
10.文章叙事极具特点,过去与现实交织,逻辑缜密,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情节并填写下表。
主要脉络 主要情节
祖父做柜子 1. ① ,积攒做柜子的铁钉;
2.祖父去村子北边的山林里将倒了的松树扛回家,积攒做柜子的木料;
3.吃了很久的胡萝卜省下白米② ;
4.祖父的柜子做好了请木匠师傅吃肉,祖父准备的那碗肉只有上面的一层。
村民对待祖父做柜子的态度 1.村民们得知祖父领木匠老师进门非常吃惊;
2.村民们不相信祖父有请木匠师傅的条件,③ ;
3. ④ ,称赞祖父。
11.文章第⑧段划线句是如何刻画祖父形象的。
到了吃饭时分,村人就会一个个走过祖父家。他们装作无意走过的样子,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有的干脆走进家门,步伐大大的。来人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已经端上了白米饭和三个素菜。祖父走了过来。他脸上堆满了笑,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
12.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当祖父领着木匠老师走进家门,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为什么写“全村人眼睛都被撑大了”)
(2)一年到头,祖父的肚子天天都像个空空的布袋子,晃晃荡荡的。(加点的“天天”和“空空”分别说明了什么)
13.文章两次提到“祖父的太阳”,请谈谈“祖父的太阳”的丰富含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兰的初心
王秋珍
春,悄悄地包围了校园。同事拍了不少花的照片。我一看,就喜欢上了一种紫色的小花,似曾相识却不知其名。
原来,它就长在我们办公室前面的草地一角。绿色的窄卵形叶片,有着不规则的锯齿小花边。花萼长长的,顶着四片紫色的花瓣,呈十字形舒展,在微风中飘裙般舞动,静静地弥散着如茶的芬芳。
那一串串花,有的盛开,有的待放。盛开久的,成了淡紫色,仿佛素颜洗尽铅华;刚盛开的,紫得水润丰满,一如待嫁的新娘;没盛开的,摇着小铃铛一样的紫褐色花苞,仿佛在嚷嚷:“我要开花!我要开花!”不同层次的紫,像窈窕淑女的纤纤玉手奏出了初春幻想曲,美妙的旋律伴着若有若无的清香在四周嫩绿的青草上滑行。
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群里的朋友告诉我,它叫二月兰。啊,多么好听的名字!
其实,我和二月兰神交已久。
很多年前,我就喜欢上了《二月兰》。它是我仰慕的季羡林大师的作品:“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还在开花,她离开时,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角处。”睹物思人,季老深深地怀念痴爱二月兰的亲人,每次读到最后,我的心总是疼了又疼。
在《送春》里,宗璞为二月兰深情点赞:“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在童话《花的话》中,宗璞将各种花儿安排在月下花园比美。榆叶梅、玫瑰花、芍药、杏花、迎春花、白丁香个个都称赞自己最美最迷人。“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在《高山幽兰图》中,郑板桥题诗歌颂了二月兰素朴的品质。
确实,二月兰没有一丝丝高高在上的傲气,虽然紫色是高贵的颜色。二月兰还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诸葛菜。两个名字,一个时尚优雅,一个土得掉渣。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二月兰,集高贵的气质和平和的性情于一身,繁华也罢,寂寞也好,始终不忘初心。
相传,公元208年,27岁的诸葛亮担任刘备的军事中郎将,总监军粮和税赋。蜀军屡出祁山,蜀道艰难,军粮常常供应不上。一日,诸葛亮去野外散心,无意中见到一种野菜。老农告诉他,此菜浑身是宝。诸葛亮向老农问清了种法,便下令士兵开荒广种此菜。从此,此菜被称为“诸葛菜”。
《减字木兰花·诸葛菜》一词中云:“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诸葛菜和诸葛亮,都有着布衣的秉性。
二月兰是花,也是菜。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二月兰成了最亲民的明星。学植物的朋友告诉我,二月兰一次播种,年年自成群落。二月兰呈卵形的果实顶端,有细长的喙。一旦成熟,大量的黑褐色种子就会四散弹出。杭州的网友说,柳浪闻莺一大片一大片的二月兰开成了紫色的海洋。二月兰冬天披绿,春天顶紫,是人们最爱拍的景。
说着,我的同事发过来一张张图片。只见紫色的花朵簇成一片浪漫的花海,仿佛世界都是紫色的。半透明的花瓣在温柔的阳光下轻盈地舞动起来,像秘鲁成群迁飞的蝴蝶,扑闪着迷人的翅膀。二月兰们白中透紫,紫中透亮,把天都给照精神了。这份狂野的热情和浩大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点燃了。
繁华寂寞自在吟,紫韵一缕恬淡心。此时,我多想生出一对翅膀,飞到二月兰的海洋里。
(选自《散文百家·十年精华汇编》2020年4月)
14.通读全文,揣摩“二月兰的初心”中的“初心”究竟指代什么?
15.“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联系相关内容作简单分析。
16.文中描写的二月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作简要的说明。
17.按要求品析下面语言。
(1)不同层次的紫,像窈窕淑女的纤纤玉手奏出了初春幻想曲,美妙的旋律伴着若有若无的清香在四周嫩绿的青草上滑行。(品析“滑行”一词的表达效果)
(2)“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品析“老圃春深”的含义)
18.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 焦虑慌乱 贾老师愉快地收下了母亲送的番薯,并为“我”保守了秘密; 紧张无措 2.①写“我”回家妈妈高兴,做了好多美食,并嘱咐我把南瓜饼带给老师,我嫌难堪,未送。②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勤劳朴实。③为下文老师为“我”遮掩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神态描写、语言描写,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贾老师怕母亲知道真相而责备我的心理,③表现出贾老师有智慧、爱学生的美好品质。 4.老师对我的鼓励;对我母亲的祝贺;我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母亲的自豪与喜悦。 5.示例:我的老师,用她细腻的爱(一束康乃馨),给了我自信的阳光,帮我走出了青春期的叛逆和迷惘。恰似会行走的康乃馨,挥洒一地的芬芳。
【导语】《会行走的康乃馨》以细腻笔触编织师生温情。叛逆的“我”、朴实的母亲、智慧的贾老师,在南瓜饼的误会与康乃馨的颁奖中,让善意悄然流淌。贾老师的暗中相助与巧妙维护,如康乃馨般芬芳了“我”的成长,也让“行走”的爱成为救赎。全文于日常细节中见真情,平凡叙事里藏力量,余韵悠长。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A.结合第④段“母亲接到我的传话,久久说不出话。彼时,她正在番薯田里。她的锄头没有停,却把好端端的番薯锄破了一块又一块。风把她额前的头发吹得一团乱,也许她的心更加乱”可知,母亲接到传话后,沉默、锄破番薯、心乱如麻,这些行为和状态体现出她内心的不安与慌乱。由此可知,母亲此时的心理是焦虑慌乱。
B.结合第⑤段“母亲说着‘麻烦老师’的话语,把番薯往老师怀里塞去。贾老师愉快地收下了。母亲很激动,老师不嫌弃她的劳动果实,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她突然问道:‘上次我做的南瓜饼,老师喜欢吃吗?’”及第⑥段“贾老师愣住了……没想到,也就两秒钟的工夫,老师笑着说:‘好吃,很好吃!’”可知,母亲送番薯被老师愉快收下,且老师回应喜欢南瓜饼,这让母亲十分激动。由此可知,该事件是贾老师愉快地收下了母亲送的番薯,并为“我”保守了秘密。
C.结合第⑥段“老师领着母亲去了教室,底下一双双目光探照灯一般直射过来。老师把母亲拉到讲台上,按她坐下。母亲紧张无措,双脚来回搓着,水泥地面上,出现了泥巴,一点,一团,很扎眼”可知,母亲在众人注视下被拉上讲台坐下,双脚搓动、地面留泥,这些细节体现出她的局促不安。由此可知,母亲此时的心理是紧张无措。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周末回家,母亲看着我清爽的样子很是高兴。她把自己种的豌豆晒干后,炒得香喷喷的;把新鲜的嫩花生洗得白白的,加上茴香辣椒等佐料,煮得喷喷香;她还摘回一个老南瓜,一步一步做出金灿灿的南瓜饼”“‘一到学校,就给班主任送去,叫老师趁早吃了。’母亲一再嘱咐”“最终,我在寝室里吆喝了一嗓子”可知,这段文字描述了母亲为“我”准备多种美食并嘱咐送老师,而“我”因觉得难堪未送,而是分给了同学。由此可知,这既展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对老师的尊重,也为后文母亲询问老师是否喜欢南瓜饼、老师帮忙遮掩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发展。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结合第⑥段“贾老师愣住了……没想到,也就两秒钟的工夫,老师笑着说:‘好吃,很好吃!’”可知,“愣住了”是对贾老师的神态描写,“笑着说:‘好吃,很好吃!’”是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的结合。这一过程中,老师从短暂的惊讶迅速转为微笑回应,可见其不想让母亲知道“我”未送南瓜饼的真相,以免母亲责备“我”。由此可知,这些描写体现了贾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关爱。
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第⑦段“贾老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和一本火红的荣誉证书,把它们递到母亲手上。‘谢谢你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她的作文获得了浙江省一等奖……’”可知,贾老师借康乃馨向“我”传递鼓励,也向母亲表达祝贺。由此可见康乃馨承载着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对母亲的祝贺。
结合第⑧段“而我,长时间地沉浸在那份突如其来的喜悦和感动中……沉浸在粉色康乃馨持久的芳香中。从此,我不再游戏生活逃避学习”及第⑨段“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交错了作文本,贾老师看到我写的心情文,帮我修改后,又一字一字地誊抄了一遍,寄了出去”可知,“我”知晓真相后,对老师充满感激与赞美,康乃馨成为这份情感的寄托。从中可看出康乃馨承载着“我”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
结合第⑧段“回去的路上,母亲捧着一大束康乃馨,满脸绽放康乃馨一般的笑容。她接受着一路的目光,神采奕奕,仿佛她的女儿已经成了作家”可知,母亲因这束康乃馨而感到自豪与喜悦。由此可见康乃馨承载着母亲的自豪与喜悦。
5.本题考查情境补写。
结合第①段“14岁那年,想辍学的我……我却平静地看了看她,把头转向窗外”可知,“我”最初叛逆厌学,对老师的情感表现冷漠。结合第⑦段“贾老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束粉色的康乃馨……我的眼前,全是母亲的笑脸和那美丽的康乃馨”、第⑧段“从此,我不再游戏生活逃避学习”及第⑨段“贾老师看到我写的心情文,帮我修改后,又一字一字地誊抄了一遍,寄了出去”可知,贾老师用智慧和关爱改变了“我”,康乃馨是她爱与鼓励的象征。由此可知,结尾需呼应“会行走的康乃馨”的标题,体现老师的爱对“我”的影响,以及“我”的转变与感激。
示例:我的老师,如那束会行走的康乃馨,以温柔的善意包裹住我叛逆的棱角,用默默的付出点亮我前行的路。她的爱,从未褪色,始终在我生命里散发着温暖的芬芳。
6. 为了孩子,经常做鱼 母亲烧的红烧带鱼上有一根头发 下筷前总盯着那盘菜,看了又看 戴了假发 7.(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头发到处是,难以清理的景象,写出了“我”母亲掉发严重的情况,表达了“我”对掉发的讨厌之情。
(2)“白白”与“红红”对比鲜明,从视觉角度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描写了母亲在厨房辛劳的情景,突出了母亲对孩子和家人的爱。 8.插叙。插叙了母亲经历小儿子去世的不幸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母亲的不容易,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9.示例:选文以“母亲的头发”为线索,贯穿全文,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突出了母亲的伟大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同时,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提示“‘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最不爱吃鱼,但”和关键句①段“但有了我们后,餐桌上的鱼变多了。吃鱼的孩子聪明。这个信念如春芽拱土而出,随着我们的成长,日益茁壮”,可得出答案为:为了孩子,经常做鱼。
②根据提示“有一次吃鱼时,‘我’有了一个煞风景的发现”和关键句④段中“母亲烧的红烧带鱼上,有一根头发。我用筷子去挑头发,它恶作剧似的滑来滑去,似乎在挑衅我。我直接伸出左手去捡,头发是被‘逮捕归案’了,左手的袖口却沾上了菜盘里的油,它睁着可怕的油汪汪的眼睛,像一把剑扎进了我的心脏”,可得出答案为:母亲烧的红烧带鱼上有一根头发。
③根据提示“自此,‘我’”和关键句第⑦段“从这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筷前总盯着那盘菜,看了又看”,可得出答案为:下筷前总盯着那盘菜,看了又看。
④根据提示“母亲为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和关键句 段中“父亲告诉我,母亲戴了假发。假发是个不透风的罩子,每一根都结结实实地绕在底部,不会掉发。没几天,母亲的头皮就被热出了红色的疙瘩。但母亲还是只在睡觉时拿下假发,她说戴着戴着就会习惯的”,可得出答案为:戴了假发。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本句在第③段,写母校掉发的情况。“地上到处是母亲的黑发,它们横七竖八,桀骜不驯,宛如叛逆小子出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掉在地上的头发比作叛逆小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头发到处是,难以清理的景象,写出了“我”母亲掉发严重的情况。结合第④段,“像一把剑扎进了我的心脏”,可知这个比喻句还表达了“我”对母亲掉落的头发的讨厌之情。
(2)本句在第 段,写母校在厨房忙碌的情景。“母亲在一片白白的油烟和红红的火焰里奋战”的“白白”与“红红”对比鲜明,“白白”突出了油烟的大,“红红”突出了火焰的旺,这两种视觉感受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描写了母亲在厨房辛劳的情景。结合前一句“正是六月,厨房像个蒸笼”,可知这个句子突出了母亲对孩子和家人的爱。
8.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根据上文 段“父亲轻轻地说:‘你妈不容易。’这五个字仿佛开启了闸门,往事汹涌而来”可知,第 段“母亲的小儿子在最好的年纪,生病了。母亲背着箩筐,徒步去深山采回一筐筐草药;母亲每天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全身疼痛的小儿子按摩。然而,医生的治疗加上母亲日日夜夜的操劳,最终还是没有留住那个幼小的生命”采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补充交代了母亲经历小儿子去世的不幸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突出了母亲的不容易,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9.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
根据第②段“每次母亲买了带鱼,那腥味就霸道地侵略房间的角角落落。当然,也野蛮地入侵母亲的双手、衣服和头发”、第③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的头发变薄了”、第④段“我却有了一个煞风景的发现:母亲烧的红烧带鱼上,有一根头发”、第⑥段“她走过来,沉默着,把我捏在指间的头发拿走,继续着她的忙碌”、第⑧段“母亲的头发还是会出现在菜里”、第 段“她的假发倏地飞了出去,一头白发在风中凌乱出一地的感伤”和结尾“原来,母亲的头发,不是除了黑就是白。那顶密不透风的黑色假发,分明是母亲沉默而结实的爱啊”可知,选文以“母亲的头发”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结合结尾句“那顶密不透风的黑色假发,分明是母亲沉默而结实的爱啊”,可知“母亲的头发”在情感上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塑造了提示了母亲的伟大形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0. 祖父用磁铁吸铁钉 为木匠老师准备一天两顿的白米饭 来到祖父家探听 村民们看到祖父饭桌上给木匠老师准备的一荤三素和白米饭相信了祖父 11.示例:
侧面描写:对村民的“装作无意走过”、“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走进家门,步伐大大的”、“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村民不相信祖父请木匠老师到家做柜子一事并对此感到好奇,足见祖父做柜子这件事的反响之大,从侧面表现了祖父的信念坚定,执着追求;
正面描写:对祖父的描写更为细致,“走了过来”、“堆满了笑”、“慎重地端着”等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刻画了祖父能够实现人生理想的喜悦激动,从正面表现了祖父的勤奋执着。 12.(1)示例:①“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写村民们反应之大,不仅表现了村民的惊异,还足以证明能将木匠老师请回家做柜子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②自然引起下文对祖父做柜子一事的记叙,而且开篇设置悬念:为什么村民反应如此之大,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天天”突出祖父的饥饿是经常性的,“空空”突出祖父的饥饿程度之深;这两个词表现了祖父生活的穷苦。(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3.示例:第一次“祖父的太阳”是指祖父端着给木匠老师准备的那一碗肉就像端着太阳一样,足见祖父的郑重;第二次“祖父的太阳”是指木匠老师吃过的一块的那碗肉下面堆聚着的鸡蛋壳就像太阳一样,祖父的“那碗肉”只有上面薄薄的一层。
祖父的太阳既指他做一个木柜的人生理想就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又指他坚定的信念像太阳一样从不改变。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思路:表格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祖父的角度,一个是村民的角度;根据题干所给的提示信息,即所要填的空的前后句子,回到文章相应位置,找到合适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尽量抓住关键词句概括。
(1)结合第三段“祖父抓起绳子,绳子的一端绑着一个马蹄形的扁玩意,那是一块磁铁。祖父走路时,磁铁就会认真地工作,吸引一路的铁钉、铁皮、铁丝、铁砂,把自己吃得胖胖的”“一月月,一年年,方篮的肚子大了起来,祖父挑出一部分换成钱,留下铁钉自己用”等句子可概括,祖父用磁铁吸铁钉,积攒做柜子的铁钉。
(2)结合第十段“祖父吃了很久的胡萝卜。那时的胡萝卜很多,是做菜饭和喂猪用的。饿了,他就去山林附近的溪里喝水。只要能省下米,每天供出两碗白米饭,祖父就觉得值”可概括,祖父吃了很久的胡萝卜省下白米,为木匠老师准备一天两顿的白米饭。
(3)结合第八段“到了吃饭时分,村人就会一个个走过祖父家。他们装作无意走过的样子,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有的干脆走进家门,步伐大大的。来人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已经端上了白米饭和三个素菜”“把祖父以往拖拖拉拉的脚步照得稳健有力。当然,也把来人想看好戏的心照得枯萎下去”等句子可知,村里人或者装作无意走过、或者直接进屋来看,都是来看祖父是否真的有请木匠师傅的条件,故可概括:村民们不相信祖父有请木匠师傅的条件,来到祖父家探听。
(4)结合第八段“来人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已经端上了白米饭和三个素菜。祖父走了过来。他脸上堆满了笑,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和第九段“祖父成了村人眼里的能人。大家对他的称赞风一样从村西刮过村东,从村南刮过村北,刮过祖父走过的每一条路,刮过那片茂盛的松树林”等句子可概括:村民们看到祖父饭桌上给木匠老师准备的一荤三素和白米饭相信了祖父,称赞祖父。
1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答题思路:题干问“如何刻画”,即是在问用怎样的方法在刻画祖父形象,扣住所给段落,从描写方法、事件、修辞等角度来分析。
(1)结合“到了吃饭时分,村人就会一个个走过祖父家。他们装作无意走过的样子,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有的干脆走进家门,步伐大大的。来人三两步来到八仙桌前,看到桌上已经端上了白米饭和三个素菜”可知,“走过祖父家”“鼻子使劲地嗅着”“眼睛使劲地转着”等词句,既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文章主人公是祖父,所有的描写几乎都应该为主人公服务,这里写村民的动作、细节,可以初步判定是侧面描写。
这些动作、细节写的是村民的表现,村民们或者装作无意走过闻,或者直接进门看,都是想要看看祖父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请木匠老师所需要的食物,村民这样的行为是对祖父的怀疑、不相信,不相信祖父有本事、有能力、有条件请木匠老师来家里做柜子,也写出了请木匠老师来家里做柜子这件事的艰难,写祖父做柜子这件事的反响之大,但是如此艰难,祖父做到了,用村民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祖父完成一件艰难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执着追求。
故这一部分采用侧面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用村民的动作、细节表现侧面烘托了祖父的信念坚定、执着追求的形象。
(2)结合“祖父走了过来。他脸上堆满了笑,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可知,“走了过来”“端着”都是动作描写,“堆满了笑”是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这里直接写出了祖父的动作、神态、细节,是正面描写。
“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运用了比喻修辞,把这碗肉比成了一个太阳,太阳是生命力量来源之一,对于农人来说非常重要,祖父把这碗肉看出太阳,看得出祖父对这碗肉的重视。
“堆满了笑”这个细节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祖父当时的喜悦的心情,为了能做柜子而喜悦;“慎重地端着”和“太阳”这个喻体写出了祖父对这碗肉的重视,进而写出了祖父对做柜子这件事的重视,结合第八段“祖父吃了很久的胡萝卜。那时的胡萝卜很多,是做菜饭和喂猪用的。饿了,他就去山林附近的溪里喝水。只要能省下米,每天供出两碗白米饭,祖父就觉得值”可知,为了这碗肉,祖父饿着自己,竭尽全力寻找各种资源,这碗肉是祖父辛苦劳作的成果,表现出祖父的勤奋执着。
故这段文字运用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方法,比喻修辞,从正面表现了祖父能够实现人生理想的喜悦激动,进而从正面表现了祖父的勤奋执着。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答题思路: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前后文,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原因。
内容角度:“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是神态描写,一般而言,眼睛瞪大、撑大是表现人的震惊,“全村人”写出了受震惊人数之多,进而写出了反应之大。结合“当祖父领着木匠老师走进家门,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可知,当祖父请木匠老师进自己家门时,全村人都震惊了,反应非常大,结合第六段“这个理想终于近在眼前了。祖父有铁钉,有木材,可以供老师了”和第七段“供老师除了要供白米饭,还要供一荤三素四个菜”可知,村民反应大,如此震惊,是因为在当时,领一个木匠老师来家里工作是非常难的。
故原因一:“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写村民们反应之大,不仅表现了村民的惊异,还足以证明能将木匠老师请回家做柜子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结构角度:这一句话位于文章的第一段,文章还没有交代任何信息,先写了全村人对祖父领一个木匠老师进家门的震惊,让读者有疑惑、有读下去的兴趣,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篇写祖父带一个木匠老师进门,文章后面写祖父如何积累请木匠老师做柜子的材料、饭食等,这是引起下文。
故原因二:自然引起下文对祖父做柜子一事的记叙,而且开篇设置悬念:为什么村民反应如此之大,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2)答题思路:词语本义或手法,语境义,效果。
本义:“天天”是每天的意思,“空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两个都是叠词。
语境义:“天天”在这里指祖父的肚子每一天都是空的,强调祖父没有一天不挨饿;“空空”在这里写祖父的肚子里什么都没有,突出了祖父饥饿程度之深。
效果:一个每天肚子什么都没有的人,一个每天都饱受饥饿的人,这两个词写出了祖父生活的穷苦。
13.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答题思路:题目含义一般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体会表层含义,结合文章主题、情感体会深层含义;先找到题干所说的两次“祖父的太阳”的相关句子,结合前后文、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1)第一次提到“祖父的太阳”是在文章的第八段。
结合第八段“祖父走了过来。他脸上堆满了笑,两手慎重地端着一碗肉,就像端着一个太阳。这轮太阳把祖父的笑容照得熠熠生辉”可知,这里把祖父端给木匠老师的一碗肉比成太阳,“慎重”两个字直接写出了祖父对待这碗肉的态度,祖父对待这碗肉非常重视、郑重。与其说祖父重视这碗肉,不如说祖父重视木匠老师,因为只有满足了这碗肉的要求,才能请到木匠老师,而重视木匠老师,其实是重视做柜子这件事情。祖父把这碗肉看的如同太阳一般,也就是把做柜子这件事看的如同太阳一般重要。祖父为什么把做柜子看的如此之重的?因为做柜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从全村人震惊、探听、赞美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祖父通过做柜子这件事,展现出自己的勤劳、能干、执着等品质,这些品质让祖父的人生如同太阳一般闪闪发光。
故“祖父的太阳”含义一:指祖父做一个木柜的人生理想就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2)第二次提到“祖父的太阳”是在文章的第十四段。
结合第十四段“祖父的那碗肉,只有上面的一层。半个半个的鸡蛋壳堆聚在下面,就像自带光芒的太阳”可知,这里写祖父那碗肉其实只有上面薄薄的一层,下面放的都是半个半个的鸡蛋壳,把这些鸡蛋壳比成了祖父的太阳。
结合第一段“当祖父领着木匠老师走进家门,全村人的眼睛都被撑大了”、第三段“一年到头,祖父的肚子天天都像个空空的布袋子,晃晃荡荡的。他常年在腰间绑着一条绳子,绑得紧紧的。这样,饥饿感就会轻一点”等句子可知,从村里人震惊的表现、从祖父的生活日常情况看得出来,对于村里所有人来说,请木匠老师来家里做柜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祖父为了达成这个愿望,一方面更加努力、勤奋,饿着自己积累食物;另一方面,祖父使了一个巧计,在肉片底下放的是鸡蛋壳,因为祖父知道这个肉前几天木匠老师不会吃,只会在最后一天吃,那时候柜子几乎已经完成了,这是祖父想出来的计策,为了完成做柜子的愿望,祖父还表现出农人的狡猾和智慧,这是被祖父的做柜子的愿望逼出来的狡猾,从这可以进一步看出祖父做柜子这个信念的坚定,不因外界条件的限制而改变,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般不改变。
故“祖父的太阳”含义二:指祖父做柜子的坚定的信念像太阳一样从不改变。
14.示例:淡泊高雅,质朴平和,忠贞不渝,与世无争。 15.形散:体现在引用文人墨客的文章来表现二月兰的盛景和精神品质,又引用历史故事来表现二月兰的食用价值,仿佛信手拈来,却娓娓动人。神不散:体现在以“二月兰”为线索,组织材料,一线贯通。 16.观赏价值:花色淡雅,芳香馥郁;精神价值:淡泊质朴,与世无争。食用价值:二月兰可当蔬菜食用。 17.(1)“滑行”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二月兰盛开时给人带来的愉悦美妙之感。
(2)种植有诸葛菜的园地里春风和煦、春意盎然、长势喜人的景象。 18.结尾卒章显志,写出了作者对二月兰的仰慕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志趣:作者做人要像二月兰的品格一样,格调高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解析】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通读全文,捕捉关键句子概括作答。“初心”指的是“本心”,在这里指二月兰固有的品质。“在微风中飘裙般舞动,静静地弥散着如茶的芬芳”“不同层次的紫,像窈窕淑女的纤纤玉手奏出了初春幻想曲,美妙的旋律伴着若有若无的清香在四周嫩绿的青草上滑行”等句子描写了二月兰盛开的情态,表现了它的淡雅脱俗;“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等句子表现了二月兰平和,与世无争;“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郑板桥题诗歌颂了二月兰素朴的品质”表现了二月兰的朴素忠贞。据此理解作答。
1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广泛,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引用了季羡林大师的作品、宗璞的文章、郑板桥的题诗、历史故事、还有《减字木兰花·诸葛菜》一词等,可谓选材广泛多样;所谓“神不散”指的是中心明确突出,文章围绕线索“二月兰”,始终以表现它的高贵品质为目的,主旨鲜明。据此理解作答。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文中写了二月兰的观赏价值“花萼长长的,顶着四片紫色的花瓣,呈十字形舒展,在微风中飘裙般舞动,静静地弥散着如茶的芬芳”“ 盛开久的,成了淡紫色,仿佛素颜洗尽铅华;刚盛开的,紫得水润丰满,一如待嫁的新娘;没盛开的,摇着小铃铛一样的紫褐色花苞”等句子写出了二月兰花朵清新淡雅,花香迷人;“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等句子赞扬了二月兰与世无争,朴素忠贞的品质,这是它的精神价值;另外二月兰还具有使用价值,可以当蔬菜食用。
17.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揣摩。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
(1)“不同层次的紫,像窈窕淑女的纤纤玉手奏出了初春幻想曲,美妙的旋律伴着若有若无的清香在四周嫩绿的青草上滑行”一句中的“滑行”本意是物体在平面上的滑动,这里用来形容二月兰淡雅的紫色,表现了二月兰给人带来了妙不可言的感觉。
(2)“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一句中“老圃春深”传神地写出了菜园里种植诸葛菜后生机盎然的情形,“春深”表现了诸葛菜长势旺盛的特点。
18.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繁华寂寞自在吟,紫韵一缕恬淡心”赞扬了二月兰淡泊高雅,与世无争的品质,“此时,我多想生出一对翅膀,飞到二月兰的海洋里”表现了作者对二月兰的仰慕之情,并心生向往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