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22练 赤壁赋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倚歌而和之    和:和谐
B.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 洗盏更酌 更:再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互相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 凌万顷之茫然
C. 望美人兮天一方 D. 挟飞仙以遨游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
D. 而未尝往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4.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乌鹊南飞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 而今安在哉 B. 客有吹洞箫者
C. 徘徊于斗牛之间 D. 固一世之雄也
6. 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 《诗经》中名句名篇常被后世文学作品引用,如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先秦诗歌中派生出来。苏轼首先开创了“文赋”,像《赤壁赋》就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文赋。
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赤壁赋》中苏子劝客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非己勿贪,对万物不要强求强取的豁达态度。
(2) 《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先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________________”再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3) 身处困境,苏轼总是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对人生做出哲理的思考,获得精神的超脱。 在《赤壁赋》中,他指出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必羡慕长江永恒,尽可享受清风明月。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节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 ①磨勘:一种制度,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顾”字的用法,和成语“三顾茅庐”的“顾”不同。
B. “比冠”指“到行冠礼的年龄”,古代男子一般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C. “知徐州”中“知”的意思是主持、管理,与“知县”中“知”的含义相同。
D. “而卒不得大用”中“卒”的含义与用法与成语“身先士卒”的“卒”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 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 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 苏轼治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材料中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2练 赤壁赋
1. A 和:伴奏。
2. D A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B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C项,美人,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遨游”古今义相同,均为“漫游,游历”的意思。
3. A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助词,不译。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4. D ①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动词的使动用法;④名词的意动用法。故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 A 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6. 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
7. (1)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重点:“少焉”、状语后置句)
(2)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重点:“横”“所如”、定语后置句)
(3)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重点:“西”“东”“缪”“于”)
(4)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重点:“子”“渔樵”“侣”“友”)
(5)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重点:“是”“造物者”“适”)
8. (1)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2)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9. EIP “轼庐于其上”中“于其上”做后置状语,与前文关系紧密,应在“上”后断开;“过家不入”为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了主语“轼”,意思完整,应在“入”后断开;“官吏分堵以守”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卒全其城”是“官吏分堵以守”的结果,“卒”前应断开。故答案为EIP。
10. D 两个“卒”的含义与用法不同,前者是副词,最终;后者是名词,士兵。
11. C “不欢而别”错误,由原文“轼戏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12. (1) 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教他,(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重点:“授”“辄”“语”“要”)
(2) 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重点:“害”“急”“虽”“且”)
13. 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治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⑥偶尔作歌,可以新天下耳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的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教他,(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吗?”等到行冠礼的年龄(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苏轼)到徐州赴任,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城市将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但城却没有被淹,)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做一件不合道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做这些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特别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钻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终却没有得到重用。
材料二: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诗歌旋律的人,偶尔做一首诗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