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23练 *登泰山记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D. 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B. 极天云一线异色
C.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 石苍黑色,多平方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其级七千有余
其阴,济水东流
C. 及既上
皆不及往
D.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驾一叶之扁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 其阴,济水东流
C. 道皆砌石为磴
D. 山多石,少土
5.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 凌万顷之茫然
D. 渺渺兮予怀
6. 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如《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B. 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 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观看日出是在农历月末那天。
D.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始创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雪、天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2) 《登泰山记》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日出时天边云彩片刻之间变成五颜六色。
(3) 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游 灵 岩 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节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帷,像帷帐一样,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中的“限”用法相同。
B. 溯,指逆流而上,与《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溯”词义相同。
C. 东南,向东南,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的“东”用法相同。
D. 稍稍,指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中的“稍”词义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构思跳跃性较大,这种写法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B. 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
C. 姚鼐散文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工妙于自然,即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
D. 曾国藩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桐城派思想的现实意义。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学主张,其中“考据”主要指通过资料来考核、证实说明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考据”的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练 登泰山记
1. C 漫:模糊。
2. D A项,半山,古今义都是“山的中间,山腰”。B项,异色,古今义都是“奇异的颜色”。C项,日出,古今义都是“太阳出来”。D项,平方,古义:文中指平的、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指平方米。
3. B B项,均为代词,它的。A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助词,表方位。C项,介词,等到/动词,赶得上。D项,代词,它/结构助词,的。
4. C 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多”“少”,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5. C C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D项,主谓倒装句。
6. B “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错误,应为“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7. (1)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重点:“始”“以”“越”“遂”)
(2)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重点:“限”“云”、定语后置句)
(3)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重点:“几”“及”“负”“烛”)
(4) 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重点:“居”“然”)
(5)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重点:“自”“云漫”“稍”、定语后置句)
8. (1)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2)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9. BDG “盖灵岩谷水西流”结构完整,应在“流”后断开;“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两句都有“入济”,应在两个“济”后断开。故答案为BDG。
10. C “东南,向东南……用法相同”错误,“东南”,指向东南走,名词作动词;“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11. B “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错误,《游灵岩记》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不同。
12. (1) 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重点:“翳”“高”“深”、定语后置句)(2)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重点:“或”“得日”“驳色”“偻”)
13. ①“甘露之泉”,皇帝巡游命名;②“朗公谷”和“朗公石”,来源于高僧讲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一“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可知,“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由材料一“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可知,“朗公谷”和“朗公石”的由来,这些都是“考据”的具体事例。
城墉,即城墙。雉: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岩尻:山岩的末端。佛图澄:西域人,后赵时期高僧,深受历代佛教徒钦敬的著名僧人,享有神僧之称。魁儒畸士:大儒奇才。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这柏林中,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带着寒气的阳光在寺院的墙壁上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它的高度大约有岩石的十分之九高,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缘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四望群山,山脉走向不同并且奔往不同的方向,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寺中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回头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政和”二字。
原本我打算与朱子颍一块来灵岩游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到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于泰山北谷的溪流。世人说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每天都多。然而到了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异。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向北到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末年,桐城的姚鼐先生非常擅长古文。他敬慕并且仿效同乡前辈方望溪侍郎的古文,又受到刘大櫆君和自己伯父姚范君的传授。(方、刘、姚)三位君子都是学通古今的大儒,极有声望,所以姚鼐先生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创作就更加精深了。历城的周永年因此赞叹说:“天下的文章,大概都在桐城吧!”于是学者大都崇拜桐城人的文章,称为“桐城派”。在乾隆中期,天下的大儒奇才,做学问崇尚渊博,烦琐称述,多方引证,往往为了考证校对一个字,反复用几千字来说明还不得罢休。他们在学术上另立旗帜,名叫“汉学”。唯独姚先生排除形形色色的理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然后文辞才有所依托,考据才有所归附。一篇文章中,只有义理是最需要注意的。当时姚先生孤立无援地与汉学家论争,往后五六十年。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读他的文章,继承他的理论。学说的衰亡兴盛,也各自有它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