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25练 古诗词诵读
 
一、 名篇名句默写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的手法,以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2) 在《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 《诗经·静女》中,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毫不吝啬地赞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 《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对此生无缘再与恋人相聚的忧虑和伤感,体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5) 《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主人公怅立船头,徒劳望乡的情状,充满羁旅怀乡的愁绪。
(6) 《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人公高雅的形象,营造了清幽的意境。
(7)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8) 跨越时光的守望,在中国古诗词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塑造了一个感慨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亡国之君形象。
(9)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被李清照化用为《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中的“一江春浪醉醒中”,以此抒发自己浓重的孤身漂泊之痛和国破家亡之悲。
(10) 《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牛郎、织女的爱情像流水一般温柔,又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
(11)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牛郎、织女的短暂相逢与世人无数次的相聚作了对比,写出了他们相会的甜蜜。
(12)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与此情感基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3题。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乡 村 四 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 《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 《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 “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的忙碌情景。
3. 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去者日以疏①
《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 ①游子出城郊时,看到墟墓,有感于乱世而发。
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统领全诗,以富于形象的哲理警句作为序幕,对人生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
B. 诗人眼前所见图景触目惊心:埋葬死人的古墓被平成耕地,松柏也被摧毁化为柴薪。
C. “萧萧”形容秋风,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
D. 最后两句看似游离之笔,却显示出了诗歌的跳跃性,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5. 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子 夜 歌
[南唐]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①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②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 ①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②秋晴:晴朗的秋天。
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三、四句有特殊的悲哀和绝望,“故国梦重归”是把前面的“愁恨”进一步具体化和个人化,作为亡国之君的词人,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国。
B. 词的下片续写词人深感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高楼谁与上”写词人回到故国,看见高楼上没有人,表明了词人的孤独心情。
C.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是词人发出的一种感慨。“如一梦”不是词人的清醒,而是词人的迷惘和无奈,以此作结,凸显全词的意境。
D.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句句如白话入词,以歌代哭,不事雕琢,体现了词人的炉火纯青之功。
7. (教考衔接)同样是写“愁”,本词上片前两句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秦 观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
B. “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
C. 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中流砥柱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出小孤山的傲然独立,又暗示词人的处境。
D. “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呼应。
9. (教考衔接)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深受苏轼影响。试分析此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景上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练 古诗词诵读
1. (1)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2)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3)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4)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5)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6)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7)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9)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11)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12)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 C “《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3. 《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才”“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4. C “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错误,此处是说“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5. ①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的“去”“来”和“疏”“亲”是诗人直接感慨时光流逝,也是人生的感悟。②对世事变迁之感伤。三到六句写出所见之景,点明世事的变化,带给人伤感之情(或:即景所生的悲愁)。③羁旅他乡之愁。思归故乡,亦即为旅居他乡而愁。④思归欲归而不可得的无奈。末尾两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急,但找不到回家的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信息,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6. B “写词人回到故国”错误,“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上,也是高楼无人之意,进一步点明词人的困苦处境和孤独心情。所谓登高望远,是词人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不是写词人回到故国。
7. ①本词上片前两句写“愁”直抒胸臆,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抒发了词人感怀亡国的愁恨,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春水”,化抽象为具体。愁思如春水之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同春水之不舍长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词人以此表达了自己无尽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以此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这首词的上片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种感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概括,既是说自己,也是说众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怜,是自己囚居生活的无奈心情;“恨”是自伤,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国之后的无限追悔。《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汹涌翻腾,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哀思和缠绵不尽的个人凄苦之情。
8. A “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错误,这两句都是写小孤山的,“当住中流万折”,突出的不是长江,而是小孤山的高峻挺拔。
9. ①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②巧用修辞,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③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或: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诗歌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两词在写景上的相似之处,解题时可以从豪放词的风格出发,结合写景的词句,分析其使用的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
崒嵂(zú lǜ):高峻貌,用来形容山的陡峭和险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