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张煌言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甲辰八月辞故里①张煌言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②!注释:①此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不幸被捕,由故里转解杭州时所作。②鸱夷,皮革制的囊。传说伍子胥死后,吴王把他的尸体装在鸱夷里,浮于江中。伍子胥魂怒,驱水为钱塘江的江潮,常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1.下列对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起笔,既表明了诗人辞别故里后的去向,又暗示了诗人生死抉择的意向。B.颔联写西湖畔于谦墓、岳飞祠,“日月”“乾坤”两意象开阔了意境,彰显了先贤的精神。C.颈联写诗人愿与先贤平分三席墓地,为自己的“丹心”而无愧,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诗人借伍子胥的典故尽抒抗清之志,悲壮之气震撼人心。2.“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描写想象的未来之景,下面诗句中运用了此手法的一项是( )A.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王勃《咏风》)B.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3.张煌言有怎样一颗“丹心” 从全诗看,颔联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柳梢青[明]张煌言①锦样江山,何人坏了,雨瘴烟峦。故苑莺花,旧家燕子,一例阑珊。此身付与天顽。休更问、秦关汉关。白发镜中,青萍②匣里,和泪相看。长歌行(节选)[宋]陆游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注]①张煌言(1620—1664年):宇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②青萍:古代宝剑名。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词前三句写锦绣河山沦陷,大江南北,瘴烟苦雨,词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B.“何人坏了”是词人叩天之语,词人反思朝廷腐败,奸人误国,故而有此泣血之问。C.张词既低回婉转,又气势雄壮、气概豪迈,感慨中透出执着与坚定,情感深沉自然。D.陆诗格调豪放、悲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很有鼓舞力。5.有人认为,张煌言《柳梢青》中“白发镜中,青萍匣里”或出自陆游《长歌行》“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一联,但二者抒发的感情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其感情的异同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6.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艳出荒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时,野菊却舒展出她艳丽的容颜。B.以"冷"字修饰菊"香",与时令、气候相吻合,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冰清玉洁的姿态。C.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D."野人偏自献黄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一、二句诗创设了赏菊的自然环境。7.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处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③〔金心〕菊的花朵。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9.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答案: 1.C; 2.B; 3.第一问,张煌言有一颗矢志抗清、以死报国(或:为国捐躯等)的“丹心”第二问,颔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氏墓”、“岳家祠”,揭示了首联的“我师”是于谦和岳飞,这是承上;同时为颈联抒“丹心”做了铺垫(或:开启了颈联对“丹心”的抒写),这是起下。解析: 1.“无愧”错,诗中有自谦的“惭”字,言诗人因赤手分席而有愧。2.诗句中的“何时”是标志语。4.答案: C解析: “又气势雄壮、气概豪迈”错误,张词风格悲壮沉郁,表现了一个抗敌英雄的忠愤情怀5.答案: (1)相同点:从“白发”“壮士老”可知,两首诗词都写诗人或词人年事已高,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抒发了失意、痛苦之情。(2)不同点:张煌言所处明末清初,明朝已去,只手难以回天。匣中青萍剑虽锋利,却已无用武之地。英雄泪落,黯然神伤,表现出词人苍凉悲愤的心情。陆游身居南宋,虽有金兵攻打,但尚有半壁江山可据,所以诗中仍有志士壮心不已的一腔豪情,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信心。解析:答案: 6.D;7.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解析:6.D.“自然环境”错,应是赏菊的情境,是情感环境。7.张煌言的诗歌前两句“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写乡间的老百姓赠送菊花表现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后两句“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写诗人借菊抒怀,以秋菊自喻。既赞美菊花的经霜铁骨、凌霜贞姿,又表现自己抗击清朝,坚贞不屈的决心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译文:《野菊》: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野人饷菊有感》: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赏析: 《野菊》: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冷香”、“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野人饷菊有感》: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答案:8.D;9.①郑诗把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处的瓦松作对比,写出菊花的高洁、清幽,表现了自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②张诗写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像铁骨那样坚硬,支撑花朵不因风雨侵袭而偏斜,表达了自己抗清爱国的坚贞志气。解析:8.张诗前两句是叙事,而非直抒胸臆。9.诗意赏析郑谷的《菊》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张煌言的《野人的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前两句是叙事,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托物言志。“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馋,“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