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2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中国诗歌随时代而演变,绵延不绝,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__①__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__②__、受人传诵、源远流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交相辉映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每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__③__,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戏剧、曲艺、书法等各个领域均有渗透,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B. 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小说、戏剧、曲艺、书法等各个领域均有渗透
C. 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书法等各个领域,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D. 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书法等各个领域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题。
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__①__,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__②__,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内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
如果说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__③__。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脱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
A.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B.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
D. 几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
二、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文本一:
太 阳 吟①
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文本二: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平等的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注】 ①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还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
B.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了对家乡的思念。
C.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
D. 太阳兼有“球东半的情热”与“球西半的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B.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
C. “六龙骖驾”“神速的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了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8. 如何理解“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1. 示例:①彬彬有礼 ②脍炙人口 ③凤毛麟角(或: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讲中国诗歌培养我们待人的风格特点,强调“有礼”,可填“彬彬有礼”。第②空,语境强调中国优秀诗歌得到人们的赞美和传诵等,可填“脍炙人口”。第③空,语境是说精品诗作数量少,可填“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寥寥无几:形容为数很少,没有几个。屈指可数:弯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形容数目很少。
2. D 承接上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先说“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排除A、C两项;与下句“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衔接,主语还是“中国诗歌”,B项“小说、戏剧、曲艺、书法等各个领域均有渗透”换了主语,衔接不连贯,排除B项。
3. 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应删去“因为”;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在先,“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后。
4. 示例:①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 ②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又蕴含了个人情感) ③则承自杜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前文说“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后文“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说明此时蜡烛的制作工艺得到发展,蜡烛开始普及,可补“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第②处,“既”应与“又”呼应,前者说红烛是“热烈的情感象征”,后者结合“内心世界”,应强调其精神或个人情感层面,可补“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又蕴含了个人情感)”。第③处,前文说“爱国思想承自屈原”,后文提到“杜甫”,说明锤炼语言是受杜甫的影响,可补“则承自杜甫”。
5. B “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古典的继承。其他三个意象既有对古典的继承,又有诗人个性化的创造。
6. D “便觉他乡是故乡”错误,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的情热”与“球西半的智光”的意思是,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因此,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投射到了太阳身上,而不是“便觉他乡是故乡”。
7. D “实与虚的完美结合”错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诗人把太阳当作同病相怜的知己,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都是虚写,没有实写。
8. ①“不在地下”指诗人有故乡而不能回,“在天上”指诗人将太阳当作故乡。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从诗句的内容上理解,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美国留学期间,诗人将太阳认作“家乡”,像崇拜家乡一样崇拜太阳,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家乡凝聚成某种精神投射到了太阳身上。从诗句的情感上理解,诗人说自己的家乡“在天上”,也就是将太阳看作家乡;说“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这是诗人将浓厚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外物上的表现,反映出作者刻骨的思乡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9. ①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②诗人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视为使者、知己等,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③运用第二人称,以呼告的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直接倾诉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从抒情上看,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从修辞手法上看,诗歌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诗歌人称上看,诗歌将太阳呼作“你”,采用第二人称,充分调动情感,诗人自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对太阳诉说心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