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3练 百合花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引文省略   B. 语意未尽
C. 含糊其辞 D. 列举省略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是一种相互砥砺、并驾齐驱的关系,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__①__,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说的“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  )。
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拍手称赞、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__②__。
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__③__。《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如潮好评,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是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B. 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C. 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D. 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了个手电筒。我把手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努了努。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努了努。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石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捡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把茶缸拿到了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做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地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石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 大嫂带“我”去捡黄豆然后炒黄豆的情节,和《百合花》中新媳妇送被子一样,都表现了军民鱼水情。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捡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 下列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 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出现了“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告,这两处呼告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教考衔接)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练 百合花
1. B 由省略号后“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属于语意未尽。
2. ①“夺”写出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体现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使用精炼传神的动词。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如“夺”“瞪”,前者是刻画动作,后者是刻画眼神,这些都是对新媳妇的刻画。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动词的效果。
3. 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③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由“语义基本相同”可知,学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改句把握句子的意思。“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是说“我”想要拉开新媳妇,想要看到小通信员坐起来。然后分析原句,主要从原句的手法、句式、用词以及情感方面分析。
4. C 由前文“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可知,所填句子与上文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其句子的形式应为“或是那种……(引用诗句或俗语)式的……(一个成语)的‘好话’”,只有C项符合题意。
5. 示例:①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 ②却令人内心深受震撼 ③通篇都是赞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由后文“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可知,补写句子的形式是“并非……”,意思与“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相反;再联系前文“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可补“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第②处,由前文“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可知,填入的句子是对《百合花》这部小说特点的描述,这部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但非常震撼人心,可补“却令人内心深受震撼”。第③处,由前文“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而且意义重大”“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可知,补写内容应是茅盾对《百合花》这部小说所写评论的内容,这一评论都是赞扬之词,可补“通篇都是赞语”。
6. D “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7. B “作者通过营长……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 ①第一处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处是敌机在屋外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第一处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残忍杀害时,此时“我”的内心极其愤怒,对残害我们同胞的敌人无比痛恨,所以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表达了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痛恨。第二处“我”两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这时的屋外“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我”想保护怀中弱小可爱的孩子,所以以呼告的方式来表达渴望得到一支枪的愿望,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眼,分清是考查作者叙述语言的含义,还是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含义。第二步,对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既要品味语言本身的特点,又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9.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文本一。①文本一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文本一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文本一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文本一。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三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首先根据文本二概括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评价:用简单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宏大的战争主题,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解答时要抓住这个根本点。认为这个评价适合文本一,可以从情节安排、主题、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这个评价不适合文本一,可以从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