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5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__①__。在这丰收的喜悦背后,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默默耕耘的功勋模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__②__,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说起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袁隆平终于__③__:我国稻谷生产量世界第一,2021年达2.128亿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多万公顷。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 请具体阐释文中“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的两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近日,一批珍贵的水稻种子随“神舟十四号”3位航天员一起回家,引起了关注。这是人类首次在太空收获稻种——经过空间站里 120天的培育生长,中国在国家层面上首次完成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
如今,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食物等生存必备物资补给都依赖从地球上运输,__①__。一位美国科学家曾透露,把1磅(约0.45千克)食品送上国际空间站需要花费约1万美元。未来,人类如果想探索更遥远的深空,__②__。在太空农场里我们可以种植粮食和蔬菜,这样不仅能减少食物补给压力,还能帮助回收废水、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此次实验中,我们不仅完成了水稻的全生命周期培育,__③__,收获了再生稻种子。再生稻又称稻孙子,是种一次收获两回的水稻。该技术可以大大增加单位体积中的水稻产量,为空间作物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证据。也就是说,中国人不仅在太空种出了水稻,还开辟出高产太空稻的技术路线。难怪海外网友评论说,中华民族有种田的天赋,甚至将我们在中国空间站种植水稻称为“神农血脉觉醒”。
4.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B.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D.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
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在引入这棵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整个杂交水稻的道路被打通了。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
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有在人类社会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在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如今的红薯更是朝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
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的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了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
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扛”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
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更好玩的是,要完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
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
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胡同”在文中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
B. “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
C. “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
D. “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任意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
B.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
C. 人类如果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可能会极大增加某种作物的产量,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
D. 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存在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
B. 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C. 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
D. 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但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
9.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 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科学研究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 示例:①喜笑颜开 ②呕心沥血 ③得偿夙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是说人们面对丰收景象时喜悦的心情,可填“喜笑颜开”。第②空,语境强调袁隆平在杂交稻研究上费尽心力,可填“呕心沥血”。第③空,语境表述的是袁隆平生前的两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可填“得偿夙愿”。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得偿夙愿:终于满足了日思夜想的愿望。
2. ①在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颇有建树。②超级稻亩产量不断攀升,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3. 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700多万公顷(或: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数十个国家或地区”不合逻辑,改“或”为“和”;二是“超过700多万公顷”成分赘余,删去“超过”或“多”。
4. D 文中和D项中的破折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意思的递进;B项,表示语音中断,话未说完;C项,表示强调。
5. 示例:①成本极为昂贵 ②就需要开辟太空农场 ③还首次尝试了空间再生稻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由后文“把1磅(约0.45千克)食品送上国际空间站需要花费约1万美元”可知,前一句应该是说运输成本极为昂贵,可补“成本极为昂贵”。第②处,由后文“在太空农场里我们可以种植粮食和蔬菜”可知,前一句说的应该是人类探索更遥远的太空时应开辟太空农场以减少运输费用,可补“就需要开辟太空农场”。第③处,注意用“还”这类的词语与“不仅”衔接;由后文“收获了再生稻种子”可知,所填语句说的应是“收获了再生稻种子”的前提,可补“还首次尝试了空间再生稻技术”。
6. D “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错误,“强盗的样子”指的是艾滋病病毒正常复制出来的样子。
7. A “任意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曲解文意,原文是“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
8. B A项,“同时存在”错误,应该是“同时成熟”。C项,“因为红薯能提供……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强加因果,欧洲殖民者吃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并且他们对于吃红薯“是抵触的”,并不是喜欢。D项,“我们虽然已经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错误,“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只是人类“自以为”的想法,“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
9. ①准确严密。直接使用数据,使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如“208万亩”“普遍在20%以上”;使用“个体”“更”等表范围、程度的词语,更准确地体现对象特征;运用“不过”“因为”等关联词,表明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等更加清晰。②形象生动。使用“死胡同”“膀大腰圆”“强塞”“发福体质”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科学性在语言运用上,主要体现为直接使用一些数据(列数字)以及准确使用表范围、程度、性质的词句等,形成准确恰当的表达效果,合理运用关联词,表明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更清晰地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使阐释清晰、逻辑严明。如本文运用“208万亩”“普遍在20%以上”“个体”“更”“因为”等词语,呈现出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通俗性常通过故事、对话等形式或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科学问题进行生动化、趣味化地呈现。通俗性在语言运用上则体现在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时有新奇之语,使文章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如“死胡同”“膀大腰圆”“强塞”“发福体质”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既贴切传神,又有新意,使本文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10. ①袁隆平先生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而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遇到阻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②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遇到困难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取得成功,启发我们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敢于迎难而上。③袁隆平先生不惧社会上出现的“杂交无用论”,一直坚持研究杂交水稻,启发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坚持不懈,不惧质疑。④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并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内容集中在材料前七段,根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