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李好古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谒金门·怀旧故居李好古①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②劳苦 谁在玉楼③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时曾立志战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过后,花儿更显得艳红和洁白,眼前的春景奠定了全词的基调。B.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燕子的形象,燕子找不到往日的巢居,便愁苦不语。C.词的下阕抒情委婉含蓄,连用两个问句,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情感,并引起读者思考。D.本词的结尾处,词人表达了对东风的厚望,实则是其借东风来抒发自己的志向。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李好古①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②,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②中行:中行说,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③治安:贾谊曾上《治安策》。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组成了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B.词伤今与怀旧结合,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是“今”,“几兴亡”“千古英雄”“有意伏中行”“击楫中流”是“旧”。C.作者一方面渲染敌人去后的荒凉残破,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立意高人一筹。D.作者把自己不能够“馘名王,扫沙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统治者不纳忠言,态度尖锐,含有批判精神。4.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清平乐瓜洲渡口李好古瓜洲渡口①,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②迎马首,也学玉关③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注】①瓜洲渡口:在今江苏邗江县南。②乱絮:指柳絮、榆英。飞钱:纸钱。③玉关:泛指边塞。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恰城如斗”将瓜洲比喻成天上的北斗星,设喻新颖精妙,富有感染力。B.“乱絮”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词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玉门关榆柳飘絮的情景。C.“面前”二句写瓜洲地势的重要,它不仅是东南的风景胜地,还直接控制金山。D.全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工丽精练,语意警醒、沉痛,悲怆满怀。6.请简要赏析“更愿”两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谒金门李好古①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注]①李好古(约1169—1207),华州下邽(今陕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将领,忠义传家。②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对景抒怀,前两句虽是描写春雨过后百花鲜艳之景,然则一个“又”字却隐含时光流逝之意。B.上阕后两句托物言志,运用拟人手法描摹燕子难觅旧巢之愁,实则表达河山半壁、故园难归的愤恨。C.下阕借“玉关”“玉楼”对比发问以抒情,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效异曲同工。D.全词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却也意蕴丰富,构思巧妙却无雕琢刻意之感,词人的思想情感表达真挚动人。8.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清平乐①李好古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②迎马首,也学玉关③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注】①词人从当时南宋腹地来到边防前线时写下《清平乐》两首以表达伤时之感,这是其中一首。②乱絮飞钱:指柳絮、榆英。③玉关:指玉门关。常用来借代北方边关,古人还喜欢在关塞种植榆树和柳树。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瓜洲渡口”一句,点明地点;“城如斗”指城廓形如斗状,突出边城小。B.“乱絮”两句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玉门关的榆柳,体现了词人关心时局。C.“面前”二句是说瓜洲地势重要,不仅直接控制金山,还是东南的要冲。D.全词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综合运用了比喻、拟物、借代的手法。10.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眼前的春景奠定了全词的基调”不正确。“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描绘了春雨过后,桃红梨白的灿烂春景,词人借美好的春景反衬自己被迫南渡后的忧愁。2.答案: ①上阕借燕子的无家可归,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和悲伤之情。②下阕的“谁在”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的赞叹和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③下阕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想要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解析: 解答此类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诗词的内容,抓住表现思想感情的字眼,还要注意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本词中,“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表现了南渡人被迫离家的痛苦。“谁在玉关劳苦”与“谁在玉楼歌舞”构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戍边将士的赞叹和对统治阶级只知享乐的痛恨。“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此处词人畅想,如果东风能够吹走胡人,愿意让东风封侯,表达了词人想要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答案:3.B;4.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有意伏中行’‘击楫中流’是‘旧’”有误,“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是作者借典故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以及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是写“今”。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5.答案: C解析: “它不仅是东南的风景胜地”错误,此句是说瓜洲是东南的要冲。6.答案: ①“更愿”两句卒章显志,以议论收束全篇,②表达了词人对时事的担忧,③和对统治者要着意经营瓜洲,不要忘记收复中原失地的提醒和告诫。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南宋时,瓜洲渡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已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作者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两句卒章显志,以议论收束全篇,表达了词人对时事的担忧。7.答案: B解析: B项,“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意思是燕子回到这里因为找不到旧时的巢穴而愁楚。“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不是托物言志。8.答案: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东风能平灭胡虏扫清烟尘,它也可以被封为万户侯,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耽于享乐不能抗敌的讽刺,也隐晦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一的渴望。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句含意、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的意思是,如果能把胡尘吹光,天下安康,就给东风封侯也是应当。胡尘: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侯万户: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借眼前之物(东风)拟人,言“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当封万户侯,以讥讽抗敌之无人也。表现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失望,表达了词人对于抗敌无人、收复故土希望渺茫的失望无奈之情,语极沉痛。9.答案: D解析: 词中没有使用拟物的修辞手法。“也学玉关榆柳”是拟人手法。10.答案: 词人从当时南宋腹地来到边防前线,表达关心时局的忧虑;把瓜洲城与北方边关进行比较联想,隐含着词人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嘲讽之情;最后两句直接告诫守城的将领,反映了词人对时局的关注,表现了词人深厚的爱国之情。解析: 词人经过瓜洲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而作此词。南宋时,瓜洲渡口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巳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词人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