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2025.8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文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
一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
寂寂无闻时就敢于挑战世界权威,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绿野田园,这一切只因为心中有
毕生追求的梦想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
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什么是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答:杂交水稻就是通过将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优良性状互补的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
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与常规栽培稻相比,杂交水稻的产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
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这些年来,因为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不断创新,也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
问:您为什么选择杂交水稻作为研究方向?
答: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
农作物的育种中,只有水稻育种停滞不前,成为世界性难题,而水稻又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之一。因此,我开始研究水稻育种,立志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1961年,我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早稻田中,偶然间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它
穗大,籽粒饱满,结了十几个8寸多长的稻穗。我如获至宝,等它成熟时,小心翼翼地收下种
子。第二年,我在田里用这些种子种了1000多株水稻。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子代长得参差不
齐,高的高、矮的矮。冷静之后我仔细分析,水稻是自花传粉植物,一般都是纯种,为什么这
些子代与亲代存在巨大差异?说明这株野生稻是一林天然的“杂交稻”,也就是说,水稻是能
杂交的。这让我对当时的“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不适宜进行杂交”的权威理论
产生了怀疑,激发了我研究杂交水稻的兴趣,由此确定了研究方向。
问:据说杂交水稻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发现“野败”有很大的关系,您能简单介绍什么是
“野败”吗?
答:刚才所说的天然“杂交稻”启发我,水稻中一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
但雌蕊正常,可以接受外来的花粉而繁殖后代)植株。如果将雄性不育植株作为母本,就可以
让它与其他品种杂交来培育杂交水稻。后来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
水稻,并将它命名为“野败”。
问:有人说发现“野败”是一种偶然,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答:选育出雄性不育植株,是做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最初,我们在栽培稻中寻找。
在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后,只找到6株雄性不育植株,而且它们雄性不育的性状无法在后代中
保持下去。后来我们改变策略,尝试做远缘杂交,即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我们
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就是前面所说的“野败”,而且它雄性不育的性状能够保
持下去,这就为研制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
虽然发现“野败”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很明确,
我们也具备专业知识,知道如何分辨雄性不育植株。因此,当遇到“野败”时,我们就能一眼
识“宝”。能够成功地发现“野败”,绝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我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克服种种困
难的必然结果。
问:您为人类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
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袁隆平院士因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
“野败”的发现是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并非直接获奖原因。
2.答案:C
解析: A 项错误,子代表现不一致,反而促使他质疑权威理论;B 项错误,袁
隆平强调团队协作和国家支持;D 项错误,他强调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四者
并重。
3.参考答案:①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或"野败")
②远缘杂交(或"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
③持之以恒克服困难(或"长期准备积累")
4.答案: 袁隆平团队在长期寻找雄性不育植株的过程中,转变策略,尝试远缘杂交,最终 在 1970 年发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水稻,命名为“野败”。该植株的雄性不育性状 能稳定遗传,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打破了杂交水稻育种的瓶颈,推
动了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与推广。
5.答案: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袁隆平凭借扎实的农业科学知识确立了研究方向。 汗水:代表实干精神,他通过大量田间调查和实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灵感:是知识、经验与思考的结晶,如从天然杂交稻现象中获得启发,质疑权威
理论。
机遇:看似偶然,实则为有准备的人而存在,如“野败”的发现正是长期积累的结 果。 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探索与成功的内在逻辑。
6. D(文本一并非旨在批判封建迷信,而是更深刻地揭示民众的愚昧与革命的悲 剧性)
7. D(看客的“攫取的光”并非利益企图,而是对血腥场面的病态好奇)
8. 老栓将人血馒头视为救儿子的唯一希望,心理上既充满期待又极度珍惜,表 现出愚昧中的父爱与社会的悲剧性。
9. 作者通过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情节,揭露了民众的愚昧与社会的病态;通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8 页)
过看客的描写,批判了麻木的国民性;通过象征手法(如“红馒头”“古□亭口”), 暗示革命者的牺牲与民众的不觉醒,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10.BDF 11.A 12.D 13.(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
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
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
起对方好感;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导语】甲文讲述了烛之武通过劝说秦伯,成功使秦国撤军,解救郑国的故事。
乙文讲述了苏秦通过劝说孟尝君和楚王,成功使楚国割让土地,达成孟尝君目的
的故事。两者都展示了游说者巧妙运用语言和策略,抓住对方利益点,从而实现
自己的目标。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
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
“谋泄者”与“计不决者”对应,“事无功”与“名不成”对应,形成主谓结构,两者句式
相同,中间 B 处断开;
且“谋泄者事无功”和“计不决者名不成”共同作“闻”的宾语,D 处断开;
“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中“……者,……也”表判断,主语后 F 处断开。
故选 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都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沛公驻军霸
上。
B.正确。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C.正确。为什么/什么。句意: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
D.正确。希望/只。句意: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只贪图利益。
故选 A。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8 页)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臣请为君之楚”可知,是苏秦自己
愿意为孟尝君出使楚国,而不是让孟尝君出使楚国。
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延伸,扩
张;“阙”,侵损,削减。
(2)“亟”,尽快;“倍”,加倍;“割”,割让的土地;“奉”,拥立。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站在对方立场,引发好感。烛之武见秦伯时,开篇即称“郑既知亡矣”,弱化对
立情绪,随后从秦国利益出发,指出“亡郑陪邻”只会让晋国壮大、秦国受损,而
“舍郑为东道主”则对秦国有利。这种以对方利益为切入点的方式,迅速拉近与秦
伯的距离。苏秦游说薛公时,始终围绕“留楚太子以获取下东国”的核心利益,分
析若不及时行动可能导致“抱空质负名”的后果,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让薛公感
受到其建议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②抓住心理,陈明利害。烛之武深知秦晋联盟的脆弱性,以晋国“朝济夕设版”
的背约史实,揭露其“何厌之有”的贪婪本质,暗示秦国若助晋灭郑,未来可能被
晋国反噬。这一分析直击秦伯对晋国的猜忌心理,动摇其联盟决心。苏秦则利用
薛公“留太子求利益”的诉求与“恐背不义之名”的顾虑,以“郢中立王”的假设制造
紧迫感,又以“三国共立太子”的威胁迫使新楚王割地,同时诱导太子“倍楚割地
资齐”,激化楚国内部矛盾,让双方均因恐惧而妥协。
参考译文:
【甲】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8 页)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
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
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
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
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出城,见到秦穆公,烛之武
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
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
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
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
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
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
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 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 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 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
田文说:“您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
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这样我就空有人质,反而落得在
天下行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您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
‘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
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
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得到下东国之地,恐怕楚人计
谋有变,有变则您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
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
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楚国与我们完成和谈,您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扣留太子,交换
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
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
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看楚国的情势),还可以多 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8 页)
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忠于太子),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
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
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
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
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 怕事情不能成功。
15.C 16.①对时局的忧虑,对当朝昏君的讽喻。诗人借刘禅宠信宦官导致
亡国的典故,影射当朝国君昏庸误国造成内忧外患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
深深忧虑。
②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国家危难在即,却在无奈吟诗,表达诗人因报国无门
而无可奈何的伤感。
③虽困窘仍坚守志向的济世情怀。即便日暮途穷,仍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虽历经
磨难,依然渴望辅佐君王,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导语】本诗抒写家国忧思。首联以乐景衬哀情,奠定沉郁基调。颔联“锦江”“玉
垒”二句时空交织,展现壮阔山河,又暗喻历史变迁。颈联直陈时局,彰显忠贞
气节。尾联借古抒怀,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命运融为一体。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超脱尘世”与诗意不符。“浮云”以其飘忽不定的特点,暗喻吐蕃入侵、藩镇割
据等动荡局势,“变古今”则强调世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结合全诗背景(764
年,唐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诗人写自然之景是为了反衬“万方多难”的现实,情
感核心是对时局的忧虑,而非超脱尘世。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看到“后主还祠庙”,想到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其祠庙却还在,这是借刘禅
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典故,来影射当时唐代宗虽未亡国,但朝廷面临吐蕃入侵、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灾祸,国君昏庸误国造成内忧外患的局面,从而表达出对
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②在“日暮”时分,诗人“聊为梁甫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自己却只能无奈地
吟唱古乐府中的葬歌《梁甫吟》。这表明诗人空有才华和报国之心,却因种种原
因报国无门,只能通过吟诗来排遣内心的无奈,体现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无可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 8 页)
奈何的伤感。
③诸葛亮居隆中时好为《梁甫吟》,借以抒发无人赏识的感慨,而诗人此时也以
诸葛亮自况。即便身处困窘之境,如同“日暮”般前途黯淡,却依然渴望能像诸葛
亮一样辅佐君王,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表明虽历经磨难,依然坚守着济世的
志向。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删除“超过”或“多”);⑤修改为“因 而被称作‘珠算鼻祖’”(增强因果关系)
19. A 20. D
21.参考答案: 名称:造纸术 改进者:东汉蔡伦 重要意义:推动世界文明传播与知识普及
贡献分析:
1. 原料革新:使用树皮、麻头等廉价原料,降低成本促进普及 2. 工艺特点:捣、抄、晒等工艺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
命题意图:
1. 选择全民熟知的“四大发明”之一,确保通俗性
2. 紧扣必修下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相关内容
3. 图片选择工艺流程示意图,直观易懂
4. 设问兼顾基础知识和深层分析,保持区分度
22. 示例:
- 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哪些独特价值? - 当代珠算传承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 如何平衡珠算技能训练与文化内涵传承?
- 珠算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定位与发展?
23.例文:
蛰伏的哲学
纪伯伦的妙语如诗:“春天的花,是冬天的梦”,道破了生命在严寒中蓄势的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6 页(共 8 页)
静默律动;林清玄的箴言如泉:“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则点亮了我们心灵深处不熄的火焰。这二者并立,为我们揭示出生命在蛰伏中的
庄严哲学:人在漫长的寂静等待里,要怀揣着希望与坚韧,这不仅是对未来的虔
诚期许,更是以内在力量雕琢时光的深沉智慧。
在我看来,真正的蛰伏是生命为绽放而蓄积的必然。冬天里的种子,并非
在死亡中昏睡,而是悄然积聚能量,在寒冷的厚被下酝酿着未来的万紫千红。此
中蕴含着万物生长无法回避的深沉节奏。在《周易》卦象的智慧序列中,“潜龙勿
用”正是对蛰伏期之珍贵的首肯。它提示我们在时机未熟之际,应如龙潜深渊,
蕴养力量。昔日王阳明谪居龙场,在瘴疠之地的困厄中,并未徒然消沉,而是潜
心格物,终在千难万险间悟得心学之真谛。这恰如寒梅在苦寒中凝香,深谷幽兰
于无人处自芳——漫长的沉默并非徒劳,而是为灵魂的惊雷储备下充足能量。
然而蛰伏绝非消极的等待,它需要一种林清玄所言的“发芽的心情”,一种
在看似凝固的土壤中依然生机勃勃的精神姿态。鲁迅先生曾有过精辟之言:“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言若用于蛰伏期,则揭示出希望本身便
具有开辟未来的强大能动性。当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下“地火在地下运行,
奔突”,那分明是一种在至暗中依然奔涌的信念之力。这精神姿态犹如雪被下胚
芽的倔强伸展,冻土中细流的执着穿行,为蛰伏注入灵魂的韧性,使其成为真正
有力量的孕育。
由此我们领悟,蛰伏哲学的精髓,在于以坚韧之姿怀抱希望,在沉静中完
成内在的淬炼。蛰伏期那看似凝滞的时间,实则是生命自我雕塑的黄金阶段。当
严寒中怀揣春日的梦,当穿越黑暗时不忘发芽的初心,我们便能在寂然无声中积
蓄起破土而出的惊雷之力。
冬之梦终将绚烂成春之花,此乃天地恒常;而灵魂深处不灭的“发芽心情”,
则使每个蛰伏的个体成为自己命运的惊蛰。当千万颗这样的心在各自的寒冬里默
默酝酿,它们所汇聚的春潮,终将令整个时代的冻土迸裂,涌出不可阻挡的蓬勃
生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两则名言围绕“困境与希望”“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展开。纪伯伦的“春
天的花,是冬天的梦”,运用比喻手法,将冬天比作困境或蛰伏期,春天的花象
征美好未来与希望。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似萧条的冬天(困境)是孕育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7 页(共 8 页)
春天(希望)的必要阶段,美好事物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艰难、沉寂的过程。
这启示我们,在遭遇挫折、身处低谷时,不应绝望,因为困难可能正孕育着转机,
就像寒冬过后必然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林清玄的“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永远
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则强调了面对困境时的主观能动性。“跨过去”体现了直面
困难、勇于突破的决心;“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强调在困境中要始终保持积
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保持对希望的向往与追求。即使身处严寒,只要心中
有“发芽的心情”,就有破土而出、迎接春天的可能。这两则名言相互补充。一方
面,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困难是通往希望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
努力和积极心态对突破困境、实现希望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过度依赖客观
规律而消极等待,难以真正迎来春天;仅有积极心态却不付诸行动,也无法跨越
困难。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成长中面临的学业压力、职业瓶颈,还是社会发
展遭遇的经济波动、环境问题等,都如同“冬天”。但只要我们相信希望,保持积
极进取的精神,就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引用自然现象,如梅花在寒冬中孕育,最终在春天绽放,自
然地引出材料中的两则名言,点明“困境与希望”这一核心主题。主体部分先阐述
纪伯伦名言所体现的客观规律,通过举例说明困境对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性,如越
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困境中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复国大业;科学家屠呦呦经历无
数次失败的“寒冬”,才发现青蒿素这朵“春天的花”。接着论述林清玄名言强调的
主观能动性,以海伦·凯勒、史铁生等人物为例,展现他们在困境中凭借积极心
态和不懈努力战胜困难的过程。然后深入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指出只有既认识
到困难是发展的必然阶段,又保持积极心态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迎
来希望。还可以结合当下时代,探讨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如
何运用这一哲理克服困难。最后总结全文,鼓励读者在面对人生“冬天”时,既要
相信希望,又要保持“发芽的心情”,积极行动,迎接属于自己的“春天”。
立意:
1.不惧寒冬漫长,只因心向春光。
2.心怀希望,穿越困境的寒冬。
3.保持“发芽”的信念,静待春天来临。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