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任静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任静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任静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夏
任静
①初夏的村庄,像一树梧桐叶子,悬浮于一片岑寂中,耐心地等待清丽嘹亮的鸟鸣。
②天气渐渐潮热起来,算黄算割的鸣叫终于响彻夏日。算黄算割,学名杜鹃鸟,夏收前,它们不厌其烦地提醒人们:小麦黄了,快快搭镰收麦!庄稼汉听到这鸟啼声,就仿佛士兵听到首长一声令下,磨镰,取绳,甩开膀子健步如飞,奔向金色的麦田,赴一场大自然的邀约。
③那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场景。村庄仿佛一艘大船,漂浮在绿树的海洋里,到处是高大葱茏的槐树、杨树、枣树、椿树、榆树。敞亮的庄稼院被临时做了打麦场,铺了满地金灿灿的麦子。祖父身着白汗褂,头戴破草帽,牵一头黑黑的瘦驴拉着石碌碡踩场子,偶尔漫不经心地吆喝一两声,一边信马由缰地哼唱着无韵的信天游。儿时的我,从没注意到祖父脸颊上大滴的汗珠,只是跟着院里的孩子们哧哧地笑祖父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祖父分明听见了,撩起眼皮远远望我们一眼,不恼也不羞,依然哼唱他的曲子,沉浸在夏收的喜悦中。 那个足足有百八十斤重的石碌碡似乎也疲累了,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与栖在场院畔老枣树上的蝉鸣互相应和。
④麦子碾得差不多了,碌碡声戛然而止,在家歇晌的邻家叔伯大婶们仿佛听到了指令,三三两两扛着连枷来帮忙打场。那时的村庄虽然贫瘠,但邻里之间无私、友爱,谁家需要劳力,八方都会尽其所能伸出援手。我特别喜欢看夏天院子里欢快热闹的劳作场面,听噼里啪啦的连枷声响起来、类似于打夯歌的号子声“呀呦咿呀呦”地哼唱起来。在歌谣的起落回旋中,金黄的麦子越堆越高,就像山头一样矗立在场院中心。
⑤在简媜眼里,“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范成大则挥笔涂鸦出一幅乡村初夏水墨画,“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黄杏是初夏的时令水果,它们仿佛一个个小太阳,沉甸甸地缀在枝头,照耀着庄户人家温馨而甜美的生活。麦黄杏,我们又叫端午杏、红梅杏,黄如柑橘,色泽暖人,果肉软嫩多汁,味道酸甜鲜美。万物生长靠太阳,金黄的太阳浸黄了麦子,又浸黄了杏子。小暑前后,西瓜、甜瓜相继上市,玉黄李子也缀满枝头。
⑥节令渐渐探入夏季深处,院畔的枣树林成了蝉的乐园,每当黄昏,万蝉齐鸣,犹如排山倒海的波浪,打破了乡村的静谧。青涩的枣子仿佛被蝉嘶鸣得恼了,微微涨红了脸,这时的青枣最适合摘下来做酒枣。菜园里,红的是西红柿,碧的是豆角,黄的是金针花,白里透青的是大白菜,紫旺旺的是茄子……蜂蜜嘤嘤嗡嗡穿梭其间,涂抹出一幅动静有致、 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⑦傍晚时分,母亲开始洒扫庭院,将四方桌端到杏树下,陆续摆上桃李梨杏各色水果,一个大西瓜被切成窄窄的碎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红木盘子里,那是祖父在烈日当头的正午去西瓜地里挑回来的。石桌上有一碟小菜、几张烙饼和一大盆金灿灿的小米粥。父亲在家的时候,有时还会摆上一壶烧酒。夜幕降临,一家人开始坐在石凳上围桌吃晚饭。夏风徐徐,周遭是嘶哑的蝉鸣声,树叶拂动的沙沙声,一连串响亮的犬吠,池塘里青蛙咕咕的叫声,墙角里的虫鸣……仿佛有一群乡间诗人,正沉浸在此唱彼和的乐趣中。
⑧夏日饮食宜清淡。常常是午睡过后,主妇们就淘净了米,泡上了绿豆,准备煮一锅浓稠黏烂的绿豆粥,留待晚上食用。绿豆粥放凉后,一口气喝下去,蒙头睡一夜,可去燥热的火气。夏日纳凉,更喜一杯冷饮相佐。庄户人喜欢在田间地头信手摘来薄荷、菊花、金银花等中药材煎泡畅饮,亦可取山楂、酸梅、雪梨、西瓜诸蔬果制作饮料。自制的冷饮,入口冰凉,喝下去顿感周身凉风鼓荡。
⑨“六月六,请姑爷,新麦馍馍羊肉汤。”入夏后,最让人期待的是很快就可以吃到新麦磨下的头茬面了。在我们家乡,有用新麦祭祖的习俗,第一顿新麦馍馍蒸出来会被当作供品,要先请故去的亲人品尝,之后方可食用。用新麦祭祖,就是恭敬地请祖先与我们一同感受丰收的喜悦。事隔经年,每每回望那一幕庄严肃穆的祭祖情景,心底仍会幽幽升起莫名的感动。
⑩除了品尝新麦馍馍和手擀的豌豆长杂面外,筋道柔韧的揪面片、拉条子也是难得的美味。尤其难忘菠菜面——被菠菜汁染得翠绿、切得细细长长的面条盛在蓝花瓷碗里,细观之下,那哪儿是一碗面条,分明就是莽莽苍苍的一片绿野被掬于碗底。
此时,独立于都市初夏的黄昏,我恍惚与故乡的夏又一次重逢——质朴的乡野、金黄的麦穗、飘香的瓜果、浓荫下的老院子,还有祖父那哼不成曲调的信天游……想起了王禹偁的《村行》:“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6月2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以“故乡的夏”为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全文的线索。
B.第①段的比喻,生动形象,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等待”引出下文。
C.第⑨段写用新麦祭祖的习俗,表现了家乡人对祖先的恭敬封建迷信思想。
D.文章通过描写“我儿时记忆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请简析析本文组织材料的顺序。
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⑩段“细观之下,那哪儿是一碗面条,分明就是莽莽苍苍的一片绿野被掬于碗底”的理解。
4.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结尾段的妙处?
阅读《年画记忆》,完成后面小题。
年画记忆
任静
①(1)每当年根儿临近,我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便飞回了黄土高原北部的那个小村庄,流连沉醉在熟悉的老屋里,轻抚墙上的一张张年画。蛰伏于时光深处的温情记忆,像团扇一般打开了。
②从小喜欢年画,是受母亲的影响。在最初的记忆里,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年画,那是一个扎着朝天髻的小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眉清目秀。母亲说我就是她照着那个小女孩的模样生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便一遍遍端详着那张年画,倍感亲切,仿佛望着镜子里的自己。
③母亲喜欢买《连年有鱼》《五谷丰登》《五子夺魁》等喜庆的年画,它们图案简洁,画风古朴而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后来我长大了点儿,识了不少字,父亲开始有意识地买一些经典文学年画,有《三英战吕布》《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红楼梦》《西厢记》……个子矮小的我,常常仰着头沉醉于一幅幅年画中。
④《红楼梦》系列年画中有一幅《老寿星偕众娇娃赏雪芦雪庵》,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贾母、黛玉、探春、宝钗、鸳鸯等。我最爱林黛玉,一袭白色曳地斗篷,将她的姿容衬托得愈加清丽出尘。正是缘于那幅年画,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我也曾痴迷地站在《三英战吕布》的年画前,恳求父亲再给我讲一遍三国故事。有一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一身戎装的梁红玉英姿飒爽,我和二妹都幻想能拥有那样一件大红披风。
⑤后来,我不满足于只盯着自家墙上的年画,而是将视野延伸到隔壁奶奶家、二奶和三奶家,还有村里更多的庄户人家。奶奶家喜欢张贴门神秦琼敬德、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等充满吉庆色彩的年画。二奶三奶家有一帮半大孩子,喜欢张贴颇具时代色彩的电影年画,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青松岭》《小花》。从小年那天开始到过年的那一个礼拜,我一路挨个儿看过去,几乎能看完全村的年画,其中的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景尽收眼底,令我大开眼界。
⑥贴年画的那一天是我们翘首以盼的,母亲终于允许我将新买的年画一幅幅展开,然后选择哪一幅贴在屋子正中间,哪一幅贴在左边,哪一幅贴在右边。母亲举着画在前边张贴,我端着一大碗糨糊紧跟在后,不时在远处观望贴的位置高了或低了。新买的年画全部贴完后,再选择几幅隔年旧画,贴在容易被烟熏火燎的炉灶上方。仿佛为了犒劳我似的,母亲每次都要把我的“学习优胜者”“三好学生”奖状,挨着年画贴到墙上最为显眼的地方。母亲说,年年贴年画,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祥和。而她贴奖状的样子,似乎比贴年画时更加虔诚。
⑦每次贴完年画,我们家刹那间焕然一新,一孔简陋、黯然无光的窑洞在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年画映衬下,瞬间变得满室生辉、春意盎然。夕阳西下,待一切收拾妥当,母亲这才像变戏法似的拧开新换上的100瓦灯泡,平时逼仄拥挤的屋子,瞬间变得宽阔了,亮堂了,仿佛灰头土脸的汉子有了饱满的精气神儿。
⑧(2)贴上新年画的那些日子,母亲很少发脾气,她布满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的笑意,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母亲要忙年,一刻不闲地忙进忙出,而我则有了大把时间沉浸在观年画的享受中:品读侠义故事,观察画中人物的各种神情,欣赏色彩鲜艳的种种服饰……我看了又看,百看不厌,甚至曾举着图画本,拓着年画描摹。
⑨稍年长,母亲便安排我去买年画。说是年画市场,其实就是县城新华书店附近一个简陋的年画摊子,横七竖八拉扯着一些绳子,悬挂着各种年画。在我眼中,这分明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大世界。我一边观赏,一边仔细挑选,买了《八骏图》《梅兰竹菊》《昭君出塞》《听琴》《一丈青生擒王矮虎》……那天,我看得眼花缭乱,竟然忘记了母亲嘱咐我到父亲单位寻他的事。
⑩不知不觉,我已过了耽于幻想的年龄,年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被年画装点的旧日时光。正是因了它们的存在,人们有了精神的归宿,物资匮乏的日子也变得斑斓、隽永、有滋有味。
新春将至,又想起了那段时光,想起了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贴满年画的墙边,久久仰望。
5.【散文·叙事】作者以“年画”为线索,将蛰伏于时光深处的温情记忆打开。请阅读全文,完成下图。

6.【散文·语言】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每当年根儿临近,我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便飞回了黄土高原北部的那个小村庄,流连沉醉在熟悉的老屋里,轻抚墙上的一张张年画。(加点词传达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贴上新年画的那些日子,母亲很少发脾气,她布满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的笑意,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7.【散文·主旨】文章结尾作者说“站在贴满年画的墙边,久久仰望”,请结合全文,说说那个小小的自己仰望的是什么?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以下是关于非遗传人的一篇报道,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最后一个柳匠
任静
①柳匠周二成,已是古稀之年,木讷寡言,见了生人只会腼腆地咧开嘴呵呵笑,一副拘谨的模样。他没文化,也不擅与人交际。只要手里有一把雾柳条,一把出柳线刀,他的眼神立马活泛了,双手灵巧自如,雾柳条在手指间缠绕飞舞,顷刻间就成了做工精巧的一件小柳编。他编成的筐箩、簸箕、篮子、油篓、背篓等柳器,结实耐用,颇受农人喜爱。
②女儿周玲说自她记事以来,每天晚上看到父亲坐在炕栏上结柳,她睡一觉醒来,父亲依然埋头结柳,雾柳条“唰唰”的像秋风扫过,昏黄的灯光将父亲的剪影贴到窗户上,虚幻而落寞。
③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周二成的父亲周德秉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柳匠,按照子承父业的传统风气,他注定要做一名柳匠。12岁时,周二成开始做学徒。他跟着父亲去城里卖了两回柳编,发现他家的手艺特别受市场青睐。于是,他暗自下决心回去跟着父亲好好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④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结柳技艺产生浓厚兴趣,周二成学起来就突飞猛进、事半功倍。他很快熟悉了每一道结柳工序,并稔熟在心。柳匠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加工柳木薄片、柳条和柳线。将脱皮的柳条晾晒干后,存放在干燥、荫凉处,使用时再将其置放于水中浸泡,使其松软柔韧。他从泡雾柳做起,雾柳砍回来首先在河里浸泡一夜,拉回来后继续在大水槽里泡,水瓮里泡,泡至柔韧,弯曲自如。提起那份受罪,周二成至今刻骨铭心。雾柳泡在河水里,夏秋两季温度适宜还好,一旦逢上早春或冬天就要遭大罪了,手脚泡在冰凉的水里,泡在刺骨的冰碴里,冻得他直打哆嗦。
⑤雾柳泡好了,就要准备麻线。麻线是专门买的宁夏麻,这种麻比本地麻更具长度而坚韧的品质。他认真地用拧车儿打麻线,继而缠起来,缠成一个个麻线棒。接下来,他拿出柳圈子,举起老镰剖成薄片,用来结簸箕舌头。那薄片就像母亲擀的面叶子一样薄,宽一寸,越长越好,如果太短,需要接一截,接起来的簸箕舌头就不如一个整片结实耐用。出柳线可是个技术活儿,一指头粗细的柳条,要剖成粗细均匀的三根,出柳线时就用到了那个像老蜗牛似的出柳线官,然后用柳线刀刮去柳线中间洁白如絮的柳芯,再放在水槽里浸泡两小时。柳制品的收边部分很重要,如同点睛之笔,一件柳制品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边的细腻做工。上圈条要用柳线缠,最上面有一图盖条。柳匠通常还要在簸箕舌头中间饰有一个漂亮的麦穗结,就仿佛是给柳编上拓盖了一个印记,买主一看麦穗结就认出这件柳编出自哪位柳匠之手。
⑥霜露荏苒,日月如捐。转眼一个甲子年就过去了,结柳这门手艺已经深入柳匠周二成的骨髓。身为柳匠艺人,脚踩百家门头,一辈子为人结柳编篮,算得受乡人敬重的人物。他对手里结出的柳编,寄托了满腔真情。他说,凡是清涧城里卖煎饼的篮子上有铁环的都出自他的手。每次走在县城的街道上,他的目光便会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卖煎饼的吆喝声,追随着那些移动的篮子,攀缘着吁当作响的铁环,仿佛与故人相见。他激动得眼窝里汪着泪,目光定定地摩挲那稔熟的篮子,仿佛爱抚一个走失的孩子。
⑦随着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周家店子只剩下周二成这一位柳匠了。喧嚣的大工业时代,大量的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器具纷纷占领了市场的货架,柳编器具很少再有人问津。在无数充满落寞的灰暗的日子里,周二成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摩挲那些结柳工具,宛如抚摸相伴多年的宠物一般。
⑧这个世界,数不清的物事,正在朝向落日的天边,不可挽回地飞逝而去,渐行渐远。就像柳编事业,柳匠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
(有删减)
8.请你结合文本④⑤两自然段,将柳编制品的结柳工序补充完整。
泡雾柳→ →剖薄片→ →收边→
9.请你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激动得眼窝里汪着泪,目光定定地摩挲那稔熟的篮子,仿佛爱抚一个走失的孩子。
10.第⑦段写到“在无数充满落寞的灰暗的日子里,周二成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摩挲那些结柳工具,宛如抚摸相伴多年的宠物一般”,设想此时周二成的儿子就在他身边,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11.谈谈你对选文第⑧段的理解。
12.周二成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3.电视台拟录制一期节目,如果安排你采访柳编传承人周二成先生,请你围绕柳编的工序及技艺传承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14.近日,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的金顶建筑外墙在维修后被刷成粉红色,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梵净山景区管理方为打造“网红”风格、吸引年轻游客而擅自改变墙体颜色的做法,你赞同吗?请结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认识,在抖音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80字左右)
答案
1.C 2.本文组织材料的顺序:以“初夏”“夏季深处”的时间顺序。以麦收和夏季饮食的写作对象的逻辑顺序。 3.这不仅仅是面条,更是整个故乡生机盎然的缩影,包含了故乡人的勤劳,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题。
内容上:再次描绘了故乡的夏,并引用王禹偁《村行》 中的诗句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意思对即可)
【导语】《故乡的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故乡夏日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从景物、声音、气味等多个角度,构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画卷。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儿时在故乡的夏季劳作、饮食、风俗等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故乡深沉的怀念与热爱。文中多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描写更为生动、形象。结尾以诗句点题,深化情感,意蕴悠长。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第⑨段描述了用新麦祭祖的习俗,这确实表现了家乡人对祖先的恭敬,但将其解读为“封建迷信思想”是不准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的仪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不能简单地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组织材料时,巧妙地运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一、时间顺序:以“初夏”“夏季深处”为线索。初夏的景象与麦收活动(段落②-④):段落②:开篇即点明初夏时节,杜鹃鸟(算黄算割)的鸣叫预示着夏收的到来,庄稼汉们听到鸟啼后,迅速投入到麦收的准备工作中。段落③:详细描述了麦收时的场景,包括祖父牵着瘦驴拉着石碌碡踩场子,以及孩子们在院里的嬉戏,展现了初夏时节乡村的忙碌与欢乐。段落④:麦收过程中,邻家叔伯大婶们前来帮忙打场,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无私与友爱,同时也进一步描绘了初夏乡村的劳作场面。
夏季深处的景象与饮食习俗(段落⑤-⑩):段落⑤:随着节令的深入,夏季的水果如麦黄杏、西瓜、甜瓜等相继成熟,为乡村生活增添了色彩。段落⑥:描述了夏季深处枣树林中的蝉鸣和菜园里的丰收景象,展现了夏季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段落⑦-⑩:从傍晚时分的家庭晚餐到夏日的饮食习俗,如绿豆粥、冷饮以及用新麦祭祖的传统,详细描绘了夏季乡村的饮食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二、逻辑顺序:以麦收和夏季饮食为写作对象的线索。麦收活动(段落②-④):围绕麦收这一中心事件,文章先通过杜鹃鸟的鸣叫引出麦收的到来(段落②),然后详细描述了麦收时的具体场景(段落③),最后通过邻里帮忙打场进一步烘托了麦收时的热闹与团结(段落④)。夏季饮食习俗(段落⑤-⑩):在描述了夏季的自然景象后,文章转而关注夏季的饮食习俗。从夏季的水果(段落⑤)到傍晚的家庭晚餐(段落⑦),再到夏日的饮食文化(段落⑧-⑩),文章逐步深入,展现了夏季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本文在组织材料时,既遵循了“初夏”“夏季深处”的时间顺序,又围绕麦收和夏季饮食这两个写作对象,巧妙地运用了逻辑顺序,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3.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根据第⑩段“除了品尝新麦馍馍和手擀的豌豆长杂面外,筋道柔韧的揪面片、拉条子也是难得的美味。尤其难忘菠菜面——被菠菜汁染得翠绿、切得细细长长的面条盛在蓝花瓷碗里”、“细观之下,那哪儿是一碗面条,分明就是莽莽苍苍的一片绿野被掬于碗底”可知,那“一碗面条”表层含义是指菠菜面条;
根据第⑨段“在我们家乡,有用新麦祭祖的习俗,第一顿新麦馍馍蒸出来会被当作供品,要先请故去的亲人品尝,之后方可食用。用新麦祭祖,就是恭敬地请祖先与我们一同感受丰收的喜悦。事隔经年,每每回望那一幕庄严肃穆的祭祖情景,心底仍会幽幽升起莫名的感动”可知,表达作者对家乡丰收的喜悦;
根据第 段“此时,独立于都市初夏的黄昏,我恍惚与故乡的夏又一次重逢——质朴的乡野、金黄的麦穗、飘香的瓜果、浓荫下的老院子,还有祖父那哼不成曲调的信天游……想起了王禹偁的《村行》:‘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表达作者对勤劳的故乡人民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综上分析可知,那“一碗面条”深层含义是:整个故乡生机盎然的缩影,表达作者对家乡丰收的喜悦;对勤劳的故乡人民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看:
总结全文:结尾段通过“此时,独立于都市初夏的黄昏,我恍惚与故乡的夏又一次重逢”这句话,总结了全文对故乡夏天景象和习俗的描述,将读者的思绪从对故乡夏天的回忆中拉回到现实,实现了从回忆到现实的过渡。
照应题目:文章以“故乡的夏”为题,结尾段再次提到“故乡的夏”,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点题:结尾段通过“恍惚与故乡的夏又一次重逢”这一表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故乡夏天的深深怀念和思念。
从内容上看:
再次描绘了故乡的夏:结尾段通过“质朴的乡野、金黄的麦穗、飘香的瓜果、浓荫下的老院子,还有祖父那哼不成曲调的信天游”等描述,再次展现了故乡夏天的美好景象,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温馨。
引用王禹偁《村行》中的诗句深化主题:结尾段引用了王禹偁《村行》中的诗句“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惆怅之情。作者通过引用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结尾段通过再次描绘故乡的夏和引用诗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这种情感是全文的精髓所在,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目的。
5.①挨家挨户赏年画 ②温馨愉悦 ③仔细专注买年画 6.(1)加点字“飞”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和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理。“轻抚”表达了作者对年画的小心翼翼和珍视。两个词都表现了作者对年画、对故乡深深挚爱的心理。(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满脸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笑意的形象,比作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生动展现了新年将至,贴完年画后母亲内心的愉悦、幸福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7.文中那个小小的自己久久仰望的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各种各样的年画;还是仰望年画所承载的父母的美好祈愿和对自己浓浓的爱意;仰望的是年画所给予人们的精神慰藉和力量;更是仰望年画所维系的家人和乡邻之间温情美好的关系。
【解析】5.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由第⑤段“后来,我不满足于只盯着自家墙上的年画,而是将视野延伸到隔壁奶奶家、二奶和三奶家,还有村里更多的庄户人家”“从小年那天开始到过年的那一个礼拜,我一路挨个儿看过去,几乎能看完全村的年画,其中的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景尽收眼底,令我大开眼界”可知,①:挨家挨户赏年画;
由第⑥段“母亲举着画在前边张贴,我端着一大碗糨糊紧跟在后,不时在远处观望贴的位置高了或低了”,第⑦段“每次贴完年画,我们家刹那间焕然一断”,第⑧段“贴上新年画的那些日子,母亲很少发脾气,她布满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的笑意,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可知,②:温馨愉悦;
由第⑨段“稍年长,母亲便安排我去买年画”“我一边观赏,一边仔细挑选,买了《八骏图》《梅兰竹菊》《昭君出塞》《听琴》《一丈青生擒王矮虎》……那天,我看得眼花缭乱,竟然忘记了母亲嘱咐我到父亲单位寻他的事”可知,③:仔细专注买年画。
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赏析。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飞”指速度极快,文中指每到年根临近,我都急切地想要回到黄土高原北部的那个小村庄,表现出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轻抚”是指轻轻的抚摸,该动词写出了我摸年画的动作很轻,表现出我对年画的珍视和小心。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把将母亲满脸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笑意的形象,比作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母亲很少发脾气”“始终洋溢着温婉的笑意”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贴完年画后母亲内心的愉悦以及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站在贴满年画的墙边,久久仰望”,仰望的不仅仅是具体可感的年画,更是年画身上所承载的特殊含义。结合第②段“母亲说我就是她照着那个小女孩的模样生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便一遍遍端详着那张年画”,第③段“后来我长大了点儿,识了不少字,父亲开始有意识地买一些经典文学年画,有《三英战吕布》《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红楼梦》《西厢记》”可知,仰望年画所承载的父母的美好祈愿和对自己浓浓的爱意;
结合第⑤段“后来,我不满足于只盯着自家墙上的年画,而是将视野延伸到隔壁奶奶家、二奶和三奶家,还有村里更多的庄户人家。奶奶家喜欢张贴门神秦琼敬德、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等充满吉庆色彩的年画”“从小年那天开始到过年的那一个礼拜,我一路挨个儿看过去,几乎能看完全村的年画,其中的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景尽收眼底,令我大开眼界”可知,仰望年画所维系的家人和乡邻之间温情美好的关系;
结合第⑥段“母亲说,年年贴年画,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祥和”,第⑦段“平时逼仄拥挤的屋子,瞬间变得宽阔了,亮堂了,仿佛灰头土脸的汉子有了饱满的精气神儿”,第⑩段“正是因了它们的存在,人们有了精神的归宿,物资匮乏的日子也变得斑斓、隽永、有滋有味”可知,仰望的是年画所给予人们的精神慰藉和力量。
8. 打麻线 出柳线 饰麦穗结 9.示例:神态描写。通过“眼窝里汪着泪”“眼神定定地摩挲着篮子”这两处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周二成见到自己编的制品时的激动心情,以及周二成对柳编作品寄托了满腔真情,表达了周二成对柳编事业的热爱。 10.示例:儿子,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环保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可是,现在学习这项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怕它会失传。这柳编技艺是我从你爷爷那里继承的,我希望你能将它传承发扬下去。 11.(1)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于喧嚣的大工业时代,柳编器具少有人问津,柳编事业得不到传承的无奈与遗憾。
(2)深化主题,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物逐渐消失的现象,呼吁人们重视并努力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12.示例:(1)对事业专注、热爱。周二成不擅与人交际,但只要手里有一把雾柳条,一把出线刀,眼神立马活泛,双手灵巧自如。(2)有社会责任感。他决心学好柳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3)吃苦耐劳。柳编编制过程复杂、艰难,但周二成能够坚持不懈。(4)工作认真、细致。柳编技艺高超,编成的柳器结实耐用,颇受农人喜爱。 13.示例:问题一:周二成先生,您认为柳编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哪个环节?
问题二:周二成先生,对于柳编技艺的传承,您有什么想跟当代中学生说的? 14.示例:不赞同。文物保护工作的本质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梵净山景区管理方的做法,不仅会影响遗产建筑本身,破坏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也会损害人们对其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④段“他从泡雾柳做起,雾柳砍回来首先在河里浸泡一夜,拉回来后继续在大水槽里泡,水瓮里泡,泡至柔韧,弯曲自如。提起那份受罪,周二成至今刻骨铭心。雾柳泡在河水里,夏秋两季温度适宜还好,一旦逢上早春或冬天就要遭大罪了,手脚泡在冰凉的水里,泡在刺骨的冰碴里,冻得他直打哆嗦”可知,泡雾柳后接下来的工序是打麻线。
根据第⑤段“雾柳泡好了,就要准备麻线。麻线是专门买的宁夏麻,这种麻比本地麻更具长度而坚韧的品质。他认真地用拧车儿打麻线,继而缠起来,缠成一个个麻线棒。”和“出柳线可是个技术活儿,一指头粗细的柳条,要剖成粗细均匀的三根,出柳线时就用到了那个像老蜗牛似的出柳线官,然后用柳线刀刮去柳线中间洁白如絮的柳芯,再放在水槽里浸泡两小时。”可知,剖薄片后接下来的工序是出柳线。
根据第⑤段“柳匠通常还要在簸箕舌头中间饰有一个漂亮的麦穗结,就仿佛是给柳编上拓盖了一个印记,买主一看麦穗结就认出这件柳编出自哪位柳匠之手。”可知,收边后接下来的工序是饰麦穗结。
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这句话通过“眼窝里汪着泪”“眼神定定地摩挲着篮子”对周二成神态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热爱工作、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厚情感的人物形象。这种塑造使得周二成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也使得读者对他的尊重和理解更加深入。这句话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爱抚一个走失的孩子”,将篮子比作走失的孩子,形象地展现了周二成对篮子的深厚情感。他不仅将柳编看作是一份工作,更是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失而复得的孩子般珍贵。表达了周二成对自己柳编作品的深深情感。他看着那些篮子,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激动和爱抚。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周二成对柳编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示例:比喻。作者将周二成摩挲篮子的动作比作爱抚一个走失的孩子,形象地表达了周二成对自己编织的篮子的深厚感情,也暗示了他对柳编事业的深深眷恋。
10.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推断和语言表达。解答时,首先,理解第⑦段所描述的情境,即柳编技艺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市场需求减少,传承面临困境。周二成作为唯一的柳匠,对此感到落寞和担忧。因此,在设想周二成与儿子对话的场景时,可以推断出他会表达对自己技艺的热爱和自豪,以及对传承的担忧和期望。然后,在构建对话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示例:儿子,你知道我为何如此珍视这些柳编工具,如此热爱这门手艺吗?这些工具不仅仅是我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们家族、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柳编,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如今,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东西都在消失,被遗忘。但我希望,你能理解并继承这份精神,将柳编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我们的文化。
11.本题考查句段含义的理解。
根据第⑧段“就像柳编事业,柳匠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可知,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喧嚣的大工业时代,柳编器具少有人问津,柳编事业得不到传承的无奈与遗憾。具体来说,这段话中的“就像柳编事业”是对前文柳编技艺逐渐消失现象的总结,而“柳匠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无奈和遗憾。同时,根据第⑧段“正在朝向落日的天边,不可挽回地飞逝而去,渐行渐远”可知,作者进一步强调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物逐渐消失的现象,从而呼吁人们要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根据第①段“只要手里有一把雾柳条,一把出线刀,他的眼神立马活泛了,双手灵巧自如,雾柳条在手指间缠绕飞舞,顷刻间就成了做工精巧的一件小柳编”可知,周二成对事业专注、热爱,只要手里有柳编的材料和工具,他就能迅速进入状态,展现出极高的技艺和热情。
根据第③段“他暗自下决心回去跟着父亲好好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知,周二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明白自己的技艺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决心学好柳编,以造福他人。
根据第④段“雾柳泡在河水里,夏秋两季温度适宜还好,一旦逢上早春或冬天就要遭大罪了,手脚泡在冰凉的水里,泡在刺骨的冰碴里,冻得他直打哆嗦”可知,周二成吃苦耐劳,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他也能坚持完成泡柳的工作,这体现了他的毅力和决心。
根据第⑤段“他编成的筐箩、簸箕、篮子、油篓、背篓等柳器,结实耐用,颇受农人喜爱”可知,周二成工作认真、细致,他的柳编技艺高超,每一件作品都结实耐用,受到了农民的喜爱,这体现了他的精湛技艺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13.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传统工艺的工序、技艺和技艺的传承。采访可围绕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采访设计。
示例:
问题一:周二成先生,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柳编的主要材料和选择这些材料的理由?
问题二:对于想要学习和传承柳编技艺的年轻人,您有哪些建议和鼓励的话语?
14.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需要明确是否赞同梵净山景区管理方的做法。然后,阐述理由。在阐述理由时,要确保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
示例:我反对梵净山金顶建筑外墙被刷成粉红色的做法。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独特性,改变其原貌就是对其价值的破坏。景区管理方应尊重和保护历史遗产,而不是盲目追求网红效应。我们应该倡导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