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三峡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两岸连山藏险峻 四时异水蕴清奇——《三峡》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任务一:积累·识记三峡文常
任务二:诵读·读准三峡之文
任务三: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任务四:入境·拍摄三峡之美
任务五:融境·确定拍摄之序
任务六: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学校网站“课本里的中国”栏目编写组,准备参考郦道元的《三峡》拍一期《三峡胜境》的微视频,放在学校网站供同学们学习,请你协助资料组完成《三峡》解读任务。
探究新知
任务一:积累·识记三峡文常
1.本课所学《三峡》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你知道哪些关于郦道元和《水经注》的知识呢?请听郦道元所做的介绍,然后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课件播放:AI数字人郦道元介绍自己和《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字 ,范阳涿县人,北魏 家。我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
我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 及有关的历史遗迹、 、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 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汇聚成文。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预设:善长 地理学 河流 人物掌故 地理
任务二:诵读·读准三峡之文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并展示: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御(yù)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任务三: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课文。
预设:
(1)【三峡[1]】自[2]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3]阙[4]处。重岩[5]叠嶂[6],隐天蔽日,自非[7]亭午[8]夜分[9],不见曦(xī)月[10]。
注释:
[1]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
[2]自:这里是“在”的意思。
[3]略无:完全没有。
[4]阙:同“缺”,空隙、缺口。
[5]岩:山峰,山崖。
[6]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7]自非:如果不是。
[8]亭午:正午。
[9]夜分:半夜。
[10]曦(xī)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至于夏水襄(xiāng)[1]陵[2],沿[3]溯(sù)[4]阻绝。或[5]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6]千二百里,虽[7]乘奔[8]御风[9],不以疾[10]也。
注释:
[1]襄(xiāng):冲上、漫上。
[2]陵:山陵。
[3]沿:顺流而下。
[4]溯(sù):逆流而上。
[5]或:有时。
[6]间:相距(间隔)。
[7]虽:即使。
[8]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9]御风:乘风飞行。
[10]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译文: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1]绿潭,回清[2]倒影,绝 (yǎn)[3]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4]其间,清荣峻茂[5],良[6]多趣味。
注释:
[1]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2]回清:回旋的清波。
[3]绝 :极高的山峰。
[4]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
[5]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荣,茂盛。
[6]良:甚,多。
译文: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每至晴初[1]霜旦[2],林寒涧肃[3],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4]凄异[5],空谷传响[6],哀转[7]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晴初:天刚放晴。
[2]霜旦:下霜的早晨。
[3]肃:肃杀,凄寒。
[4]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5]凄异:凄惨悲凉。
[6]响:回响。
[7]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译文: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二课时
任务四:入境·拍摄三峡之美
1.课文四个自然段,正好拍摄四组画面,请根据课文四段文字,说说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呈现三峡之美?理由是什么?设计拍摄脚本。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赏析)
预设: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赏析)
1段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绵延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只有起伏,没有中断。从广度上突出了三峡的绵长。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和日光都遮挡住了。“隐、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仰视所见,正面写山的高峻。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时分,难得看到日月。侧面表现了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段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天发大水时,江水满溢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正面表现水势极大,流猛且急的特点。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要是碰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下去,那就不得不冒险航行了。下行的船只因水流迅猛加快了航速,早晨从白帝城出发,甚至傍晚就能到达江陵。可谓日行千里,侧面衬托出江流之急。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3段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之景,与夏天迥异。江流虽还湍急,但气势已然不同;潭深水碧,倒映着各种景物,又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俯察江中,波回影倒,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2)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仰视两岸,山高、柏怪、泉悬、瀑飞,绘形写貌,形神兼备,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山水相配,构成一幅优美雅致的山水画卷。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良多。一字一景,境由心生,总述赞美。
4段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直接(正面)写三峡秋季的肃杀凄清。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声凄切哀婉,山谷空旷寂静,侧面烘托三峡秋季的肃杀凄清。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进一步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2.《三峡胜境》资料组还想为四组镜头命名,请同学们四个自然段所写,用“写作重点+景物特征”的方式为四组画面命名。
画面 命名
一(第1段)
二(第2段)
三(第3段)
四(第4段)
预设:
画面 命名
一(第1段)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二(第2段)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三(第3段)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四(第4段)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3.课文引用渔歌作结的有什么作用?
预设:
引用渔歌作结,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
内容上,进一步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间接表现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任务五:融境·确定拍摄之序
1.《三峡胜境》资料组在确定拍摄顺序时发现,郦道元的《三峡》先总写三峡概貌,再分写四季,而写四季并未按四季更迭顺序写。其中妙处,资料组搞不太明白,请同学们思考,并为其回答。
预设: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任务六: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1.《三峡胜境》资料组还想录制《三峡》的诵读,以作为画外音。请同学们设计朗诵脚本,重点设计语速语调和重音停连,以适应文章的情感表达,然后根据脚本朗诵并录音。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预设: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后微顿,引出空间维度;“略无”加重,“阙处”轻收,突出山之连绵无断;“隐天”“蔽日”稍扬,显山之高峻压迫感;“自非”后顿,“不见”轻抑,藏惊叹。 语速:缓(从容铺展) 语调:平起,略带沉厚(似老者述古。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夏水”“沿溯”后顿,“阻绝”加重,突出水势蛮横;“或”字轻提,转写特例;“朝”“暮”重读,“发”“到”语速加快,显时间之短;“虽”后顿,“疾”字收束短促,藏“水比风快”的惊叹。 语速:由中转快(如水流渐急) 语调:扬升,带激昂感(显水势汹涌)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则”后微顿,“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四字一组轻读,显色彩明丽;“怪柏”稍重(显奇),“飞漱”轻扬(显灵动)“清/荣/峻/茂”四字分读,每字后微顿,“良多”轻拖,显回味。 语速:缓(如水流轻淌) 语调:柔扬,带欣喜感(似俯身赏景)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霜旦”“涧肃”后顿,“寒”“肃”重读,显秋之清冽;“长啸”拖长,“凄异”压低,显声之悲;“空谷”后顿(衬空旷),“哀转”“久绝”尾音轻颤(似余音回荡);“故”后顿,转引歌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句,前句稍缓(述景),后句轻抑(带叹息),“泪沾裳”尾音渐弱(似余悲未了) 语速:缓且沉(如秋叶坠地) 语调:抑(低沉带萧瑟感)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读《三峡》,见山之连绵高峻,赏四季水景:夏水汹涌如奔,春冬清幽含趣,秋景萧瑟带哀。品其炼字之妙、动静之趣,更感作者对山河的深情。课后再读,当觉文字里山水千年未老。
课堂练习
1.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的片段,说说你所读出的孟门山印象。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1],兼孟门津[2]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3]。夹岸崇深,倾崖返捍[4],巨石临危[5],若坠复倚[6]。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7],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8]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9]。其水尚奔浪万寻[10],悬流千丈,浑洪[11]赑怒[12],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13],方知《慎子》[14],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15]之追也。 (摘自《水经注·孟门山》) 注释: [1]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 [2]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 [3]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 [4]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 [5]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 [6]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7]石凿:凿石的工具。 [8]素气:指白色的水气。 [9]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 [10]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11]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12]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 [13]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 [14]《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 [15]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答案】水势浩大、巨石倒悬、山石险峻、水流湍急……
【参考译文】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2.选择文中令你最有感觉的一句,说说你所读出的画面。
【答案】示例: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
河水激起万重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河水激荡腾跃,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疾驰的洪波奔涌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