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山河入咏皆成画 心曲寄诗俱是情——《唐诗五首》教学设计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谋篇布局之妙。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谋篇布局之妙。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山河入咏皆成画,心曲寄诗俱是情。诗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诗人的情感载体。班级将开展“唐诗如何承载诗人的情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揭开唐诗背后的情感之谜。新知探究野 望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1.今天所学五首唐诗均是律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补白“关于律诗”,完成下面表格填写,加强对律诗的认识。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领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领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句中每个位置上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有一定之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后三种声调统称仄声,与平声相对。其中,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归入其他三声,而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 诗分类联对仗押韵预设:律 诗分类 五律(每句5字)、七律(每句7字)、排律或长律(10句以上)联 律诗一般8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仗 一般颔联和颈联应对仗,对仗联也可多至三或四联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押平声韵。2.请同学们先聆听《野望》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野 望王绩东/薄暮望,/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牧人/驱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预设:(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①注释: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的余晖②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①注释: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②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1.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结合下列资料助读,说说《野望》首联是如何起笔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首联(起):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领联(承):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颈联(转):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尾联(合):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预设: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 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2.诗人为何满怀心事地徘徊来徘徊去,请结合诗句和下列资料助读解读首联流露出的作者心境。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预设:“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欲何依”的语典,则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3.请结合以上分析和理解,解读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望”字的多重意蕴。预设:“望”字点题,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4.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远望所见到的景色。请说说这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简要指出其表现手法的变化。预设:这两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5.“一切景语皆情语。”颔联和颈联的绘景能表现人物的心境吗?请简要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预设: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6.尾联作结,收束全诗,抒发感情。请结合教材注释⑦,说一说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教材注释⑦:[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预设: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尾联借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课堂小结:王绩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可见前人评价之高。黄鹤楼导入新课:课件播放视频:李白读崔颢《黄鹤楼》并展示: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的。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有所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遂提笔写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令大诗仙李白缄口搁笔的《黄鹤楼》。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1.请同学们先聆听《黄河楼》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黄 鹤 楼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预设:(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注释: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去:离开。空余:只剩下,仅留下。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②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样飘飘荡荡。(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①注释: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②译文晴日里汉阳的原野上树木分明,鹦鹉洲上草木茂盛。暮色渐起,哪里是我的故乡?雾霭笼罩的江面更加勾起了我的乡愁。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黄鹤楼》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预设: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2.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试简述颔联所写的情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预设: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3.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诗人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预设:《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4.词语重复是作诗的大忌,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预设: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5.“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悠悠”用的很好,试进行简析。预设:“悠悠”运用叠词,写空间的广袤,表现出一种世事苍茫之感,抒发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与怅惘。6.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颈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进行简要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预设: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①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达,色彩鲜明。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7.尾联以抒情作结。找出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字。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怀乡之情。8.诗歌题为《黄鹤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围绕诗题处处写楼而前后景色三变的。预设:①首联写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②颔联写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③颈联写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④尾联写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9.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要分析《黄鹤楼》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预设:①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10.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在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预设:该诗不仅写景,还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第二课时使至塞上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1.请同学们先聆听《使至塞上》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护/在然。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预设:(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注释: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②译文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不觉便到达了辽远的边塞地区。(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注释:孤烟: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②译文浩瀚的沙漠中,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一问才知统帅正在边防前线。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使至塞上》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预设: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2.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征蓬,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大雁,在古诗中常是羁旅与思乡的寄托。预设: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该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3.如果说前两联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那么颈联则画风一转,描写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预设:①“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②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无风时节“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符合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③“自然”之处还在于,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师相机出示资料:补充资料: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4.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预设:“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战事胜利。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因前线大捷而欢心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5.整体把握全诗,你感觉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预设:全诗以行踪为线索,写诗人出使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其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渡荆门送别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1.请同学们先聆听《渡荆门送别》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预设:(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①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从:往。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平野:平旷的原野。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②译文(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将要前往楚国境内游历。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①注释:飞天镜: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以蜀地为故乡。②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渡荆门送别》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说一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预设: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地点:荆门外,事由:到楚地游历。2.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颔联和颈联,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读这两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预设: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3.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预设: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4.尾联抒情作结,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请结合诗句说说尾联是如何抒发了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预设: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東在一起,余音袅袅。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1.请同学们先聆听《钱塘湖春行》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预设:(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①注释: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贾亭:贾公亭。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新燕:新来的燕子。②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①注释:阴:同“荫”,指树阴。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断桥堤”。此堤在唐代以前即已筑成,为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后人又将此堤称为“白堤”。②译文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钱塘湖春行》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说一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及周边分布着100多处公园景点,著名景点有断桥、雷峰塔、西泠印社、长桥、钱王祠、净慈寺等。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评价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预设: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出发,到贾公亭以西;从大处落笔,勾画西湖早春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角低垂,与湖面相接。当是湖面开阔,视野无碍,方能见此景象。2.本诗描写的是钱塘湖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透露出这一点?预设:水面初平云脚低。“初”,刚刚,说明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从大处落笔,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才能”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3.颔联中的“谁家”如改为“数家”,似与“几处”对仗更工整,效果更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预设:仅就对仗而言,“数家”比“谁家”更工整,但从表达效果来看却不如“谁家”有韵味。“数家”用语直白,韵味索然,而“谁家”似问非问,机巧俏皮,故用“谁家”可使诗歌更富情韵,更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景色的喜爱之情。4.颔联的“争”“啄”两个动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预设:“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预设:“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没马蹄”形容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6.颔联和颈联分写四种景物来细致描摹早春景象,两联写景选材上有何不同?预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禽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植物)7.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叹?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清新自然。“最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课堂小结这首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课堂练习1.理解型默写。(1)秋日夕阳下的戴公山层林尽染,群山静默,暮色苍苍,让人领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的浓浓秋韵。(2)王绩《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野晚归图。(3)古人喜欢用典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王绩在《野望》中用典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实中有虚,充满历史的纵深感,与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同工。(5)崔颢《黄鹤楼》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登楼而望,江面暮霭沉沉,烟雾笼罩,崔颢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的思乡之叹。(7)《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8)《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描写塞外奇美壮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王维运用“燕然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赞扬前线将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静为动,以雄健的笔力,展示了山水的壮阔之美。(11)古人常将景物当作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喜悦开朗的心境。(1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意境》中说:“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 好的意境。”如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勾勒了莺燕忙碌、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14)漫步诗文长廊,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展现了花草蓬勃生长之美。(15)白居易漫步西子湖畔,看着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不禁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答案】(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2)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3)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4)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6)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7)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8)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9)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10)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11)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12)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1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1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15)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2.背默五首唐诗。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