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4课 山河入咏皆成画 心曲寄诗俱是情——《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谋篇布局之妙。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谋篇布局之妙。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山河入咏皆成画,心曲寄诗俱是情。诗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诗人的情感载体。班级将开展“唐诗如何承载诗人的情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揭开唐诗背后的情感之谜。
新知探究
野 望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1.今天所学五首唐诗均是律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补白“关于律诗”,完成下面表格填写,加强对律诗的认识。
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领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领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句中每个位置上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有一定之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后三种声调统称仄声,与平声相对。其中,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归入其他三声,而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 诗
分类

对仗
押韵
预设:
律 诗
分类 五律(每句5字)、七律(每句7字)、排律或长律(10句以上)
联 律诗一般8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对仗 一般颔联和颈联应对仗,对仗联也可多至三或四联
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押平声韵。
2.请同学们先聆听《野望》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野 望
王绩
东/薄暮望,/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牧人/驱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预设: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①注释: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的余晖
②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②译文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1.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结合下列资料助读,说说《野望》首联是如何起笔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首联(起):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领联(承):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颈联(转):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尾联(合):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预设:
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 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
2.诗人为何满怀心事地徘徊来徘徊去,请结合诗句和下列资料助读解读首联流露出的作者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预设:
“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欲何依”的语典,则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3.请结合以上分析和理解,解读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望”字的多重意蕴。
预设:
“望”字点题,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远望所见到的景色。请说说这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简要指出其表现手法的变化。
预设:
这两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5.“一切景语皆情语。”颔联和颈联的绘景能表现人物的心境吗?请简要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预设:
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6.尾联作结,收束全诗,抒发感情。请结合教材注释⑦,说一说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教材注释⑦:[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预设:
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尾联借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课堂小结:王绩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可见前人评价之高。
黄鹤楼
导入新课:课件播放视频:李白读崔颢《黄鹤楼》并展示: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的。
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有所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遂提笔写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令大诗仙李白缄口搁笔的《黄鹤楼》。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1.请同学们先聆听《黄河楼》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黄 鹤 楼
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预设: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①注释: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②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样飘飘荡荡。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注释: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②译文
晴日里汉阳的原野上树木分明,鹦鹉洲上草木茂盛。暮色渐起,哪里是我的故乡?雾霭笼罩的江面更加勾起了我的乡愁。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黄鹤楼》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预设: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2.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试简述颔联所写的情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预设: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3.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诗人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预设: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4.词语重复是作诗的大忌,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预设:
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5.“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悠悠”用的很好,试进行简析。
预设:
“悠悠”运用叠词,写空间的广袤,表现出一种世事苍茫之感,抒发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与怅惘。
6.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颈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进行简要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预设: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①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达,色彩鲜明。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7.尾联以抒情作结。找出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字。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怀乡之情。
8.诗歌题为《黄鹤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围绕诗题处处写楼而前后景色三变的。
预设:①首联写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
②颔联写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
③颈联写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
④尾联写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9.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要分析《黄鹤楼》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预设:①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10.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在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该诗不仅写景,还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1.请同学们先聆听《使至塞上》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护/在然。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预设: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①注释: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②译文
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不觉便到达了辽远的边塞地区。(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注释:
孤烟: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②译文
浩瀚的沙漠中,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一问才知统帅正在边防前线。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使至塞上》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预设: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2.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征蓬,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大雁,在古诗中常是羁旅与思乡的寄托。
预设: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该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如果说前两联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那么颈联则画风一转,描写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预设:
①“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②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无风时节“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符合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③“自然”之处还在于,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
师相机出示资料:
补充资料: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4.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预设: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战事胜利。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因前线大捷而欢心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5.整体把握全诗,你感觉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
全诗以行踪为线索,写诗人出使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其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渡荆门送别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1.请同学们先聆听《渡荆门送别》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预设: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①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平野:平旷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②译文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将要前往楚国境内游历。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注释:
飞天镜: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以蜀地为故乡。
②译文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渡荆门送别》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说一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预设: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地点:荆门外,事由:到楚地游历。
2.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颔联和颈联,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读这两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预设: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3.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预设: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4.尾联抒情作结,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请结合诗句说说尾联是如何抒发了感情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预设: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東在一起,余音袅袅。
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
任务一:一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1.请同学们先聆听《钱塘湖春行》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任务二: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预设: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①注释: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贾公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新来的燕子。
②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注释:
阴:同“荫”,指树阴。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断桥堤”。此堤在唐代以前即已筑成,为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后人又将此堤称为“白堤”。
②译文
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任务三: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钱塘湖春行》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说一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及周边分布着100多处公园景点,著名景点有断桥、雷峰塔、西泠印社、长桥、钱王祠、净慈寺等。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评价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预设: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出发,到贾公亭以西;从大处落笔,勾画西湖早春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角低垂,与湖面相接。当是湖面开阔,视野无碍,方能见此景象。
2.本诗描写的是钱塘湖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透露出这一点?
预设:
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刚刚,说明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从大处落笔,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才能”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
3.颔联中的“谁家”如改为“数家”,似与“几处”对仗更工整,效果更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预设:
仅就对仗而言,“数家”比“谁家”更工整,但从表达效果来看却不如“谁家”有韵味。“数家”用语直白,韵味索然,而“谁家”似问非问,机巧俏皮,故用“谁家”可使诗歌更富情韵,更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4.颔联的“争”“啄”两个动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预设:
“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预设:
“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没马蹄”形容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6.颔联和颈联分写四种景物来细致描摹早春景象,两联写景选材上有何不同?
预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植物)
7.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叹?
预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清新自然。“最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课堂练习
1.理解型默写。
(1)秋日夕阳下的戴公山层林尽染,群山静默,暮色苍苍,让人领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的浓浓秋韵。
(2)王绩《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野晚归图。
(3)古人喜欢用典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王绩在《野望》中用典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实中有虚,充满历史的纵深感,与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同工。
(5)崔颢《黄鹤楼》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楼而望,江面暮霭沉沉,烟雾笼罩,崔颢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的思乡之叹。
(7)《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8)《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描写塞外奇美壮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王维运用“燕然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赞扬前线将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静为动,以雄健的笔力,展示了山水的壮阔之美。
(11)古人常将景物当作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喜悦开朗的心境。
(1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意境》中说:“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 好的意境。”如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勾勒了莺燕忙碌、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
(14)漫步诗文长廊,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展现了花草蓬勃生长之美。
(15)白居易漫步西子湖畔,看着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不禁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答案】(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3)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4)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7)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8)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9)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0)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11)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2)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1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5)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背默五首唐诗。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