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阅读红色经典 赓续红色血脉——《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教学设计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熟知各章节主要内容。2.学习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方法,做好阅读规划。3.开展专题探究,分享阅读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熟知各章节主要内容。2.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展专题探究,分享阅读成果。任务一:初涉作品·点亮整本书阅读任务二:读法指导·怎样读红色经典任务三:专题探究·为革命者写小传任务四:专题探究·制作“长征图册”任务五:读书分享·畅谈体会与启示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校举行红色经典作品阅读周活动,请同学们走进红色经典作品——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完成相应任务,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浩然正气。新知探究任务一:初涉作品·点亮整本书阅读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你了解一些他的情况吗?预设: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出生于美国。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1972年2月15日因病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教师相机出示:我们的美国朋友斯诺是第一个进入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根据地的,也是第一个了解我们的外国人。他是个新闻记者,把我们根据地的情况介绍给全世界,包括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人民,使他们了解了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红军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是什么。——邓颖超2.《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导读第一、二段,寻找答案。预设: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此后,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被严密封锁。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他很想弄清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 ”“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 怎样吃饭 怎样娱乐 怎样恋爱 怎样工作 ”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在已沦陷的上海出版方便,曾以《西行漫记》为书名)。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3.《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其主要内容是什么?预设:《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4大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三是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四是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篇次 篇名 概述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同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叙述了作者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遭到白匪追逐的经历以及周恩来、贺龙等红军领导人与红军战士们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第三篇 在保安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以及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的有关情况。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篇 长征 写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等英勇事迹。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写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讲述了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政策。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叙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和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叙述了作者深入红军内部实地考察,司令员彭德怀的悲惨童年和生活情况,以及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叙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少年们在苏区的生活和学习,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叙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俄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叙述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及其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4.请根据根据全书内容,整理斯诺的采访路线图。预设:5.《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5段,圈画要点。预设:《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作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人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这本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是非常有远见的。在采访和考察的同时,斯诺还拍摄了大量关于陕北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6.《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红色经典,其标题的含义是什么?预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任务二:读法指导·怎样读红色经典1.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意义何在?预设:红色经典作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阅读红色经典,能帮助我们了解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有助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2.红色经典作品应该怎么读?预设:(一)阅读红色经典,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1)红色经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精髓,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悉心领会。《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红日》中的沈振新,《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杨子荣,《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数不胜数的英雄形象,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2)在阅读红色经典时,要认真体会英雄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二)阅读红色经典,应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许多作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体现出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时代精神的准确洞察和深刻把握。如《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军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让全世界看到了红军将领及普通战士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阅读作品时,可以结合在历史课上了解到的有关土地革命斗争和长征的内容,丰富自己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深化对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理解。(三)阅读红色经典,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汲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抒情意味。可以和同学组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作品精华、宣讲英雄故事、编演情景剧、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传达红色经典鼓舞人心的独特魅力。3.初次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建议同学们完成以下事情:(1)随手做一些圈点勾画。可依自己的习惯在重点或关键语句、精彩语句、有疑问处、深有体会处等,做出不同的标记。(2)每读完一章,停下来思索一下,简要概括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悟。(3)按照阅读进度完成四组“思考题”中的问题,同步测评自己的阅读效果。周次 进度 思考题1 1-4章 1.总结斯诺在第一章中对红色中国的初步印象和认识。 2.红军与东北军结成统一战线的过程是怎样的 3.周恩来和贺龙分别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4.毛泽东在当时的处境下为何会坚定地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这样强大的战争机器,他的依据是什么 5.红军大学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6.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利 2 5-7章 1.第五章里,总结各方面的因素,思考长征得以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第六章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中,对农民最有意义的是哪四项 3.苏维埃经济至少完成的两个基本任务是什么 如何保证两项任务的完成 红军是如何做到收支平衡的 4.描述斯诺在前线所见所闻,他对红军和红军战士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5.红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有哪些亮点 他们在战争中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3 8-10章 1.第八章里,通过对彭德怀成长和战斗经历的描述,我们可以如何评价他 2.描述斯诺与红军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他在红军中的生活体验如何 3.通过斯诺的描绘,你如何看待红军的纪律和战斗精神 4.第九章里,你对红色革命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认识 5.第十章中,你怎样理解“统一战线的战术” 6.第十章中,朱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11-12章 1.第十一章中,中国共产党为何会和国民党合作抗日 2.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中,斯诺对白色世界的描绘和态度如何 4.斯诺在回到保安后的感受和体验如何 他对保安和红军的评价有何变化 5.结合本章阅读,你如何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深刻含义 你认为红星在当时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二课时任务三:专题探究·为革命者写小传1.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的众多革命者中选择一位,梳理书中关于他的内容,如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投身革命的缘由、在革命中的贡献,以及外貌言谈、性格气度等。根据梳理的内容,为他写一篇小传。《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人物)(图片) 人物肖像主要经历人物形象相关情节预设:《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毛泽东 (人物)人物肖像 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主要经历 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组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长征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和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精力过人;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相关情节 ①与父亲的矛盾及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引起的死人事件,总是眼睛湿润; ⑤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⑥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周恩来 (人物)人物肖像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主要经历 就读南开→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人物形象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相关情节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埂。《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朱德 (人物)人物肖像 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主要经历 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在姓丁的地主的私塾读书→过继给伯父,念了六七年的古书→1905年考过科举→1906年在高等小学、中学、成都的体育学校里读过书,回故乡教体操→1909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寻找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人物形象 沉着、说话温和,爱护部下,负责,诚实可靠,意志坚定,忠诚谦虚,服从指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相关情节 ①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 ②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 ③他也喜欢读书,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 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特殊的战术; ⑥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时被捕; ⑦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注:斯诺在陕北期间,并未见到朱德。书中关于朱德的部分,是依据作者搜集的资料和他人采访朱德的资料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贺龙 (人物)人物肖像 大个子,又高又壮,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胡须浓密而整齐,经常叼着烟斗。动作和他那声如飞雷的南方乡音一样瞩目。主要经历 1896年出生在湖南的一户贫困家庭,父亲是哥老会领袖,贺龙承袭父亲的威势,年轻时声名盖遍湖南省。→被收编为省军,靠征收烟税为生→加入国民党→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湖南的苏区,武装第一支农民军队人物形象 性子急躁但很谦逊,威望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擅长口才、吸引力和声势大,喜欢马,加入共产党后,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憎恶富人,行动敏捷。相关情节 ①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注:书中关于贺龙的部分也是采访他人而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革命者梳理卡: 彭德怀 (人物)人物肖像 经常满面笑容,只有两套军服,且都不佩戴军衔领章。主要经历 出身湘潭县的一个农村→在当地私塾念书时揍了老师→离家出走闯荡世界→在湖南军校学习→参加共产党→发展游击队人物形象 活泼,乐观爱笑;胃口弱,但是身体完全健康;住所简单,吃得简单、节省,坦率、直白、不拐弯抹角,动作敏捷,幽默机智,身手矫健,善于骑马,吃苦耐劳;不吸烟,节欲者;喜欢孩子。相关情节 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披; ④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⑤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 ⑥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术; ⑦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小传示例:周恩来小传周恩来出身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则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喜爱现代文学的妇女。他本人自幼便展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在民族觉醒中接受教育,在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受到开明的教育,成绩优异。求学期间,社会风云激荡,深刻影响着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进步青年。1915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各地爆发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其间,周恩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学生领袖。次年初,周恩来在领导爱国学生运动中被捕,被关了半年监牢。获释后,周恩来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0年至1924年间,周恩来辗转于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1924年秋回国时,他已是一位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激进学员中影响很大。北伐期间,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组织工人起义。他成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并领导上海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不久,蒋介石发动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周恩来来到武汉、南昌,参加组织八一起义。此后,他又在广州组织广州公社。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闯破封锁,来到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红军中的重要领导人物。西安事变中,他任中共全权代表,前往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而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虽然五年没有说英语了,用英语进行交流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生活简朴,屋里十分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蒋介石曾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任务四:专题探究·制作“长征图册”1.小组合作,梳理《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长征的内容,制作一本长征图册。【要求】根据书中内容和历史课的相关知识,在地图上描画红军长征的路线,标出“突破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三大主力会师”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将这幅地图作为图册的首页。根据在地图上作的标注,搜集整理与长征中重大事件有关的历史照片或美术作品等,并附上自己撰写的说明文字(或摘抄书中的相关语句),作为图册的主体内容。图册完成后,向全班同学展示。预设:长征线路图重大事件 突破湘江 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三十万兵力,在湘江以东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全歼中央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具有战略决定性的运动战战役。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内四次穿越赤水河,转战川滇黔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红星照耀中国》)过雪山草地 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这时已是六月了。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红星照耀中国》)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红星照耀中国》)三大主力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历史价值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任务五:读书分享·畅谈体会与启示《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众多革命者形象,讲述了革命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读完这部作品,你是不是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有没有从光辉历史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可以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等话题,谈谈你的阅读体会和获得的启示。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什么?预设: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预设: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3.当代青少年应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预设: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课堂小结红色经典作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希望同学们能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也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课堂练习1.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剧情很精彩,编剧在编辑各集简介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根据你对原著的阅读,对下面集数进行合理的排序。①红军过草地,征途千辛万苦 ②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坚定抗日 ③红军剧社成立,革命思想大传播 ④大渡河战役,战士以死相拼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答案】③④①②2.学校团委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你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请从内容主题或写法方面任选角度,为该书拟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答案】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真实再现了当时红军将领和老百姓的情况,描述了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家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体现了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如英雄史诗般的长征等都体现了红色岁月的光辉记忆,这样的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像一颗红星,照耀着中国,照耀着世界。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生动,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如第八章第二节中,作者描写彭德怀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彭德怀突然气喘吁吁地向他的部下和作者吼了一句“冲到山顶去”,然后他自己就像兔子一样蹿到了山顶。短短的一句话,同时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彭德怀带领革命斗争时的坚定与决心。这类短小而精彩的描写,书中还有多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2.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深入社区等场所,宣讲《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故事和红星精神。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